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1917—2007),从事学术活动近70年,一生笔耕不辍,著述宏富。2002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俪生文集》(六卷本)集结了赵俪生先生学术研究的主要论著。先生学识渊博,在史学、哲学、文学等学科都有很深造诣,尤长于理论,精于史学。在中国农民战争史、土地制度史、思想文化史和西北地方史等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和独到的见解。赵俪生先生是具有独立学术品格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的学术生涯体现了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赵俪生先生以传奇和抗争的人生惊世,更是一位学术通人。他在多个学术领域贡献突出,尤其是对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土地制度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开创和开拓。他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教授,凭着博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启发式的教学、杰出的讲课艺术,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赵俪生与高昭一夫妇,克服时艰,切磋学问,相伴68年,成就了学术界的一对模范夫妻。  相似文献   

3.
葛志毅先生的《周代分封制度研究》一书,是当代西周史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今年初作为《金景芳师传学者文库》第一辑的一种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修订出版。这对于西周史的研究当是一件极有意义之举。西周的分封制度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重要研究课题,它涉及到中国古代社会早期的国家起源及西周的政治体制问题。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研究与争论,自秦汉至明清不绝于史,近代从学术上研究分封制而又有较大影响的首推王国维先生的《殷周制度论》。但他对分封制的研究尚比较粗略,只是有开拓之功。而葛先生的《周代分封制度研究》对周代分封制度的起源、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赵俪生先生哲学方法论进行了初步探讨。赵先生主张,哲学思想的研究必须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加以综合考察和准确定位。他从文化入手,在先秦诸子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独到的见解。赵先生是最早摒弃日丹诺夫的教条主义,而主张对哲学家的阵营归属和思想观点进行辨证认识的学者之一。他反对简单地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哲学家进行定性,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存在着一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居的哲学。赵先生是中国当代明确地把“内”与“外”从中国古代哲学中抽象出来并进行现代阐释的第一人,并由此出发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再评价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黄、顾、王三先生之比较赵俪生丙子立夏后,鄙人将届八十。心里想,有很多事,该到收尾子的时候了。但收尾子这事也不容易做。因为生理软弱了,心理也软弱了,思惟也上不去,收尾子总是要形成一点高峰的,而高峰谈何容易?!即以黄、顾、王来说吧,鄙人自25岁经...  相似文献   

6.
常琳 《源流》2011,(3):60-61
作者:赵俪生高昭一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9月内容简介本书是赵俪生《篱槿堂自叙》、高昭一《回首忆当年》两书的合辑。《篱槿堂自叙》曾公开出版过,好评如潮,这次新版,增补了三分之一多的内容,读者可以看到一  相似文献   

7.
赵俪生先生年轻上大学时便崇信了马列主义,参加过共产党领导下的“12·9”爱国学生运动和抗日游击战争;并是左翼作家联盟的活跃分子。中晚年,先生转入了史学和哲学研究。赵先生还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杰出教师,与某些重科研轻教学的学人不同,他历来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学术生命的一部分,其教学内容、方法、效果和在培养人才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都是辉煌的和有口皆碑的。  相似文献   

8.
把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新水平王元化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渊源有自,由来已久。早年两位前辈郭绍虞先生和朱东润先生,各以一己之力,创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两部全史,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奠下了不朽的基石,产生了深远的影...  相似文献   

9.
杨作龙同志《秦商鞅变法后田制问题商榷》(简称《商榷》)一文,对拙作《试论秦自商鞅变法后的土地制度》(简称《制度》)一文提出商榷意见。读后颇有收益。然而唯觉其全部论据、论证与结论皆误,故于1989年4月即作《对<秦商鞅变法后田制问题商榷>的商榷》四万余言以答驳之。拙文寄《中国史研究》,幸得编辑部应允为刊布之。然因版面所限,不能尽意刊出,无奈析为二篇,一篇载于《中国史研究》,一  相似文献   

10.
有文学便有文论。文论与文学的发生、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和一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犹如火车之双轨,自先秦而下,横贯今古,已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而把中国古代文论当作一门独立的文艺学科来研究,起步却是很晚的,如果以1927年陈中凡先生写的第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标志,不过半个多世纪罢了。继陈著之后,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陆续出现了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方孝岳、傅庚生诸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和  相似文献   

11.
尽孝、效忠和抒愤 ,是司马迁治史生涯中不同阶段的三种动机。它们既源于一定的现实条件 ,又反过来影响了司马迁的著述。不了解这一点 ,很难对司马迁的史学活动性质及成就作出真正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生活史研究已日渐运用于当代教育研究中。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艾沃·古德森不仅较早地将其用于课程研究,还更多地用于教师研究。文章考察了古德森不同阶段的教师研究,分析了生活史研究在教师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教师生活研究提供研究方法;为在"中间地带"建构理论提供资源;为促成教师"叙事学习"和"叙事教学"场域奠定基础。指出运用生活史研究是古德森教师研究生涯中一以贯之的思想,背后有其对教师深刻的社会关怀。这一思想在其教师研究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对我国教师和教师教育研究者及实践者而言,有诸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并未刻意构建自己的史学研究体系,但他从事史学研究有自己的原则:探寻历史的文化内涵是他的史学追求目标(文化视角);用趋于保守的标准衡量历史是他的史学态度(保守态度);从具体的个体及集团入手研究抽象的历史问题是他的史学方法(个体取向)。  相似文献   

14.
杨维桢研究在新世纪10年有了更进一步发展。与20世纪相比,杨维桢的交游研究、文学思想研究、诗文研究、书画及其相关研究数量大增。其中,对杨维桢思想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成就最高,诗文研究成果最多,但总体而言,重复研究居多,创新之点偏少,尤其铁崖古乐府研究出现困境,对杨维桢创作不足之处的研究偏少。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成舍我的研究,大多将他的从业经历与思想沉淀割裂为大陆时期和台湾时期,出于政治气候的考量,当前大陆的相关研究,极少将成舍我在台湾时期的作品文本作为考察对象。对成舍我在离开大陆之后发表的作品进行细读,结合成舍我子女的回忆录及大陆和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尝试梳理出成舍我心路历程的基本轨迹,进而揭示在历史大变局中作为自由知识分子的成舍我走上歧途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余上沅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 ,他一直致力于西方戏剧的介绍和研究。紧密联系中国戏剧运动的现实 ,注重研究的当代性、尝试比较戏剧的方法、注重戏剧艺术的综合研究 ,强调戏剧的民族特色 ,是其早期西方戏剧研究的特色 ,至今仍具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理论界对江泽民领导思想(包括领导思想、决策思想、领导艺术等)的研究日益重视,并取得了一批成果。在研究成果中由于视角不同等原因也产生出多种观点。理论界对江泽民领导思想的研究相对于对江泽民思想其他方面的研究而言,仍是较为薄弱的领域,研究中还存在宏观角度研究较多、微观角度研究较少、研究广度不够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广度也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历代李益生平和诗文研究状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其得失成败给予简要分析说明,特别对影响李益研究正确方向的一些失误和疏漏,做了必要辨正,可以,使人们对这位著名诗人的诗事及研究状况有正确的整体认识和把握,避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朱光潜美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途径,没有翻译,也就没有他在美学研究领域取得的累累硕果。文章通过对朱光潜美学翻译实践及其译论进行考查,发现朱光潜的美学翻译活动,是在受到当时翻译生态环境因素影响下的适应与选择,是“译有所为”的体现,而在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方面,更是体现了译者的“中心地位”作用。作为翻译群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朱光潜实现了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度的准确选择,取得了美学和文艺理论翻译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著名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对政治的积极参与常使他遭学界指责,认为他有将史学研究政治化、简单化的倾向.本文通过追溯其学术取向的形成过程及对其史学思想的解剖指出,施莱辛格深知参与政治实践可能影响学术研究立场,并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不断自觉地加以反思,形成了强调历史的学术功能,追求客观主义理想的史学观,对历史与政治的关系亦有独到见解.这使他较好地处理了治学与从政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