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是历史性的存在,但同时又有着超越既定历史性的信仰.信仰与人的历史性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真正实现了信仰与人的历史性存在的辩证统一,真正揭示了人类在制约和超越、必然和自由之间的张力和空间中的生存境遇和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作为世界历史的态势和世界经济的事实, 以及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 从经验实证意义上深化地证明马克思理论思维透视力和理论判定的科学性。我们的教育哲学思维应以国际视野和民族立场为基点展开“与时俱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面临着“人的现代化”这一共同问题。改革最终是人的改革, 发展最终是人的发展, 理想目标是和谐发展、不断完善、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完整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和核心就是人学。然而,由于历史及时代的局限,特别是在前苏联模式及我国传统教科书的影响下,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一直存在着误读。目前,随着对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哲学的人学观清晰地展现在面前,即对人的全面正确认识和理解是贯穿于马克思一生各个时期思想理论研究的中心线索。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相继批判借鉴黑格尔的抽象精神人、费尔巴哈的抽象自然人的唯心主义哲学后,提出了作为唯物史观逻辑起点的“现实的人”思想。它关注人类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哲学思想。正确解读马克思“现实的人”的人学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合理性是困扰着当代哲学和人类生活的根本问题。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终结了传统合理件的抽象的幻影,开启了走向真实的合理性的思想地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人学理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人学理想的批判性建构的理论背景是人的社会本质理论,基于在资本主义片面人性批判基础上提出的全面人性论是其理论前提,而自由个性的培育则构成这个理论的实践指向.而且,在马克思的视阈中,批判性建构只是其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新人.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清晰的理论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出发点,也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的解放的思想,在马克思理论的不同领域和不同发展时期都有所体现。从根本上讲,人的解放程度是和人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实现人的解放就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人对某种束缚的挣脱或对某种限制的超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总结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不仅革命性地建立起了新的哲学理论,而且实现了从人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也实现了从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到实现人的全面解放目标的转变。这一思想使马克思终身为之不懈奋斗,并且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域中,共时性地看,作为关系性存在的人与社会相互映照、融汇共存、不可相互归约,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交互作用、相互建构;历时性地看,作为生成的存在的人与社会在实践基础上的变化和发展必然给它们的关系注入新的内容,从而使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9.
合理性是困扰着当代哲学和人类生活的根本问题。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终结了传统合理性的抽象的幻影,开启了走向真实的合理性的思想地平。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抽象的精神的人”和费尔巴哈“抽象的自然的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一范畴。“现实的人”作为历史范畴,至少包括实践性、社会性、自然性、精神性、历史性等特征。它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及共产主义学说的前提和落脚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石,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有机统一。对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探讨,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在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重建。其特点是将政治抱负和伦理理想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即在政治革命中实现其社会理想,在追求社会理想中指引现实的社会革命。西方传统哲学在本质上就是用思想把握世界,马克思则通过对劳动概念的解读实现了哲学观的变革,并进而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在此种变革中,劳动概念亦成为理解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史的重大变革,然而,马克思哲学的定性问题仍然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文章认为事物的性质关键是要从该事物的内在发展逻辑去论定,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并同时探讨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及实践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关系问题从马克思主义创立初期到现在一直是理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作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有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对自然界研究视角的不同;(二)对费尔巴哈是否有辩证法思想的认识不同;(三)对实践范畴的理解不同。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此夸大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差异,将其归结为完全对立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过往学术界多在社会性维度下阐释"个人"这一概念,也即把"个人"放在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进行理解,对"个人"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不足。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概念应该包含这样两层内涵:其一,社会性的"个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个人"概念的主要维度。其二,自然性的、社会性的和关系性的"个人"是依次递展的三个维度。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揭示出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个人"概念的真实历史面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部分,二者之间彼此制约和影响。马克思、恩格斯从存在论、实践论和人与自然关系实现的社会历史形式等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对立的根源,富有远见地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基本思路。深入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对解决当代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方哲学由古代的以客观存在为本位的本体论哲学,发展到近代的以主客关系为本位的认识论哲学,到十九世纪中叶,发展到"形而上学要由‘人类学’来取代"(海德格尔)的现代哲学的人类学转向。马克思处在这一转向的滥觞时代,并开辟了这一哲学的新方向:广义人类学哲学。其特征,其一在于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类为本位构建新哲学;其二在于通过"人类的感性活动"来理解世界("事物、现实、感性");其三在于通过"革命的实践"来"改变世界",使人类能够合理生存与健全发展;其四在于以"人的社会存在"来理解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由解放问题;其五,在于从人的现实关系来揭示人和人类世界。这一哲学的基本价值精神在于:在对不合理世界的批判中争取"每个人和一切人"的合理生存、健全发展与走向自由解放。这是当代政治理性可以引以为据的重估一切价值、重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重构各民族健全发展的人类学关系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对当今的全球化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云南籍文化名人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近代云南以至近代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亮点。《大众哲学》成书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毛泽东极其欣赏和充分肯定了《大众哲学》;蒋介石则无可奈何地承认该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一代热血青年受其影响走上革命道路;国外学者也给予极高评价。这些多元的不同角度的评论凸显了《大众哲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历史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关键维度,具有本质的重要性。历史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马克思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从具体的、现实的历史出发得出抽象的观念,再由抽象的观念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过程。历史是哲学的服务目标,“为历史服务的哲学”就是要“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历史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根本特征,首先,完整的“合乎人性的人”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诞生的;其次,历史性是人的根本特征;最后,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历史整体中才能获得自身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拒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中被他们再三称作“世界观(Weltanschauung)”的那部分思想,一直被学术界称为“哲学(Philosophie)”。这种说法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不但找不到任何文本考据方面的证据,也找不到任何经得起推敲的义理逻辑方面的根据;相反,“拒斥哲学”的证据和根据在他们的书中却比比皆是。在遣词造句上极其讲究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成熟期(1845-1895)那长达五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无一例外地选择“世界观”而不是“哲学”一词来表述他们的原创性思想,不仅反映了唯物史观的革命性要求,也体现了一种极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实属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大事件。把马克思恩格斯150多年前经过深思熟虑抛弃了的提法重新加在他们身上,在科学上是一种严重的倒退(Rückschritt)。  相似文献   

20.
单纯 《东方论坛》2007,(5):12-19
康德是西方近代哲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哲学贡献是在近代历史的关键时刻对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传统进行综合创新,最终建立起了对西方哲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批判哲学"体系.他的批判哲学体系既有其思辨方面的深刻性也充满了表述方面的晦涩,这也成为理解康德哲学的一种困局.本文试图从康德的身世、他的思想所形成的历史背景、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家以及他的语言特征方面来介绍和分析康德哲学的背景情况,以期对于理解此困局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