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法的阶级性和法的社会性是学术界争论较大的问题。 有的同志认为,“即使在阶级社会,也并非全部法律都带有阶级性。有一部分法律是很难说有什么阶级性的”。得结论说,有的法律是有阶级性的,有的法律则是有社会性而无阶级性的。(《法学杂志》1984年十期《论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2.
<正> 法的强制性,是由法的阶级性派生的,两者是一致的。法的阶级性,就在于它是通过国家所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法的强制性,就是以国家的强力为后盾,人人必须遵守执行,具有普遍有效的约束力。法的阶级性,决定了法的强制性的阶级性。法的强制性的阶级性,概括地说,就是通过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服务,也就  相似文献   

3.
身联网智能设备的社会化应用,改变了“人身自由”理论的传统认知,也推动了个人信息保护路径的规范性反思。而对宪法“人身自由”条款的规范性分析业已证明,以技术手段控制身份信息,既符合“搜查人身”的特征,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减损人身自由的效果。即便身联网企业可以凭借“知情同意”规则来规避“减损人身自由”的合法性难题,但在个人信息保护路径下依然难以区分“减损人身自由”的法律对象和适用范围。因此,身联网时代“人身自由”理论的革新,应当明晰“人身安全先于信息自由”的权利位阶理念,实现个人信息由“渠道治理”向“源头保护”的路径转向;明确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安全互惠关系,增设“责任减免条件”,补充“强制人身保险”与“信息保障基金”等侵权救济机制;围绕“强制许可”设定人身自由的“法律底线”,围绕“知情同意”明确减损人身自由的“上线”。  相似文献   

4.
法的本质问题是当前法学界正在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少同志认为,只用阶级性来解释法的本质是不够的,法还有非阶级性的一面,本文即持这种观点。但本文不同意把一部分法说成只有阶级性,而另一部分法只有社会性的观点,认为法是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怎样认识法的本质,法学界不少同志认为,只用阶级性来解释法的本质是不够的,法还有非阶级性的一面。陈学明的《法是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一文(《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即持这种观点,但不同意把一部分法说成只有阶级性,而另  相似文献   

6.
传统美学的“意象中心”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学思想,非但不曾将审美主体心理功能的知、情、意分解为三,而且不曾将审美过程的对象形式和主体能力化分为二,它往往着眼于两者浑融一体所呈现出来的“象”。这个“象”,既不单是对象的结构与形式,也不单是主体的情和意,而是这两者的和谐统一,是“意中之象”或“象下之意”,是完整而鲜活的“审美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阐述了其对哲学的基本认识,并且通过对哲学的表述把他的哲学观与康德、谢林等人的哲学观区别开来。黑格尔的“哲学”既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象的产物,也不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客观精神自身运动和发展的一个过程;是本体论、辩证法和方法论三者的统一;是孕育了黑格尔庞大哲学体系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8.
所谓法的两重性,指的是法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的本质从哲学上讲,它既不是纯主观的,也不是纯客观的,而是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的,是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与阶级和逻辑的两重性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本质的最高哲学概括。马克思主义所讲的法的主观性,是指法作为相应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是客观物质的派生物,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意识。而所谓法的客观性是指:首先,法不是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而是根源于或派生于统治阶级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其次,法一经制定并颁布实施,作为一…  相似文献   

9.
论芝加哥法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芝加哥法经济理性观与新古典经济学理性观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在理论的逻辑起点——理性上持有共同的立场。芝加哥法经济学推崇完全理性和工具理性,并用之对法律规则下行为人的行为选择问题展开了广泛的分析。但是,芝加哥法经济学理性观并非是新古典经济学理性观的“复制品”。芝加哥法经济学在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性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的理性观进行了修正,即在坚持工具理性的基础上,修改理性人假设的完全理性下的一些不适合现实的辅助性前提假定,以期增强其理论对法律规则下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相似文献   

10.
现代商人法的性质和归属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在中世纪商人法基础上的现代商人法对国际商事交易的展开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现代商人法只是规范跨国商事交易行为的习惯性规则,除了被纳入国际商事条约以及各国法律所共同采用的一般法律原则外,现代商人法的其他渊源都要依照法律的规定产生约束力.由于现代商人法的渊源不全是法律,它并不构成独立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11.
法的本质属性问题,从来就是法学理论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对它的不同解释和回答,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资产阶级法学的重要区别之一。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的体现,在阶级对立社会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法是具有阶级性的。然而,近几年来,在我国法学理论研究领域,有不少人对法的阶级性提出质疑,推断出所谓法的非阶级性。鉴于此,本着繁荣社会主义法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法学观点,本文拟对法的本质属性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指出在刚体定点运动中,围绕空间中的固定系的固定轴转动次序的不可交换性、或绕本体系的因连轴转动攻序的不可交换性来说明定点运动中的有限转角不是矢量是不妥的;阐明刚体定点运动的三种分转动的转轴,既不全是空间中的固定轴,也不全是本体系的固连轴。例证定点运动的三种有限转角的转动次序的可交换性,得到实际存在的定点运动的有限转角是矢量是轴矢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对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分析,必须深入到现代性理念与实践中。现代性充满道德悖论,它既带来了道德进步,也使现代人陷入无法摆脱的道德困境。现代性反思、现代性批判不是否定现代性,而是既要让现代性的理念更为普遍地被接受,又要让现代性的缺陷得到最大程度的弥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良善运行。  相似文献   

14.
试论道德是法运行的重要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不是一种静止的社会现象,而是依照自身的运动规律在社会上周而复始运行的。法在运行中存在,在运行中发展,通过运行得以实现。其间,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全过程,称为法运行的外在过程。伴随着这一进程,法律内.在方面即自身形态方面也必然发生相应的演化,由法律规范借助社会主体的法律行为,转化为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关系、法律秩序,这一过程称为法运行的内在过程。法运行的外在过程和内在过程是法运行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但无论哪一侧面,都不可能自发进行,都与人紧密相连。而人本身是一种道德动物,从人意识到自…  相似文献   

15.
“直接适用的法”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际私法理论的重成果,广为各国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法》在立法层面建立了我国“直接适用的法”的框架。实践中,对该制度和理论的运用存在一些不足。以微观层面的规则界定到宏观层面的秩序图景为基点,从阐释、体系、嬗变的维度对“直接适用的法”的完善进路展开论证,并反思我国目前的立法实况。  相似文献   

16.
万斌、倪健民同志关于《法的共同性初探》作为一家之言发表在本刊第九期上。作者认为: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法具有阶级性这一根本属性。当国家不存在、阶级不存在,法的阶级性也就失去了存在依据。法除了阶级性这一根本属性之外,还有共同性和继承性。法的共同性相对于法的阶级性而言,是超阶级的。最近,田培炎同志来稿《也谈法的共同性》,认为法的共同性是指法的阶级性、强制性和客观性。我们也作为一家之言,发表于下,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7.
在东方世界对现代化道路向往追求之时,西方则对现代文明开始质疑反思.应对此一矛盾,东方国家既不能追随西方文明之旧路,专注于现代化;也不能拒绝现代文明,回归东方传统.而是应探索不同于西方、切合东方国家自然需要的现代化道路.其中关键是构建东方现代文明核心价值理念,即拿东方传统的"自然生命"理念与西方盛行的"自觉生命"理念相结合,以"自然"为本原,以"自觉"为主导,通过两者之间的协调,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命理念.  相似文献   

18.
任何类型的法,都是以国家意志形式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与利益的集中反映和最高体现。这就是法的本质。所以说,法的阶级性是法的根本属性。法的共同性,只能存在于各个阶级法的特殊性之中。各个阶级法的共同性即阶级法。 法的本质属性中所包含的强制性、规范性、社会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续承性等等,都与法的阶级性有关,都是法的共同性的表现。法的共同性中  相似文献   

19.
孙伊然 《社会科学》2024,(2):126-134
中国增长是当今时代的重大标志性事件。这一事件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折射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深切关联。理解中国增长,需要将其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脉络而予以审视,探究其内在属性、关键动力与指导理念。增长依托于且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增长的动力主要在于政治经济层面,而不单是经济层面。增长背后是全局性、系统性的新发展理念。对于世界而言,中国增长的意义主要体现于规则、交往获益、价值观三个层面。在规则层面,中国的增长意味着与发达国家之间就国际规则的磨合趋于明朗化,全球南方的发展空间趋于扩展。在交往获益层面,中西之间竞争合作并行的态势很可能会延续,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则更趋长期性、互惠性与韧性。在价值观层面,受中国增长的影响,发达国家对现代化的理解正在经历反思与调整,而发展中国家对“另一种选择”的重视则意味着全球南方提升内部凝聚力、加强彼此协调水平的可能契机。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真理有无阶级性之争,实际上是在解决思维领域的具体问题中,怎样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坚持认识论、辩证法、逻辑三者的统一。对社会科学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持相反看法双方,都有同志以真理的本性是客观性为根据。其实,在阶级社会的客观过程和精神领域中,阶级性同客观性既可共存,也能分立。具有客观性的事物有的有阶级性,如军队、法律;有些就没有阶级性,如社会规律、思维逻辑等。所以真理的客观性不是真理有无阶级性的原因,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