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悟”是禅宗美学体认与把握美的本体(道)的根本方法。“悟”就是见性,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根本转变。经历这种转变就会获得一种能够“见”其本质的全新观点,也就能够由凡俗而入禅境,见证到自己的内在生命。“开悟”的过程,也是人见出美的本质的过程。“开悟”与否,又是禅者由非诗性生存向诗性生存转变的关捩点。禅宗开悟与审美感悟有着内在的相似性。整个审美活动过程,各个关键环节,都需要悟,都离不开悟,从而凸显了“悟”的美学方法论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2.
“悟”(包括顿悟)在佛教的本意,是一种心理体验、一种心领神会。日本佐佐木夫人在《禅;一种宗教的法门》中说;“中文的‘悟’字系由‘心’和‘吾’字构造而成。当‘吾’与‘心’完全合一或统一之时,便有‘悟’的境界出现。”禅宗是以“顿悟”为旗帜、为核心的宗教,它与传统佛教相反,不靠经籍文字来获得佛法真如,认为这样的佛法真如是第二性的、派生的、不全面的、不真实的。它鼓吹“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说,佛法真如不能靠经籍文字、概念思维、理性方式明白说出;只能靠禅门师徒“以心传心”、“心心相印”,靠参禅者的“佛性”、“利根”(智慧)去心领神会,去体验。只有这样获得的佛法真如才是第一性的、本体的、全面的、真实的。所以,“悟”这种心理活动究其实质  相似文献   

3.
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论、不离世间觉的解脱论,是慧能禅宗思想在生命本质、生命境界、生命智慧等方面的渐次展开,集中体现了禅宗的生命解脱之道.慧能后学继“顿悟见性”而倡导“触类见道”,解决了传统佛教及慧能禅学对于现实人心与本体佛性两者之间无法相应而又必须相合的二元悖论.当代佛教“心灵环保”和“境解脱”思想的提出,则是传统禅宗“不离世间觉”思想的现代开展.  相似文献   

4.
郭玉生 《南都学坛》2003,23(3):62-65
禅宗主张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悟” ,是由感知、理性、情感诸种心理因素 (机制 )积极参与的 (互相融合、彼此渗透 )、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直觉感受 (心理现象 ) ,与艺术和审美活动有相似或相通之处 ,并且进入宋代诗学 ,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禅宗使中国古代诗学由先秦之观、魏晋之味、唐代之境发展到宋代之悟 ,由此中国古代诗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禅宗认为,佛性即是自性即是自心,佛性本无生无灭,外在的时间只是假象,禅宗所证悟的时间只是心灵自身的显现。心灵常会执著于外物而产生种种迷误,执著于外在的时间便会有对时间的迷误。破除执著的法门是“无念”,在无念的状态中,心灵复归清净,并勘破时间的假象,从而达到时问的觉悟。禅宗和儒、道对时间及对时间的超越都有不同的理解,但禅宗对时间的超越尤为彻底,这从逻辑上宣告了“感物伤时”诗学传统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庄子宇宙观主要由“道”论和“气”论构成。相比《老子》“道”论的笼统粗略和神秘的特点,庄子“道”论细致明晰,具有经验可证的性质,是对于《老子》“道”的思想飞跃。庄子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质,本身不是“道”。因为万物皆“以息相吹”,每个人类个体人不能例外,吸气而生,闭气而亡。这与是否得“道”无关。万物的构成可能与气的不同种类以及组合排列相关。但是,气的运行所遵循的规律则是“道”。庄子宇宙观,虽然与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也有交叉和相似的地方,但显然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7.
“佛性”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佛教诸宗集中讨论的主题之一。《华严经》号称“经中之王”,虽然对“佛性”一词罕有提及,但历代以“佛性”为此经宗旨者大有人在。细读经文可以发现,经中所明“佛性”之义略同于“法界”,与《涅槃经》等专论“佛性”的经典尚有差异。与吉藏等十二家讨论“正因”“中道”的佛性论不同,《华严经》从“佛果”的立场来展开,可谓独树一帜。更为特殊的是,此经不是泛泛地对“佛性”做出界定和描述,而是突出了佛性的“用”,并以此对全经通说的菩萨行给予了深刻的解释。法藏大师《华严经探玄记》对“性起”的宏福阐释,彰显了华严宗的理趣、汉传佛教的丰采。  相似文献   

8.
名实论在庄、禅二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两者皆从道的立场出发讨论名实关系,认为“道不可名”。但庄子以“名不定”和“道体浑然,万物齐一”立论,禅宗则以“文字性空”和“自性具足,无所染着”标说。两家又都承认“名”的工具性,禅宗则更进一步从“不执空”和“随其机宜,巧施方便”的角度肯定“名”的作用。庄、禅均采用了“反逻辑”“持取对边”“随说随扫”“沉默做相”等方法“假名言道”,在各自的历史语境中又都带有话语革新的意义。庄、禅之名实思想各有渊源又互相渗透,由此共同促成了两者的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9.
悟者无言     
打开心窗,迎面而来的是中国古典文化精细而珍贵的泥土,其中蕴含着一股浓重的气息,名叫“韵”。寂静中,伴随着那一份微妙的气息,我的心游醉于泱泱中华孕育了五千年的韵中,却越发有了庄子的感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莫非,这一切真的应了那句:悟者无言?我怅然。释迦牟尼曾说:普天之下,人有八苦,乃:生,老,病,死,受别离,求不得,五阴炽,怨憎会。弟子反问:此苦缘何而来“?从欲中来,自悟中去。”或许,这就对所谓“悟者无言”的一种解释。当心智不再被世事所蒙蔽,意念便超出了欲望的统筹,目光所到之处,不再是个人或人群,此时,这种悟带来了容纳百川的胸…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味”和“悟”这两个中国特有的审美范畴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进行了梳理,对其内涵和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的地位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用“味”来指称美感,用“悟”来进行审美体验和审美把握,与以“思”为核心的西方审美思想有显著的区别,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1.
《坛经》中“三无”思想被认为是六祖慧能思想之概括,“以无念为宗”尤重,慧能在《坛经》中多次阐述这一思想的内涵.慧能这一“以无念为宗”的思想,有其承前之思想渊源,既有般若空,又具佛性有,是般若中道之继承;又有与同时代教内之呼应,作为“最上乘”的基本特征,而超越作为“大乘”的教内,同时两者又有内在的一致性;也具有对后世禅宗理论之宗旨性意义,后来的大禅师虽以“无为宗旨”等不同表达方式表达禅宗的宗旨,但都只是与“无念”名异而已.  相似文献   

12.
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为佛性思想体系的马祖禅法,成为南禅宗的主流。然而它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禅宗的危机。马祖弟子基于对乃师禅法问题的认识与弘法实际的要求,围绕着乃师禅法中的佛性思想、修禅方式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适当的修正。马祖弟子之所以能够和敢于对乃师禅法作出修正,是缘于禅宗特别是马祖禅的开放创新体系及其对乃师禅法的忧患意识。马祖弟子的修正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对马祖禅法的维护与发展仍颇具积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文训练必须走出依赖教师传授技法的误区,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体悟,形成“悟”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悟”性就是机智,就是对作文之道的心领神会,只有在长期的写作训练实践中仔细体悟,才能逐渐形成。古人云:“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以知音。”写作亦然,只有自己动手多写,才能有切实的认识和感受,才能熟中生巧。我们必须注重扎扎实实的作文训练,切忌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一是在材料选择中启发“悟”性。中学生作文最大的毛病是选材不新,立意不深,他们不善于从日常生活素材中提炼出一个较有深度的主题来。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思…  相似文献   

14.
[摘要]实践佛法才是圆悟克勤禅师的宗风,这一点本不待言,但因为圆悟禅师是宋代禅宗宗师中妙手著文章的杰出代表,是“文字禅”潮流中的弄潮儿,《碧岩录》的研究风潮日益兴盛,因而容易被掩盖。圆悟禅师并没有为禅宗立下更多的奇特之处,他的禅法,仍然是对于唐代禅门“无念”等要点的默默实践,是对“直指人心”的具体运用。他解释公案,并非要在教理上有所建立,或以此来融通宗门和教下的言说,而是禅宗接引人的方便。正是因为他不囿于教理,因而深得临济禅法的大机大用,尽显一代禅师的风流。  相似文献   

15.
把语文课当作政治课或单纯的工具课,是多年来语文教学症结所在。根据语文承传性与应用性的特质,语文教学应落实到一个“解”字和一个“悟”字。“解”有三法:解句,解意,解文。“悟”是解的结果,其一,悟可求可得;其二,悟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其三,悟需要灵性,更需要学养。  相似文献   

16.
禅宗(尤其是南宗禅)顿悟思想对宋代诗学(主要是江西诗学与严羽诗学思想)产生了具体影响。但江西诗学与严羽诗学对悟的把握有明显差别前者“自下而上”,后者“自上而下”。妙悟(悟)实际上是《沧浪诗话》中最核心的本体性范畴。  相似文献   

17.
通过“悟”与“思”这两个重要的美学概念 ,可以透视出中西方不同的审美体验方式。本文从“悟”和“思”的源起及其进入审美体验领域的发展过程 ,审美体验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审美主体的思维特征 ,审美体验的本体以及中西两种审美体验方式差异之根源等方面进行论述。“悟”与“思”留给我们的启示有二 :一、在“全球化”业已来临的时代 ,中西美学势必出现融合的趋势。二、在美学的重建上 ,中西美学不约而同寻到了“诗化之路”。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一书对生死问题有着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本文着重从“生死之理”“生死之变”“死生无变”“养生顺死”四个方面,对《庄子》生死观中的“变”与“不变”进行剖析。“生死之理”是庄子讨论生死问题的理论依据,即道气论。庄子认为生死本为万物生化之一环,其实质为气化流行过程中的聚与散。以此为基础,庄子进而讨论生死之“变”与“不变”的问题。“变”是对生死这一客观现象所作的描述,生死循环无端,自然而然。“不变”则是庄子根据其“齐物”思想所形成之新的生命认识与态度,死生同一,“无变于己”。这种新的认识和态度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养生”和“顺死”的生命态度与实践方式。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惠能佛性论思想初探徐绍刚(郑州450052)惠能(638-713)发起的禅宗运动是我国佛教史、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新。惠能之前,尽属禅学;惠能之后,始有禅宗。禅学与禅宗的分水岭,就在于惠能佛性论思想的创立。“禅”,又译“禅那”,是梵文Dhyana的...  相似文献   

20.
<正> 有两种理由,使我们把“悟解”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妙悟说,加以区别。其一,两者的哲学基础不同。“妙悟”的直接来源是佛家的参禅悟道,即“照二空以见性,惑解智亡,顿悟万法皆如,历境逢缘心自在;持六字而求生,信真愿切,务须一门深入,背尘会觉佛圆成。”①作为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