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全国出现经济过热,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过热不过热?对于这个问题,是有不同看法的。有人说,少数民族地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经济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经济何热之有?因此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不是“过热”,而是“过冷”;不是应当“降温”,而是应当“加温”。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如何看法?我认为需要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分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主建国会和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两会”)开展的经济咨询工作,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将“两会”在工业、商业方面具有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而产生的一个新事物,是“两会”各级组织和成员为社会主义服务而开创的一条新路子。近两年来,“两会”积极组织各地方组织和成员,本着实事求是,尽力而为,拾遗补缺,讲求实效的方针,大力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咨询服务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专项经费是国家为帮助少数民族解决特殊困难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资金分配形式。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吃“偏食”的办法,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事业起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那种单一的、无偿投资的办法,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甘肃省民委于1984年起,对少数民族专项经费进行了改革尝试,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七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必须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国家和发达地区要对这些地区继续给以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的支持。要进一步放宽政策,培植和增强这些地区的内在活力,使他们更好地在国家的扶持下,主要依靠本地区的力量,加快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发展。这些建议为民族地区制定和执行“七五”计划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七五”计划,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确定了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战略,这反映了我国生产力三要素在空间和地域上的合理布局,从而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发展战略完全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将对民族自治地方今后制定长远的发展规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七五”计划期间取得巨大进展,获重要成果. “七五”期间,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包括3个主课题、29个分课题、10项专题研究报告,均已完成.22本论著中,13本已出版发行.课题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出许多重要理论和建议,丰富和发展了年轻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  相似文献   

6.
余贵忠  徐燕飞 《民族学刊》2020,11(4):27-31, 122-124
立足于“生态经济人”理论假设,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法理分析,从法经济学视角剖析论证少数民族生态习惯法的经济理性,以探索少数民族生态习惯法制度整体,在经济理性作用下的发展运行规律。国家司法传播的困境和产权关系的推动为少数民族生态习惯法夯实经济理性的基石,以及在成本与收益的理性抉择和生态损害惩罚性赔偿的激励机制下,使民族群体经济理性意识得以维持并不断增强,最终使得生态习惯法制度体系的经济理性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共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近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为例,提出当前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继续清除“左”的影响,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抓住国家支持中西部经济开发这个大好时机,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加大改革发展力度,特别要在优化所有制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呈现资源过度依赖性、主体分散性和产业结构单一性,面临着区域性、渠道、产业链等方面的困境.“互联网+”具有交叉融合性、重构生态性和创新驱动性,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对“互联网+”认识不足,二是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更加薄弱,三是特色经济传统发展路径与“互联网+”融合度不高,四是特色经济政策措施与“互联网+”快速发展不相匹配.在此基础上,基于“互联网+”视角提出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四大路径: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对“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依托“互联网+”拓展和延伸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捧着“金饭碗”讨饭吃,指的是那里有丰富的资源,经济文化却很落后,商品经济发展缓慢,靠国家补贴过日子。其实,丰富的资源并没有与少数民族人民有机地结合到一起。“金饭碗”虽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民没有捧上它,更谈不上用它来讨饭吃了。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中,有森林、矿藏、水力、能源、土地、草原等。如何组织开发利用?如何让这些“金饭碗”服务于少数民族人民?这些问题并没有解决好。这是因为,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没有相应的自我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一直是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落后于汉族地区,如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越人实行了“和辑百越”的政策。一、“和辑百越”政策的具体内容古越人主要分布在长江和汉水以南的广大地区。早在商周时期,这里的越人部落就已与中原王朝发生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统一了岭南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西汉建立后,为了处理好和周边少数民族的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那日毛泽东主席指出:“我们国民经济没有少数民族的经济是不行的。”①“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②一、在实现全国发展战略中三大地带优劣互补经济互补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生产力诸要素的相互补偿...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持续多年,是中央政府支持下的边缘地区扶贫项目,通过一系列政策倾斜和优惠,西部地区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西部大开发并未改善西部地区在区域发展的不利地位,反而出现“东西部失衡” “西部省份内部失衡” “西部中心城市与中小城镇失衡”等多元区域失衡样态.说明过度依赖外部扶贫并无法改变西部地区的经济地理空间,反而固化了西部地区在国家社会一体发展中的边缘位置.“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了西部地区发展的经济地理空间,有效推进了西部地区的“去边缘化”过程,使其从国家经济社会格局的“边缘位置”变成“中心枢纽”.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有可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开发政策应致力于西部自生发展,做好地方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性、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双重匹配,抓住西部地区发展的共性问题并兼顾地方多样性,继而有效促进西部地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杨明洪 《民族学刊》2011,2(1):12-22,83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复杂性都世所罕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是从更高层面谋划制造更多“发展红利”的过程,更是重新谋划怎样分配“发展红利”的过程。作者认为,发展不足、发展不当、发展不协调依然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最大的矛盾,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让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分享更多的“发展红利”,应该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七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展开,其中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将交错并存,对于各个地区来说,这些不确定因素中既有挑战,又有机遇。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会有所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如何从容地对付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敏锐地抓住各种机会把本地区的经济搞上去,逐步缩小同全国先进地区的差距,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文拟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策偏紧的原因及放宽办法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同时又指出: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促进全国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国家要采取有效政策加以扶持,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加快发展。”这样,就把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与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优惠照顾统一起来了,是我们党民族政策的延续性的体现。本文拟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党的民族优惠政策的关系及  相似文献   

16.
在新疆地区加强“双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为新疆地区培养“双语”人才,是长期以来党对新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只有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科学规划、明确目标,细化措施、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推进民汉教育的融合,构建与完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和多种“双语”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新疆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提出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依照“区域生产力均衡配置”的思维定式,认为民族地区只有采取全面推进,平衡发展的战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民族经济体系,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行,这一传统的民族经济发展战略是难以继续有效推行的。 (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使民族经济平衡发展失去了存在条件。其一,国家对宏观经济的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指令性计划越来越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财政体制上也改变了“统收统支”,的分配关系,采取“分灶吃饭”的办法,那种集中统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劳动者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总和,具有形态多样性、分布立体性、全民认同性等特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少数民族文化因素不可忽视.通过影响和作用于少数民族劳动者的思想及其经济活动,少数民族文化既能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也可能阻碍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文化经济",就是要通过对县域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经营,充分挖掘并实现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国40多年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减税让利、增加投入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事实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在国家财政经济存在困难,而国内外经济技术竞争又日益加强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寄希望于国家给予更多的特殊政策和资金输入是不现实的。就是国家财政经济  相似文献   

20.
余翔  李敏 《民族学刊》2023,14(3):89-95, 151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广州市创建社区“民族之家”,搭建了政府、社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之间的多元交流共融平台。以“民族之家”为典型个案,探索构建三者合一的社会支持网,能有效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群体的城市融入度。但由于正式社会支持的不完善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力量薄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难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为此,本文提出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构建的有效路径:积极推进政府、社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三者共同发力,形成强大合力,提升社会支持质量,即健全基层民族工作部门组织建设;社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增强社会支持的可持续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动作为,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如此,才能编织好各方期待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