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古发现证明,台湾海峡两岸不仅文化一脉相承,其海上交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台湾海峡非但没有成为阻隔两岸往来的屏障,反而成为两岸交流的天然通道。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部分,考述从远古至现代几千年时间跨度的台湾海峡海上交通历史。  相似文献   

2.
随着台湾海峡两岸金融合作的日益频繁,两岸金融人才交流却显得相对滞后,精通台湾两岸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缺乏,加强两岸金融人才交流与培养是两岸金融合作的当务之急。海峡两岸金融企业都期盼着拓展人才市场的交流与合作,以增加彼此的了解,推进两岸的互补互利。在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发生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强两岸金融人才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两岸隔岸相望,近在咫尺,却人为地阻隔了50年.随着两岸贸易量的增长,民众的频繁往来,“三通”的呼声日益高涨.近年来,经两岸航运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海上通航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随着中国加入WTO,“直航”更显迫切.海峡两岸应求同存异,以务实的方法尽快解决“三通”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979年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考察,可以揭示出"一个中国"的原则与两岸经济的繁荣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当"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坚持的时候,台海两岸就呈现和平友好的局面,两岸经济交往就顺利、兴旺,两岸内耗就减少甚至避免,可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就增多。当"一个中国"的原则受到挑衅的时候,台湾海峡就呈现武装对峙、刀光剑影的形势,两岸经济交往的发展就举步维艰,两岸内耗就增加,集中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就减少。而台湾海峡的和平局面、两岸积极的经济交往以及减少甚至避免内耗、最大限度地将资金用于经济建设是两岸经济繁荣的三个基本条件。因此,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30年间台湾经济的沉浮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两岸隔岸相望,近在咫尺,却人为地阻隔了50年。随着两贸易量的增长,民众的频繁往来,“三通”的呼声日益高涨。近年来,经两岸航运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海上通航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随着中国加入WTO,“直航”更显迫切。海峡两岸应求同存异,以务实的方法尽快解决“三通”问题。  相似文献   

6.
台湾海峡内存在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但由于长期政治割裂,无论大陆还是台湾,目前都无法独力完成对这些遗产的普查、勘探、保护、发掘和研究等工作。两岸应搁置政治分歧,构建一套合作机制以保护这些遗产。目前,两岸可以由海峡会和海基会牵头,达成一份《两岸合作保护台湾海峡内水下文物的协议》。该合作协议至少应明确合作的目标,合作的原则,合作的内容,合作的机构以及争端解决等问题,以期推动台湾海峡内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两岸高等教育论坛为两岸高等教育界沟通桥梁,促进两岸高校交流,值得肯定。两岸高等学校应强化以学生为中心之合作办学思想,辅导高等学校学生积极参与两岸高校交流活动、从动态中学习实用之知识与经验,成为两岸高校合作办学之真正受益者。建议扩大两岸论坛之参与层级、辅导交流生举办学术活动、媒合企业捐助两岸高校交流、成立交流奖助金、架设两岸高等学校交流网等,承接两岸已有之交流模式,开创丰硕之未来。  相似文献   

8.
青年是构建未来两岸关系的重要参与者,推动两岸青年深入交流,对于增进两岸共识,促进两岸心灵契合,构建“命运共同体”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文化认同内涵及外延的分析,结合目前两岸青年交流工作的现状,分析两岸交流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文化认同视域下加强两岸青年交流的路径。未来两岸青年交流工作,应以构建两岸青年“共同体验”为重点,注重交流后续跟踪反馈,着力开发推广两岸青年互联网新媒体交流平台,有效强化两岸青年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两岸青少年的交流是海峡两岸交流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两岸民间交流发展程度的一项指标,又对建立长期而稳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两岸关系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两岸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交往至关重要。 本文拟在对两岸青少年间的交流交往作一简要回顾后,分析当前两岸青少年交流的特点、存在问题,最后论述两岸青少年交流意义并展望交流前景。  相似文献   

10.
张若渔 《金陵瞭望》2008,(24):15-15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名作《乡愁》沉郁顿挫、愁肠百结.诉尽两岸人民的离情别绪。而今.惆怅的乡愁可以平复了.时代大势浩浩荡荡.两岸“大三通”的愿景拨云见日,“两岸一日生活圈”崭露峥嵘,台湾海峡天堑变通途,历经60年的苦苦等待和深情对望.于今两岸同胞终于可以心手相连。  相似文献   

11.
台湾海峡两岸宗教及民间信仰的历史源远流长,大陆对台湾影响较大.两岸的宗教与民间信仰相同之处远多于相异之处.两岸宗教及民间信仰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和制约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对两岸大学生也产生影响.两岸宗教及民间信仰对学生的影响途径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两岸同时加入WTO后,是主权国家与单独关税区的关系。文章分析了两岸尤其是台湾当局对“三通”、两岸相互投资等问题在入世后的政策变迁,认为两岸经济依存度的增大显示两岸一体化的趋势,对两岸在地经济的重构、全球经济的发展都有裨益,在目前两岸政治僵局未打破的情况下,可先促进两岸民间经贸交流,循序促进两岸“三通”,最终谋求两岸四地自由贸易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国新闻史的研究没有引起中国新闻史学界应有的重视。积极开展民国新闻史研究,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而且对于促进台湾海峡两岸学术界的交流,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是中国新闻史学界不应再延搁的迫切任务,也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民国新闻史研究以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为整体对象,全面研究民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而总结这一特定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同时,也开展各种专题研究。民国新闻史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整体构建、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要举全国专家之力,及早启动这一宏大的学术工程。  相似文献   

14.
<正> 1949年至1978年,因历史原因台湾与大陆的经济联系很少。但从1979年以来,特别是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台湾海峡两岸长达三十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经济往来逐渐增多。可以预计,两岸经贸关系的蓬勃发展对国共两党关系的改善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将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台湾经过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政治社会转型,分离主义思潮泛滥,使台湾青少年的政治认同呈现疏离化倾向.增进台湾青少年的中国认同应从多方面着手,应当营造良好的两岸交流交往的大环境,加强两岸青少年在各方面的交流,促进两岸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产能过剩和生源不足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被进一步激发出来,成为推动台海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和合作的强大动力。金融危机和物质化动力的推动下,台海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加速,互相借力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和开发大陆庞大的教育市场。高等教育交流是两岸经济文化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应逐步摆脱经济利益和物质化的羁绊,从民族利益和促进两岸文化认同的高度将交流推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两岸文学交流不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一个中国”是两岸文学交流的前提,必须抛弃“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的分离主义思考模式,才能走出两岸文学交流的困境,摆脱交流与认识不衔接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因素,两岸四地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在此影响下,两岸四地在汉字、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出现许多差异。从词汇方面对近年来两岸四地词汇研究进行分析,了解两岸四地的研究现状,掌握两岸词汇发展方向,可以促进对两岸语言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以来,海峡两岸彼此在政策上的有所调整以及双方间在政治上确立了基本的互信,使得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之间出现了难得的和平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虽然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开始建立,但也需要承认,两岸执政当局之间的政治互信还是相当地脆弱。要不断地巩固与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做到巩固基础、坚持"反独",把握主题、破解难题,尊重对方、尊重现状,政治对话、两岸治理。  相似文献   

20.
青年学生是两岸文化迈向深度交流的生力军。针对两岸青年学生群体设计的"两岸青年学生对当代社会文化的看法"调查问卷结果发现,两岸青年学生对当代社会文化问题既有趋同认知,也存在着明显的集群差异。以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为样本,采用统计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方法,可以发现这种差异的形成既受到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影响,也受到两岸文化观念等群体意识差异的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两岸是两个不同的文化意义系统,彼此内部具有不同的集群认知和群体记忆。在全球化语境下,两岸民众应共享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在宏观层面实现两岸文化的包容性融合,在微观层面结合青年人的心理和社会状态,在秉承传统文化、正视认知差异、增进两岸交流、加强理论研究、推动协议商签等方面建构起共同文化认知体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