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宪政主义公共管理论纲--公共管理发展方向之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由于效率取向的管理主义范式诸多显而易见的弊端,范式转型的迹象日益明显,寻求管理主义的替代范式即宪政主义公共管理范式在当下不仅具有现实必要性,而且也具有理论可行性.支撑宪政主义公共管理范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新公共服务理论、公民参与理论、多中心理论.宪政主义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为代表公民权精神、公正与社会平等、法治与效率;其管理体制可设计为多中心的治理结构、交叠管辖的管理权限及程序性正当的规则体系;其政府运行样态则具体表现为被动主义的行政立法、民主主义的行政决策、规则主义的行政执行以及人本主义的行政沟通.  相似文献   

2.
主要介绍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兴起的"新公共管理"主义理论,或者称为"新公共管理"范式.重点阐述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该理论做出了批判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新宪政论通过对制度权力进行创新性探索,将政治制度的功能定位从传统宪政主义理想化的"有限政府目标"扩展到"设计制度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普遍的社会福利"等方面,将制度设计视为一个人人参与的长期的社会事业,充分肯定了人在制度安排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后,新宪政论为培养"公民美德"指出了新的方向.所有这些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社会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组织的变革,一种新的行政管理模式—— 新公共管理学由此产生。论述了新公共管理学产生发展的历程、理论基础与实用价值。同时,在综述各国新公共 管理改革的政策反映和实践趋势的基础上,从不同视角总结出了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并探讨了如何借 鉴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政府组织进行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公共组织绩效水平,运用公共管理学、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通过借鉴国外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发展的四个阶段,以及当前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发展的三个新特征.提出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应注重对绩效过程的研究、对评估对象的选择性研究、对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的多维度研究和制度性建设,为建立"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和提高公共组织绩效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被推崇为有望取代新公共管理理论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新范式,从而自然成为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但由于研究路径多元、缺乏统一的话语体系、公共价值与政府绩效的关系模糊不清等原因,面临理论停滞的风险。通过对公共价值与政府绩效的概念进行辨析、整合与重构,提出政府绩效与公共价值具有同一性关系,构建了基于公共价值的政府绩效评估程序和政府绩效评估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7.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公共管理在批判传统官僚制的基础上掀起了各国政府改革的浪潮,但新公共管理本身还存在很多缺陷。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批判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出现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已经渗透到我国政府各项改革之中,而出于对新公共管理拓展的新公共服务,对于我国的行政改革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标选择.顺应西方管理思想人本化的趋势,解读肇始于西方国家治道变革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井以其内蕴的人性化、民主化和多元化价值理念为借鉴,我国各级政府应积极秉承"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及时变革行政职能,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促进中国公共行政系统由传统型向现代公共服务型转变.  相似文献   

9.
有限政府理论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制运作与宪政实践的指导原则,其产生与古典自由主义密切关联。随着古典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新古典自由主义变迁,有限政府理论涉及政府功能、职能和规模方面的内容逐渐被适度政府理论所吸收,权力分立与权力制约的传统内涵成为有限政府理论在宪政层面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0.
新公共服务在对新公共管理批判的基础上,更强调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公民权利的尊重,以纠正新公共管理的偏颇,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新公共管理的超越。因此,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被各国政府倍加推崇的政府改革工具——绩效管理与评估也将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指导下获得新的发展,同时为创新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一种新型的政府委托—邻近区域同职能政府部门间的委托关系的考察,发现了地方政府管理中一个具有启迪意义的创新性结果:某地某政府部门就自己职能范围内的某些公共管理与服务,考察、选择邻近区域同职能的政府部门中具有效能优势者,将这些公共管理与服务委托给邻近区域同职能政府部门优势者,达到节约公共管理资源、提高公共管理与服务效能的目的.这一政府管理的创新,对政府再造理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理论提出了新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对世界各国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公共管理理论反映了公共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但是作为一种新的范式,新公共管理理论还不成熟,存在着经济人假设、市场神话主义、管理主义、顾客中心主义等缺陷,应该把其缺陷纠正为:复杂人假设;市场理性主义;治理主义;公民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3.
"新公共管理"与中国公共管理的理论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作为西方特定时空产物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已对我国行政学界理论发展的方向和管理者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对这一理论,我们既不能全盘、直接地移植,亦不可消极地加以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按照我国公共管理理论发展的独特理路,在深入研究和批判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撷取其精华,用以建设和完善中国公共管理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经济理性与新公共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公共管理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中出现的政府管理新模式,主张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和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来提升政府绩效,是经济理性在公共领域的传播和对传统公共管理的改革.这场改革的理念主要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特别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因此,通过对新公共管理所依托的经济学理论的考察,剖析经济学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经济学对于新公共管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面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我国行政管理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公共管理"运动是西方国家行政管理领域的创新,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有启示作用.但由于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有着与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不同的问题和任务,因此,我们不能原样复制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而应当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消化和整合西方"新公共管理"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政府与市场关系历经几次大的历史演变,仍未找到最佳契合点.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的职能范围就是市场失灵的地方,即提供公共物品;由于"经济人"自利和理性在政治领域的存在则使实现政府职能的公共选择机制变成了利益与实力的较量,最终导致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既承认政府的必要干预,又反对政府的过度干预,试图利用制度约束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平衡,从而为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7.
新公共管理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科层制"或"官僚制"公共行政模式存在僵化、效率低下、缺乏创新等缺点,因此新公共管理改革席卷了整个西方社会。研究、借鉴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对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革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模式,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新公共管理是西方近30年来伴随着公共行政改革而出现的一种理论思潮。这种理论思潮是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即韦伯式公共行政模式的否定,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公共管理的影响,也反映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正在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试图使后者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和吸收西方新公共管理的合理因素,对于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打造服务型政府是新时代我国政府提出的新的目标和要求.新公共管理主张提升政府绩效,倡导政府应以服务行政为改革方向,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中国政府行政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当前政府在职能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按照新公共管理的理论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方有限政府理论主张以宪政制度来规定政府权力的作用范围和具体运作程序,从而保证政治权力之合法性及其与社会的合理互动.但老子的有限政府思想在理论出发点和实现保障上与西方有限政府有着根本的区别.老子倡导的是"有"与"无"对立统一的自然之道,而非"无为政治","安平太"构成了其价值取向和政治理想.从上述政治观出发,老子主张建立一种遵循自然之道和守无、柔弱、知止诸原则的有限政府,这在政府的职责、权能、组织形式、领导者素质和管理行为等方面均有所表现,这是一种高效、有限的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