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老舍的创作面及作品数量,老舍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矛盾的集中表现;生活创作经历、与其他类型作家的比较、老舍创造的人物形象;老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独特性的进一步挖掘等三个大部分的综合,彰显了老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东西文化的交融与互补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东西文化现代性发生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向发展中的东方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启蒙策略、革命策略与退守策略三种文化现代性的建设方案.它们彼此冲突又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发展的复杂的历史状况.文化东亚的客观存在,使得中国及日本、朝鲜和韩国等东亚各国现当代文学在文化全球化以及现代东方文化发展道路上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深入研究与探讨中国及东亚现当代文学的现当代性之路也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1980年代中期以后,现、当代文学命名及分期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与书写形成了"整体观"与"断代式描述"并行的格局。毋容置疑,整体观是发展趋势。目前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可行的最有效的命名,至于分期,则以模糊处理为宜。建议将现有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两门课程整合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4.
对新时期尤其是 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问题进行历史审视,认为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越来越显得纷繁驳杂,将"现代性"看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百宝箱,这就有违对学术名词科学界定的逻辑性了.对此,提出了回归 80年代王瑶先生对"现代性"的诠释,重要的是掌握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主体内涵民主、科学、启蒙、进化、进步、先锋性、社会主义等.对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问题研究,开始注意的是起点问题,是起于"五四"还是起于晚清,后来逐渐将视角投入晚清至"五四"这一历史链条上,结合文化思潮、作家创作的现代性审美特征,分别论析晚清和"五四"文学的"现代性"形态,显示了"现代性"研究的深入、深化.针对以往对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进化论、国民性、颓废、反现代主义、先锋性等问题关注较多,而对审美现代性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现代性和重点作家作品的现代性品格,则缺乏深入研究,故提出除了注重"现代性"的"外在批评",还应该加强文学"现代性"的"内在批评",尤其是文本的审美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心话语,"人民性"不仅是一种文学立场或观念,也是对于"人民共和国"主体的想象,并参与和支配着20世纪5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建制与生产。从"国民性"的知识分子启蒙叙事到"人民性"的国家论述,表征着20世纪中国新文学主体想象发生了深层的衍变,也表征着作为"普遍现代性"的"民族国家"观念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另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断代与分期应当根据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主要体现于文学叙事结构的发展变化.本文认为,中国古典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在叙事结构上的断裂是20世纪初的1903-1905年,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在叙事结构上的断裂是1985年,据此提出中国现代文学始于1903-1905年,中国当代文学始于1985年.中国古典文学具有前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具有现代性,中国当代文学具有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在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里,我以科研引领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批评领域中进行了学术层面的探讨.回想起来,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方法论"热对我的影响最大.从这以后,新时期多种文学思潮的起伏更替,促使我以"现代性"为中心,以较为明晰的"问题意识"对我从事的学术工作进行重新审视,从而较之过去获得了较多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文学在进入“新时期”后随着主流意识形态文艺制度的松绑而发生了重要的身份转向。这种“转向”一方面表现为作家写作心态的重要变化,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文学风格的根本变化,同时还表现为文学启蒙主义现代性使命的重新回归。中国当代文学在进入“新时期”后的这种复杂现代性身份转型,为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社会现代性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想象支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关现代性的研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话语资源,现代新诗的现代性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现代新诗的现代性问题本身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问题,包括现代新诗从题材到主题以至语言艺术方式等多个方面.语言问题是其中最受忽视然而最为重要的问题.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事实上从根本上制约和决定了现代新诗现代化的方向及其内涵.而现代新诗现代性本身则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在新时期以来30多年的教学和教材编撰的经验及科学研究成果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部具有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总结性的教科书和研究专著。它以现代性为选取史料、描述历史和理论阐述的基本价值参照,对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在史料的发掘、新的研究成果的吸收和理论观点的创新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尽管由于编写者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研究的态度使其作为本、专科学生的教材而显得偏难或不适用,但其对整个现当代文学学科总结性的把握和丰厚的学术原创性带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但过去人们只注意到现代性文学普适性的一面,忽略了现代性文学的特殊性。区域性正是现代性文学的特殊性所在。20世纪重庆文学的研究似乎可以成为理解文学现代性与区域性复杂关联的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2.
尚未完成的"现代"--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中国现代文学的上限应该定在晚清,而非"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并未止于1949.1949只是政治划界,此后中国文学发生了许多激变,呈现出复杂的现代性样式.晚清至今的中国文学仍然属于尚未完成的现代.通常所谓从"五四"到1949年"现代文学"应该作为特殊的学术史概念来使用,而1949年至今的"当代文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文学批评而非文学史的概念.以往所谓的"现当代文学"只是一个暂时性的提法,似乎应该为重新作出解释的现代文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汕头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形成以王富仁、陈方竞教授为带头人的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新国学"研究、中国左翼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转型研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新文学”与当代文学研究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有两个重大问题始终难以妥善解决.一是现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未能有效纳入中国的台湾、香港和澳门文学,二是现有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基本上没有有效涵盖汉语言文学以外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近年来提出的"汉语新文学"概念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也为解决上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两大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资源.  相似文献   

15.
所谓"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这一概念的生成是多种历史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8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的合法性不断遭受着挑战,"当代文学"的名称、归属、"当代文学史"的书写等问题都成为了学者们质疑讨论的对象。有学者指出"当代文学"应仅用来指近十年的文学,之前的文学内容划入"现代文学"范畴;有的则认为"当代文学"应当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概念,指当下、当前的文学;还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用"现代中国文学史"来取代"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  相似文献   

16.
如何建构具有民族特性,又能有效阐释当代文学实践的理论话语,是文艺理论领域至今仍未解决的课题。本文论证了"现代性"追求对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深刻影响,认为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主要资源应是当代中国与西方业已形成的各种理论话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是直面当代中国文化的变化发展,确立强大的实践性品格;二是超越狭隘封闭的本土主义立场,拥有更为开放的现代性视野;三是立足于现当代文艺理论,有机吸纳并改造民族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刘慈欣《三体》系列小说叙事意图与象征美学的解读,将《三体》放在后发国家的话语场域与中国当代文学叙事谱系中进行分析,探求以《三体》为代表的中国科幻小说的现代性症候。《三体》的独特魅力在于继承了当代文学两种话语资源,并书写了后发国家面对全球化冲击的时代症候,同时为中国科幻小说化解民族性与西方现代性的矛盾提供了想象与可能。  相似文献   

18.
王春荣教授     
王春荣,笔名春容,大连金州人。1945年10月生。1970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即留校任教至今。198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晋升教授。现为硕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辽宁电影家协会理事,辽宁作家协会会员。专业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讲"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电影概论"等课程。出版的学术专著有:《新女性文学论纲》、《新时期的乡土文学》、《新时期电影的多元结构》。主编和参编的教材有:《20世纪中国两岸文学史》(续)、《中国当代文学名作讲析》以及《电影基础理论》、《电视文艺学》等。专著…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考察了苏童所建构的两个独特的小说世界:"枫杨树乡"的乡村族类和"香椿树街"上的市井民间,所完成的一个江南族类从乡村到城市的现代性变迁。但苏童的小说指向的一个不被现代文明烛照的乡土中国和前现代的城市边缘"史前史",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另一种南方想象,丰富了中国文学中的南方书写。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考察了苏童所建构的两个独特的小说世界:"枫杨树乡"的乡村族类和"香椿树街"上的市井民间,所完成的一个江南族类从乡村到城市的现代性变迁.但苏童的小说指向的一个不被现代文明烛照的乡土中国和前现代的城市边缘"史前史",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另一种南方想象,丰富了中国文学中的南方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