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文学批评领域的新批评出发,指出文本的自足自律是文学批评的根本,作品通过形式产生美学效果。结合弗莱的原型理论,重新认识形式分析,形式之美体现了文学作品的自主性,而艺术的自主性已成为理解和解释审美现代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虽有西学背景,却放弃了西方文论的学理言说,从直观出发,整体把握,致力于开掘批评者与作者之间的灵魂共振;用隐喻与象征的形式表达生命体验,以艺术通达真理,呈现出鲜明的诗性特质。其文论的诗性品质正是中国诗学传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的基本特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直观阅读经验的审美反思,是反思后的表达,是表达中的反思;主体性、象征性、语境性、对话性是批评言语的四大特性。文学鉴赏虽是属于前文学批评的直观阅读活动。但它追求一种深度艺术体验,与诗意人生相融合,在阅读态度、方式、境界上与文学消费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李健吾,是现代中国风格别致、个性鲜活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在社会学批评曾几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主导思维与文本形式的背景下,李健吾文学批评呈现出:敏锐的艺术触觉的直观印象式批评,用生命与情感去温热作品的“灵魂探险”式文学批评,真诚亲切、飞动灵异的批评文体三项文艺批评个性。由是,李健吾文艺批评构成现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又一道“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现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独特价值及审美衍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女性文学批评是新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它是泛指对女性文学的所有批评,而非狭义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现代女性文学批评是把“发现”被主流文学批评曾经掩盖了的另一半历史的真实、构筑女性美学体系作为最高理论指向。现代女性文学批评自把女性文学视为“值得被研习的艺术”时起,经历了三个历史层面的审美衍进:一、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一个新颖的研究角度;二、挖掘被传统的主流文学批评所掩盖了的原本就存在着的女性文学传统;三、确立女性文学独特的审美标准,构筑女性美学独立的审美体系。  相似文献   

6.
桑塔格的形式论与俄国形式论的形式"陌生化"、"整体性"追求以及"色情学"诸多美学主张有一致性和内在传承.种种迹象表明,对于包含文学批评在内的艺术批评,只要不远离艺术中真正的生命体验,形式论仍然是一种最为重要的文艺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受传统文学批评理论影响,在翻译实践中,文本形式较之于内容,往往被人们有意无意地予以忽视或重视不够。但文学文本之所以具有艺术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本内容的载体——形式。形式本身是文学艺术的必要构成成分。译者能否成功再现译出语的艺术形式,决定着文学翻译的成败。在文学翻译的众多层次中,文学语言的声韵、结构和文学意象是三个基本层面。在翻译过程中能否准确把握这三个层面决定着能否再现原文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8.
论诗绝句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批评体裁,言简意精、凝练含蓄.比起抽象的说理来,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而具体.它能把复杂的含义浓缩在极小的篇幅之中,这就是论诗绝句在文学批评作用上所恃有的最大长处.自唐代以后,历代文人递而祖述,绵延至今,使论诗绝句已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在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和邓小平理论文学批评之中形成了雏形和轮廓。按照这个雏形和轮廓,我们可以构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它不仅仅是认识论,而且是包括实践本体论、实践认识论、实践辩证法、实践价值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形态主要是:艺术生产论、艺术掌握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生活源泉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实践形态主要是: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艺术标准第一、政治标准第二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竞赛为实例 ,着重剖析建筑艺术自律的神话 ,提出形式—观念对等式的概念 ,把建筑形式 /风格的变化纳入到社会学的视野之中 ,重新考查隐藏在建筑艺术背后的各种风格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具体革命实践,从20世纪初至今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学批评体系.它在美学上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它的革命实践性,把文学批评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来建构理论和进行实践;二是它的伦理意识形态性,把文学批评与政治和道德等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它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伦理型美学的必然结果;三是它的整合和谐性,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美学思想,运用到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实践之中,逐步形成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中西美学思想相融合的和谐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李长之以传记批评作为其文学批评形式,与他对中国文学研究体系化的探求以及文化建设的构想互为关联;是为其文学理论谋求的一种实践方式和探索途径,也是对中西方文学批评形式的继承与发展。他旨在贯通中西文化,疏通传统和新文学,掘发中国文化价值,以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批评的起源是一个发生、生成的过程 ,呈现出复杂、矛盾、多元的状况。探溯文学批评的起源 ,应从批评作为一种言说存在方式的起源、一种文体形式存在的起源和一种话语存在的起源三方面研究 ,着重在批评起源的实践材料和理论材料以及批评范畴的辨析中研究批评起源的原因、作用和意义 ,这对于认清中国批评的特点、批评发展和现代批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情感与形式是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人们试图通过回答两者的关系来解决艺术的本质问题.贝尔反对传统的形式和内容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有意味的形式".朗格在贝尔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艺术从本质上是一种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这两种艺术观点对西方艺术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两者都没有解决情感的本质问题.事实上,艺术中情感与形式都来自现实生活,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生成的,而艺术则是人的自由本质的感性直观.  相似文献   

15.
形式需要可分为从对象上直观自身的需要和形式创造需要两种,对现代审美和艺术活动而言,后者具有本质意义。当人类在物质生产劳动中形成一定的形式建构能力,并在目的实现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自由精神意向,为了实现对现实的能动超越,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达到自由境界,在精神上,必然会产生一种通过形式化的世界图景的创造表达主观心灵意向的要求。艺术和审美活动,就是实现这一精神意向的最佳方式,因为真正的自由,只能在物质生产的彼岸,即精神创造领域才有充分实现的可能。形式作为一种需要,是在精神上进行形式创造的需要决定的,是审美和艺术活动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传承与创新是艺术教育的本性,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逻辑解构过程,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是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责任。歌唱艺术教育应坚持不同唱法形式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从歌唱艺术教育中各种唱法之间存在的共性与个性中认识流行唱法存在的艺术合理性,使歌唱艺术教育不同唱法形式在比较中扬弃、传承、创新、发展;教育者为教好不同唱法形式练好内功,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把歌唱艺术教育的形式、内容、效果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躯体化心理问题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文化的视域中,中国人的心理问题常以"躯体化"的形式得以表现,被当作是一种不良的反应"躯体形式障碍"加以研究。但是深入中国文化就会发现,所谓"躯体化"的心理问题是由于中国文化的不同于西方的身心观、不同的语言使用和体验方式以及不同的身心关系的处理和操作方式造成的,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方式,把"躯体化"的概念原封不动地照搬到我国是不妥当的。用"躯体化"和"心理化"来划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把"心理化"视为理性化进程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更是缺乏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18.
艺术作品形式创制的出发点是现实形式,由此衍生出作品形式创制的有极和无极方式.有极方式具体有二:直接以现实形式为极和抛开现实自创形式媒介.再现和表现、叙事和抒情等言说的其实是艺术形式创制两个有极方式.以再现为极的艺术形式在观赏和意义发生上是勾连前经验的,以表现为极的艺术形式在观赏和意义生成上则聚焦于当下.这两种方式主要是西方艺术呈现出的情形.而中华艺术则呈现出了艺术形式创制的无极方式,再现和表现中不以任何一方为极.形式上的省略和约减将形式的完成直接嵌入到会意的发生中.主体和客体相互生成,合二为一.而在艺术形式创制的有极方式中,无论以再现还是以表现为极,主客是处于有别和对峙状态中的.中西艺术这两种截然对立的样式邂逅时命里注定会发生理解的错位,而且西方对中华艺术理解发生的错位程度要明显大于中华对西方.从跨文化互喻角度看,即便错位,处理得好,也会具有建构性,呈现出文化创造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靳义增 《南都学坛》2011,31(4):71-74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创立是以五本文学批评史学术著作的出版为标志的,尽管这些著作都力求客观、真实地呈现古代文学批评的原貌,但著者或显或隐的文学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对古代文学批评的认识与理解。陈钟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想象、感情、思想与辞藻、声律相统一的文学观;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感情与美感相统一的文学观;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是情感与美的价值相统一的文学观;罗根泽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以感情为中心,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文学观;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美和激情相统一的文学观。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创立时期的文学观念以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为中心,把情感与美感作为评判批评家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论表现出强烈的重伦理教化的实用主义工具色彩,对形式主义一直采取蔑视和压制的态度.但就是在这种极不利于艺术生长的文化氛围里,中国古代作家在诗歌创作中却表现出鲜明突出和普遍的以形式为本体的倾向,对重伦理教化的儒家诗教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抗衡作用,实现了诗歌创作向艺术王国的回归,从而创作出了举世难以匹敌的真正的诗歌艺术.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本体性特征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汉语文字的本体性特征是汉语诗歌形式的本体性特征形成的基础;二,中国古代文学的总体走向和结构格局决定了诗歌创作以形式为本体的特征;三,工具主义的形式观客观上推动了形式的本体性特征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