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演义》研究 ,即使从郎瑛的《七修类稿》中有关《三国演义》的论述算起 ,也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特别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以后 ,二十几年间 ,《三国演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都超过了以往《三国演义》研究的任何一时期。《三国演义》的基础研究 (指对《三国演义》不同版本的研究 ,对罗贯中的研究等 )和应用研究 ,《三国演义》的文本研究和比较研究 ,《三国演义》在国外的研究 ,《三国演义》的艺术研究 ,《三国演义》的人物研究 ,《三国演义》的语言研究等等 ,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 ,坦率地说 ,在《三国演义》研究中还存在着几个认识误…  相似文献   

2.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它与陈寿《三国志》、司马光《资治通》有关部分的血缘关系很浓,《三国演义》的不少章节可以说是《三国志》、《通》的演绎,这方面前人已有不少文章论及。笔者觉得《三国演义》与《世说新语》也极为“通家”。在“文学”这一特点来说,可能《三国演义》与《世说新语》之关系所显示的文学上的规律更具吸引力。一、《世说新语》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世说新语》给《三国演义》所提供的资料是很多的,依《世说新语》的目录记述顺序排列如《德行》篇有‘’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庚公乘马…  相似文献   

3.
霍雨佳编审霍雨佳编审1925年8月生于海南省儋县白马井镇,1949年湖北革命大学毕业。先后任《湖北日报》、《海南日报》编辑、《海南师专学报》主任,《海南大学学报》主编。在编辑工作之余,霍雨佳编审专心致志攻研《三国演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三国演义用人艺术》、《三国演义谋略新探》、《三国演义美学价值》、《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关系三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书《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关系 ,历来为《三国演义》研究者所重视。通过实证性研究可以看出《三国志》是《三国演义》最重要的史料来源 ;《三国志》并未为《三国演义》提供叙事结构框架 ,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史书《资治通鉴》;不宜简单地说《三国演义》是“演”《三国志》之“义”。  相似文献   

5.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1987年10月26日至28日,《三国演义》第四次全国学术讨论会在湖北襄樊举行。会议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湖北大学、襄樊大学主办。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讨论会。现将所讨论到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三国演义》研究方法探讨何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认为,《三国演义》就其风格来说,是我们民族共同性格的体现,《三国演义》的群体风格是不应丢掉的。《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应放到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的小字注非一人一时所加张志合我在拙文《(三国演义)初考浅论》中,曾对《三国演义》的版本流变作了一个初步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并不是罗贯中的原作,也不是《三国演义》的最早刻本,黄正甫刊本《通俗演义全像三国志传》...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在传入韩国之后,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了韩国人民所喜爱的小说作品。韩民族对于《三国演义》的喜爱并不仅仅停留在阅读和鉴赏的层面上,以《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为底本的《三国演义》派生作品也在韩国开始出版发行。而韩国传统艺术表演形式盘骚俚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同样受到了《三国演义》这一外来文化因子的影响。文化在传递的过程中一经与本土文化结合,就必然发生变异,以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呈现出来。这是文化传递与变异的基本原理。当《三国演义》与盘骚俚相结合后,也产生了诸如《赤壁歌》这样的文学作品。笔者在本文当中将从文化传递和变异的视角出发,运用原典实证的方法论对《赤壁歌》等韩国盘骚俚作品进行考察,阐释《三国演义》与盘骚俚作品影响关系,以求进一步加深对于盘骚俚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战争与英雄的古典小说 ,书中英雄个个有泪 ,而且动辄流泪。作者罗贯中对英雄泪的描写是为了突出人物某方面的性格。同时 ,也不可否认 ,《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是小说的初创时期 ,《三国演义》人物刻划只能称为类型化典型。从现代读者的审美心理来看 ,在阅读《三国演义》时追求的就是那种自然、质朴、直率和粗线条的风格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阐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史诗性的品格及其形成原因。文章首先论述《三国演义》的一般史诗特征,然后从《三国演义》一书所展示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以及众多智勇超绝的历史英雄等方面,阐述《三国演义》史诗性的品格的生成特点。  相似文献   

11.
将近四年前,我写了一篇《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情况综述》(原载《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4期,收入《三国演义研究集》),对1949——1980年间的《三国演义》研究作了粗略的回顾。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一九七三年出版现在仍继续发行的《三国演义》前言中,对这部小说的主要思想意义作了错误的否定的评价,认为“《三国演义》在鼓吹实施‘王道’、‘仁政’的同时,歌颂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统治;反对、攻击农民革命;鼓吹英雄史观、神权思想和封建迷信;提倡封建道德,特别宣传‘忠’、‘义’等。”这种对《三国演义》主要思想意义的评价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同、它是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水浒传》又相同,它是经过民间口头流传和民间演唱才逐渐编写成书的。《西浒记》的艺术造诣之深、影响之大、是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量齐观的、它是我国文学史上又一座高峰、神工鬼斧,誉满全球。根据可靠的材料,《西浒记》故事的来源、演变、和形成、分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起,至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止,共用了八回书写赤壁之战,约四万字。如果把《三国演义》分为前后两部分,赤壁之战恰处于两部分的交接处。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前半部分情节发展的自然延续,又是《三国演义》后半部分三国分争的开篇。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演义》不外写了两件事——一是写曹操起兵,写他把汉献帝掌握在自己手中,写他剪灭群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的“七虚三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自从成书以来,“七实三虚”之说颇为流行,意思是说《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历史故事,真实的多、虚构的少。其实,细究起来,所谓“七实三虚”之说并不可靠。从宏观的方面来讲,《三国演义》的社会背景及其大多数人物的姓名与身份确实符合历史的真实,但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与历史故事的描写中,实际上却是“七虚三实”。例如,赤壁之战在正史中的文字内容很少(万绳楠先生认为只是一场很小的战役),但却被作者用如神之笔大加渲染,写得惊天动地。三顾茅庐在史书中只有寥寥数语,作者却能够驰骋思路,虚构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情节,为诸葛亮的出山进…  相似文献   

16.
罗贯中《三国演义》徐庶归曹故事原本史载 ,其中徐母故事更接近的根据是唐五代俗讲变文《汉将王陵变》 ,而以宋代说《汉书》的话本为直接依傍。这一事实表明 ,《三国演义》创作素材有不少是从非三国文献挪移化用。研究《三国演义》要放眼全部传统文化的背景以为参照 ,最大限度发明和凸显《三国演义》作为传统文化无边无际的网络中一个“中国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沈伯俊、谭良啸同志合编的《三国演义辞典》就要出版了。这在《三国演义》研究史上,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三国演义》这部书的文学价值,已无庸赘言。仅从“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之类的俗语的流行,也足可看出它在社会上的影响;因为诸葛亮之所以广泛地被人们作为智慧  相似文献   

18.
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三国志》裴注的资料进行了全面而认真的梳理和考辩,并在服从于《三国演义》整体创作要求的基础上,对裴注的资料加以引用,裴注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甚至细节。  相似文献   

19.
论《三国演义》中的王者之道朱海风,李慧军《三国演义》以雄浑的气势描绘了魏、蜀、吴三大政治集团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历史画卷;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浓墨重彩地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同时,在《三国演义》提供给我们的空阔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布尔迪厄的“场域”价值学说为理论来观照《三国演义》 ,认为蜀汉的崛起 ,主要在于它在天下场域中 ,善于资本运作。而其资本 ,则以血统出身和异姓之“义”为主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