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对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在中国教育、经济、政治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新教育”奠定了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的基础;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并对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和中国经济与文化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国人的一个个“强国”、“富民”梦想的推动下而发展前进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化史,它展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其间,由清朝统治者为推进中国近代化而进行的改革高潮主要有三次,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而清末新政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都采取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内容的措施,进行近代化的改革,它开创了中国的全面近代化。清末新政涉及面广,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也较大,本文只从经济、文化方面着手进行探讨。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纲领和…  相似文献   

3.
牛丽红 《社科纵横》2005,20(1):150-151
中国报业的成熟 ,尤其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都市报 ,以“中国报林中一匹黑马”的态势 ,刮起一股强劲的报业改革旋风 ,这就需要我们对晚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相应对策 ,推动晚报的健康发展。本文着重以都市报带来的挑战为例 ,分析晚报在新闻市场中的优势 ,探寻晚报的生存空间 ,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仓理新 《创新》2023,(1):98-107
仓孝和以“李约瑟难题”为切入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了人类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的重要成果及其社会影响。仓孝和在其专著《自然科学史简编》中特别列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并回应了“李约瑟难题”。他在研究科技史过程中考察了科学与“闲暇”、科学与教育的关系,他的科研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他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为我国科学技术史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资本主义道路虽然没有成为中国的归宿,但是,为资本主义前途而进行的各种斗争,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杠杆。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开端于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勿庸讳言,他们对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这期间,人们自然记起了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张之洞。本文试从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军制改革和政治领域方面,就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与贡献,作初步探索,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将古老的中国强行轰出了中世纪的大门。由此,中国开始了步履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关于近(现)代化的启动问题,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将其分为“内源发展者”和“后来者”两大类型,即“早发内生型现代化”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前者,近代化的启动因素来自社会内部,比如英、美、法等国即……  相似文献   

7.
《大公报》的教育广告与近代中国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会  张文洲 《社科纵横》2008,23(3):129-131
<大公报>是近代中国报纸中的代表,其中的教育广告反映出近代教育的变迁轨迹,是我们研究近代教育事业不应忽视的重要史料,本文通过对教育广告的演变及特点进行分析,从中寻找近代教育改革、发展与这些广告的关系,以求对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8.
许仕廉是燕京大学社会学第一位中国籍系主任。他提出了“本土社会学”的社会学思想,确立了燕大社会学中国化学科建设的基点。在任期间,他改变了燕大社会学早期服务于基督教的特征和依赖外国教师的局面,初步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课程体系,开拓了社会学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学术路径,有选择地引入了人文区位理论,培养和储备了社会学中国化的骨干人才。许仕廉开启了燕京大学社会学中国化的进程,在燕京大学社会学中国化乃至社会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领者和奠基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中日近代留学教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在近代文明到来之前,都是封建制国家。两国几乎同时受西方文明冲击,在外力的压迫下,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契机,开始效法西方,向近代化迈进。然而,在近代化过程中,日本则步伐神速,仅用三十年时间就跃居世果前列,中国却步履蹒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痛苦挣扎仍未跳出封建的囚笼。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育之因素绝不能轻视。对于西方文明的异入,中日两国都把留学教育作为一种重要措施。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中日近代留学教育的若干问题来阐述中日近代  相似文献   

10.
旧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社会的过渡和转化,共花了109年时间,经历了晚清、北洋、国民党三代政府。虽然这三代的政府在近代化事业的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都有所建树,但从根本上说却始终未能完成上述的转化,中国直至解放前仍停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在这三代政府中,都有一些肩负着近代化重任的核心人物,本文对其中六位人物在近代化事业上的历史功过得失,力图作一番尽可能公正、客观的评说。  相似文献   

11.
高职学报创刊历史不长,新组建高职学报历史更短.要在期刊之林得以立足,新组建高职学报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变高职教育的地域性特点为地方特色,变高职教育的行业性特点为行业特色,创建特色栏目,走创名栏之路,最终带动整个学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印度瓦腊纳西甘地研究所所长迪帕克·马利克教授应约而为本刊专门撰写的论文。自从圣雄甘地于1908年提出非暴力不合作主义以来,已经过去一百年了。他的学说和实践在印度和世界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回顾和论述了非暴力不合作主义在印度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命运,有助于读者从一位印度资深学者的视角深入理解这一学说。  相似文献   

13.
郭德华 《社会工作》2011,(10):58-60
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以人为本的大特教理念,即: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人人都要关心特殊教育,人人都能享有特殊教育。本文探索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构建中国大特教理念,是时代发展所需,也是中国特殊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黄炎培多次考察南洋的华侨教育,极力主张要在侨学中推行汉语文教育,打破省界以利于师生克服方言的干扰,并采取多种灵活手段改进汉语文教学,提出多种办法加强教师队伍,来保证汉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5.
中外合作办学是适应当今高等教育发展和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形式。做好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学生的思想品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应发挥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的优势作用,从教材、学生、教师三个要素上着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国门洞开,外国教育制度通过各种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经验,在中国建立近代学制,开展研究生教育,是中国新式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甲午战败后,研究生教育仿效日本模式,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代学制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辛亥革命成功后,研究生教育嫁接德国模式,教育部先后颁行壬子学制和癸丑学制,仿效德国洪堡式大学中以导师指导为主的研究生培养制度。20世纪20年代以后,研究生教育移植美国模式,美式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集中体现在1931年草拟、1935年修改颁布的《学位授予法》中。近代高等教育学习对象和仿效模式的频繁转换,实际上蕴含着中西学术文化的持续冲突。至今,中西学术文化尚未真正融合,中国大学的现代化仍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7.
试论北京辅仁大学的国学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辅仁大学作为一所私立天主教大学,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办学宗旨。校长陈垣通过多种方式网罗了一大批国学名师,为学校的国学教育奠定了重要的师资基础。辅仁大学为了强化国学教育采取了一些富有特色的举措,学校因此成为当时中国国学教育的重镇,这些措施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琼  刘茹 《创新》2008,2(5)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对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深刻的作用。近年来,中国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甚至出现忽视和弱化现象。通过对中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弱化的现象探析,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Despite abundant criticism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system in United States publications, Soviet educators are apparently favorably impressed with some of its features. This article in a Soviet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by the Deputy Minister of Higher and Specialized Secondary Education reports on a visit to American colleges earlier this year. ["Some Problem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Vestnik Vysshei Shkoly, 1960, No. 5—abridged.]  相似文献   

20.
郑莉  曾旭晖 《社会》2016,36(6):209-237
本研究考察在社会分层与性别分层的交互作用下,生命历程中的两个竞争性理论--“累积优势/劣势理论”和“年龄中和效应理论”,哪一个更能解释中国男性和女性所经历的健康不平等。本研究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追踪数据和成长曲线模型发现,性别对社会分层导致的健康不平等及其发展有独特的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处于健康劣势,这一劣势是因为女性从教育和收入所获得的健康回报比男性低。此外,女性之间因为教育和收入导致的健康不平等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缩小,男性之间的健康不平等程度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因此,本研究不支持健康不平等的“累积优势/劣势假说”,而是在女性群体中支持“年龄中和效应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