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淑君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Z1)
本文主要从歌德原型角度来分析《浮士德》中浮士德的性格特征 ,让读者对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能从多角度去看这部作品 ,并能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2.
论《史记》和《浮士德》的悲剧超越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梅仙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1):98-101
司马迁通过《史记》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寄托自己的哀怨和反抗,力图用自我的人格力量赋予历史新 的解释意义。浮士德一生永不停息的追求是一种追求永恒历史记忆的行为,以死亡和虚幻的成功赢得的完美又是 浮士德一生用行动检验生命创造力的迫切要求。对悲剧人物的深爱是司马迁对人文精神的追思和觉醒,歌德则从 自我的现实迷失中从历史和未来的深层追索自我。他们既是对古典人文主义的追思,又怀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 来的肯定性向往。浓烈的悲剧意识让他们都力图从对现实的否定中超越自我和历史,以获得对历史的诗性建构。 相似文献
3.
崔维乔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
马洛创作的浮士德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英雄。对其悲剧的理解应当置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语境之中。浮士德的悲剧在于其追求理想和世俗生活中的罪恶性与这一时期的秩序观,基督教新教信仰和人文主义世俗理想的冲突以及其自身理性和欲望的对立冲突。 相似文献
4.
浮士德精神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及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4(4):38-41
本文结合浮士德形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关浮士德精神的评价以及浮士德的生活历程,全面分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及其内涵,指出:不满足现状、执著地追求真理、重视现实和实践,这三个方面联系起来,构成了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的精神就体现在他的生活历程之中,对其精神魅力的阐释,不能脱离主人公的生活和人类的历史发展,否则必定会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5.
张艳萍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9(1)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悲剧系列小说之一,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从悲剧美学的视角分析<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精神和美学意蕴,以求重新审视海明威的创作思想,定位他的创作风格,认识他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离骚》主人公用九死未悔、体解未变的精神来追求美政理想;《浮士德》则执著地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求索形式上,《离骚》采用了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追求方式;《浮士德》则让主人公出入天人古今,在神魔幻境中展开热烈浪漫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罗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文章通过对《歌德谈话录》和《浮士德》的评析,说明歌德的改良主义是《浮士德》创作的思想基础。认为浮士德这个人物在诗剧中作为不断进取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道德上却是一个肢解人性、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具有强烈占有欲的侏儒。正如德国资产阶级虽然有摆脱封建贵族统治的要求,但又对封建贵族有强烈的依赖性和妥协性。通过歌德的作品形象地表现了。诗剧《浮士德》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9.
程鹂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5):82-84
《浮士德》这部作品洋洋大观,涉猎极广,出现了多样母题,如死亡与重生、爱情、巫术等,而行文紧凑,结构精巧,母题的纷呈没有影响其整体意韵,反而赋予其独特的魅力。通过分析其中的主要母题,从全新的视野解读了这部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0.
曹芸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3-76
"浮士德"这一人物形象从诞生之初到19世纪,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直到歌德笔下,浮士德的形象变得逐渐丰满,成为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进取的人类精神的代表。歌德的这部作品对当下现实生活仍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现今这个愈发功利而浮躁的社会,重读《浮士德》能使我们认清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认真经营真实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张春蕾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4):58-63
本文着重探讨《浮士德》在人文精神这个重要主题上与《圣经·约伯记》的内在联系。就形式而言,《浮士德·天上序幕》摹仿了《约伯记》的故事情节,使得诗剧得以在《圣经》背景下展开;就思想而言,这种摹仿是为了更加突出人文精神这一主题,二者在对上帝的绝对权威、绝对公正的大胆质疑、对个人品行、自身价值的肯定、维护以及个人精神的最终归宿等方面都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又体现出因时代因素造成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张继云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0,(2)
浮士德是一位受启蒙运动思想影响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反对封建思想,主张重视个人的自身价值,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然而,格蕾欣却是固守封建传统道德规范的平民少女。她与浮士德世界观的差异,反映了十八世纪的欧洲,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突出了浮士德身上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3.
卓玛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2):108-111
文章通过比较歌德与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突出了二位文学巨匠的共同追求--神即自然,自然即本体表现的"物我合一"的"大我"普遍圆满人格,并分别从民主的改良性和民主的斗争性的人格圆满定位中,确定"大我"的特殊具体涵义. 相似文献
14.
论《浮士德》中“善”与“恶”及“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肖霞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139-142
美国非裔作家托尼·莫里森以她丰富的想像力创造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小说世界.在优美动人的语言和貌似繁复零乱的叙事的掩盖下,莫里森的小说世界借以打动读者的本质内容还是对人的悲剧处境和寻求自我的努力的描写.她从摹写同胞们的悲剧生态入手来反思历史,揭露历史的残酷和不合理,然后又走入现实,在宿命论和神秘力量之外发现本民族新的生存内涵和生存意义.由于这一点既与悲剧文学传统息息相关又和现代文化大背景所体现的迷茫和探索的主题相契合,所以使小说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悲剧精神,达到了艺术幻想和哲学思辨融于一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苗永敏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5):46-48
悲剧精神是人面对生活的不幸、苦难与毁灭时,悲剧主体所表现出的抗争与超越精神。从《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到《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再到《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中的乔丹和桑提亚哥,这些悲剧主体所张扬的悲剧精神经历了从对悲剧的勇敢而自尊地忍受,到对悲剧的自觉规避,再到与悲剧积极抗争三个发展阶段。这种进步是海明威对人生不断感悟的结果,也是他艺术和思想上不断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马小朝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4):115-119
西方悲剧精神的伦理批判性常常表现得含蓄和复杂。具体而言,西方悲剧精神的社会伦理批判总是显现为同自我批判结伴而行,或者同历史辩解纠缠一体。 相似文献
18.
刘发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6):58-61
本文对毕淑敏长篇小说《拯救乳房》中表现出的执着的写实精神、强烈的拯救意识和在生命体验与女性写作中的超越意识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并试图在各层面上阐释小说的历史性深度和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王锡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4):28-29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作品与屈原楚辞所表现出来的悲剧精神,虽因历史文化背景、民族风格等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但其对命运的思索与抗争却又十分接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性的人生抉择,是其悲剧的起点和终点.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对比较研究古希腊和楚文化中的悲剧精神有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