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具有正确的道德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义理性人”寻求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的最优组合,以求达到自身总利益的最大化,此过程仿佛是在“无形的手”的牵引下,它解决了传统西方经济学中存在的一些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冲突的矛盾,实现了个人与团体利益最大化的统一,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合理利己主义是在不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从个人和社会利益的一致中确保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理论。无论是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合理利己主义最终必然陷入困境:或者是走向极端利己主义;或者是放弃利己主义,走向自我牺牲。人性是利己和利他的统一,尽管人有动物一样的自私、利己的天性和追求,但人却能够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规范这种追求。道德是依据人的内心信念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合理利己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不可能“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重义轻利以及对个人利益的否定,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中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受其影响,毛泽东提出共产主义理想和“人民利益”,但把“人民利益”更多地解释为“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仍没有受到重视。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鉴于此,邓小平明确肯定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互惠互利的原则,为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义利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联系政治经济学有关“人性假设”的原理,分析“经济人”、“新经济人”的基本特征和表现,针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提出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来规范经营者的经济行为,实现经营者的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相结合,体现了历史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符合人的思想行为的活动规律,是我党在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经济建设的动力,改革中利益关系调整的杠杆,市场体制的更高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在如下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关注个人利益、引导人们把个人利益的实现融入为集体利益的奋斗之中;着眼现实利益,引导人们充分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在肯定人们逐利思想合理性的基础,大力倡导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大潮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改革"再出发"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改革,是对原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从本质上来说,改革就是利益与权力的调整与博弈,因此,改革红利对每个人来说就会产生获益大小的差别,甚至还会有人利益受损。那么,如果只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打自己小算盘,改革就未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教授在谈到我国体制改革时指出,国内有些人曾认为,在企业改革中,只要把产权明晰化,划归个人所有,企业的效益就会上去,因为个人利益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动力作用。 高教授认为,西方经济学一直强调个人利益是提高企业效率的决定作用。多年来,西方经济学家一直在强调亚当·斯密所谓“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其实,这只所谓“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是指人们的个人利益在经济活动中的驱动作用,即要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我国有些学者也追随这一理论,否定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大好的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置国家和人民利益不顾。很显然,不是把全局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第一应,不是加强“三兼顾”(即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而是削弱或破坏“三兼顾”。任何削弱或破坏“三兼顾”的行为,都会干扰今天改革的顺利进行,破坏改革的声誉。因此,加强“三兼顾”,真正做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改革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归根到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逐步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一、“三兼顾”是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正确方针,是毛泽东以独创性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个人利益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利益产生冲突,所以利益冲突是客观的、必然的。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严重失衡是利益冲突的重要表现,成了改革的阻力,其深层次原因是公共决策过程中利益输入失衡,必须在决策过程中建立平衡的利益输入机制,才能解决因利益失衡而引发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人的需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从一个方面表现和充实了人的本质。道德尽管是社会利益的显现,但在道德的深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联结在一起的。在道德领域中,主体的自觉性是以自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当道德成为人的自觉需要时,人才能使自己的意志得到自主,由自主过渡到自为,成为“道德自我”。道德一方面要求行为主体以“利他”为目标,另一方面要求个人把行为责任指向自我。责己、自咎、正己,这是道德成为自我需要的标志和道德运行的“向我性”轨迹。  相似文献   

11.
道德的社会 ,应该是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真正统一的社会。社会主义道德当代建设的重心 ,应该是把五十多年来的道德建设成果予以自我完备化、体系化、规范化、自洽化、边限化、透明化 ,使其使充分释放其内在能量 ,以成为民族世纪性复兴的文化思想基础和精神源泉。其突破口应该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道德立法 ,然后以此为规则 ,从“共同富裕”的道德理想中提炼出“人人幸福原则” ,并在此原则规范下 ,建立起道德实践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共享原则”和个人与政府行为的“利益边限原则”。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与义利观念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与利,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一对范畴,它们在每个时代都涉及了道德与利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义与利的内涵都发生了变化。“利”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个方面的内容,“义”则是关于“利”的合理的分配。在义利关系上的偏颇导致了现实生活中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泛滥。这就更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义与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高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国企改革“抓大放小”、高教体制改革“共建、合作、合并、划转与协作”等一系列的改革中,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调整,围绕着利益关系的种种矛盾日趋复杂。因此正确处理和协调好利害关系,成了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4.
自默克尔担任德国总理以来,德国的对华外交政策做了重大调整,由原先施罗德时期的"亲华"走向全面"排华""反华",大搞"价值观外交",对中国不断施压,中德关系由此急转直下。默克尔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主要涉及其国家利益、政党利益和个人利益三方面因素,其对华新政策其实是冷战思维的产物,属于外交上的逆流现象。今后中德关系何去何从?最有可能的走势将是合作与矛盾并存,既非敌人,亦非朋友,是"利益攸关方"。  相似文献   

15.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反映,是同个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和道德原则。当前,准确的掌握其精神实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有着重大的现实主义。 一、究竟应该怎样来认识集体主义原则的实质? 对于这个问题,我国伦理学界看法不尽一致。有的认为:“这个原则的精神实质是讲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从而正确地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有的认为:“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实质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的认为:“集体  相似文献   

16.
在利益问题上,共同体主义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尽管共同体主义者对公共利益缺乏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他们所说的公共利益都指向共同体的普遍善、共同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对公共利益优先的论证,主要基于“共同体的共识”。共同体主义者强调公共利益优先,但同时也强调“我”的利益与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是一致的。总体来看,共同体主义者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强调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认为个人利益就包含在整体利益之中。只不过,他们对公共利益的疾呼,并未上升到行为准则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一五计划"中后期,毛泽东对收入分配有一些宝贵的论述,包括必须同时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和提高工人的工资和农民的收入,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避免过大的收入差距。这些论述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一是合理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提高"两个比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居民收入,实现"两个同步";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缩小收入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义利观,就是邓小平对“义”和“利”关系问题的根本看法。邓小平是义利关系的统一论者。他在充分肯定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肯定正当个人利益的同时,强调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必要时应当牺牲个人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综观邓小平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论述,邓小平的义利观即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所表述的“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19.
在伦理思想史上,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基本原则的功利主义独树一帜。通过对这一原则的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功利主义在自然人性论基础上对利益范畴作了片面而狭隘的规定,对社会利益的实质内容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真实关系表现出理解上的困惑与迷茫。马克思主义道德论坚持辩证观点,从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出发,对人的根本利益、社会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精辟阐述,从而实现了对功利主义的全面扬弃与超越,为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追求社会与人生不断迈向文明与幸福提供了道德上唯一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徐国亮、武中哲在《学习与研究}2012年第7期撰文指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利益调整是必需的。利益调整在提高整个社会创造力的同时,又会引发社会矛盾,而某些领域的矛盾和冲突会成为发展的障碍。鉴于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利益调整。首先,利益调整要以促进发展为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以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来对待利益调整,在利益调整过程中贯彻机会均等原则,形成一种公正的竞争秩序,既体现利益调整促进效率作用,又能较好避免可能由其引发的利益冲突。其次,要正确把握利益调整的“度”。对利益调整引发的矛盾,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诚惶诚恐,关键是把握“度”,就是以不威胁到社会稳定的利益调整为限度。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最后,要正确看待主要社会群体弱势化的趋势,在改革过程中,工人、农民社会群体存在弱势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普通工人和农民的相对收入水平增长较少,社会地位有所下降。应当看到,工人、农民主导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改革中利益的相对剥夺是制度不健全的后果,而这种状况必然随着各项制度趋于完善而得到根本扭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