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一直是众多后来者称慕的对象,刘备自己也认为得到诸葛亮是“如鱼得水”。这种对他们之间关系的形容,得到后世大多数人的赞同。那么,笔者试问: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像表面上那么的融洽吗?透过历史疑云,揭示事实真相,笔者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社会政治体制较之前代更加完备,其君臣关系也更具有典范性,这是经过唐代小说家的审美心理中介,艺术化地升华为唐人小说中鲜活生动的君臣关系理想图景.这主要由三个层面建构而成:从理想国度层面虚构的"杂于千官"的最高境界;从社会政治层面着眼的君明臣良的理想范型;从道德与人性层面观照的君宽臣安的良性形态.这是唐人小说丰厚文化意蕴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超时空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可以分成主奴关系和普通的尊卑关系两种类型。元代以前的君主官僚制社会中 ,由于官僚制度等因素的制约 ,名义上无限至上的君权在行使中受到很大限制 ,君臣之间形成一般的尊卑关系 ,没有主奴意识。元代的重要官僚大多来自怯薛 ,该组织成员始终是皇室的奴仆 ;而怯薛在国家政治中的中枢地位又使得当朝权贵以做皇帝奴婢为荣的风气不断弥漫到各族官员身上 ,君臣关系不断向主奴化方向发展。与此相适应 ,传统中限制君权的诸多政治运作 ,如封驳制度、执奏制度等 ,在元代被大量破坏或不克施行 ,官员也难再有其他朝代士大夫官僚们的人格尊严和自觉。当然 ,元代以前 ,君臣之间的尊卑反差一直在缓慢地扩大 ,元代则使其最终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一变化被明、清两代继承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传统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发生不可逆转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逐步失去.古代法律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已经瓦解,但其包含的很多因素则分散地以各种形式延续下来,其法律意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内容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建设性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国际法中,由于其国际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主要依据条约,即多方法律行为,因此,国际法中的单方法律行为比较有限,这也正是大部分学者常常忽略的一个问题。事实上,对于这类单方法律行为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其一,单方法律行为常常会产生一系列的国际法律后果;其二,该类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际社会成员对于现时国际法规则的价值取向;其三,这类行为还可被视为国际法的一个辅助性渊源。 相似文献
6.
李慧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3):75-78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法制现代化革命,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这片土壤培育出来的文化“植物”,是中国法律观念的历史沉淀。因此,在法制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客观地看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其有用的优秀成分加以继承利用,对于不适合社会法制现代化的部分坚决地予以批判,甚至抛弃。 相似文献
7.
宋初论体文以徐铉、田锡、王禹偁三家最为重要.现存徐铉论体文几乎全部是关于君臣关系的讨论,他以"赤心"作为君臣彼此相处的准则,强调儒家伦理,推重士臣作用,为宋人重建儒家君臣秩序及防止皇帝专断提供了一定借鉴,而其中关于朋党及君子、小人之辩的内容也为宋人导夫先路;由于宋初皇帝好文、重谏的政策影响了当时的君臣关系,故田锡的论体文多与科考、论谏活动有关,并塑造了田锡致君为用的精神,以及好直敢谏的政治个性,并进一步影响到了其论体文的创作与品格;王禹偁的论体文与其史观有相通之处,他作史注重"君臣事迹",强调"善恶鉴诫",并善于史实辨正,这在其论体文尤其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中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8.
崔蕴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1):86-89
律关系客体应承载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并体现主体的角色特性。我国通说认为,民诉法律关系客体指案件事实、实体权利请求(实体法律关系)。但案件事实、实体权利请求根本无法承担客体的功能。从程序思维出发,正是诉讼行为承载了主体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并体现了主体的程序角色特性。因此,民诉法律关系客体应是主体的诉讼行为。 相似文献
9.
司马氏的两晋(西晋、东晋)经历了统一、战乱、分裂、偏安、篡夺,在整个155年的历史中,君臣关系虽然始终强调君尊臣卑,但其君主除开国的晋武帝相对有为外,多是暗弱君主,特别是偏安江南的东晋更是仰仗王谢等随迁的中原士族和江东原有的士族支持,君臣关系相对宽松,君尊臣卑秩序不很严格。这种君臣关系下的忠君道德,在面对五胡乱华、朝廷更迭的冲击时就表现得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别是晋朝继承了汉代孝治天下的思想,在政治生活中也强调忠孝并重,因此在面对忠孝两难境地时就会出现不一样的道德选择。在中国传统忠德变迁史上,两晋时期的臣子忠君道德具有一定代表性,其双向度的忠以及忠孝两难的道德选择,呈现出传统忠君道德由先秦时期的君仁臣忠向宋明时期的绝对化忠君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吴秋红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29-32
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独具特色,这种特色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司法传统、法学理论和近现代法律教育。首先,使儒家伦理道德不断向立法、司法领域渗透,加速、深化了法律的儒家化;其次,使情理成为立法、司法的主要价值取向,独立的法律思维方式未能形成;再次,造成中国古代法学家和法学理论贫乏;最后,制约了近现代法律教育目标和模式。 相似文献
11.
“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传统之一,但这仅仅是就体例来说的。如果论及法律体系,中华法系不但有刑法部门和民法部门的分别,而且还形成了一套与封建政治制度和自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各法律部门(有些尚不能称其为部门法)。这当然是一个结论,但更为重要的,本文希望为研究古代法律体系及部门法提供一种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2.
"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传统之一.但这仅仅是就体例来说的.如果论及法律体系,中华法系不但有刑法部门和民法部门的分别.而且还形成了一套与封建政治制度和自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各法律部门(有些尚不能称其为部门法).这当然是一个结论,但更为重要的,本文希望为研究古代法律体系及部门法提供一种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3.
法律文化是影响法制建设的深层次的因素.十五大以来,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快速展开.然而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对法制现代化建设却仍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从传统法律文化固有的特征出发,与现代法制要求进行对照,发现差距,在继承和摒弃并举的精神下,探询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之路是当前我国法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古代的法律教育是中华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主刑辅的儒家思想占正统地位的封建社会,它塑造了传统法律的精神,支持着中华法系的延续。中国古代法律教育体制无论在教育途径、方式,还是在教育内容、目的方面,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周文化由于具有王室的背景,故而成为各国法律文化的模本。学界有齐鲁法律文化并称者,考诸相关史料与典籍,不难发现鲁文化虽然具有地域性,但更多体现为对周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周王室在春秋战国衰微之后周之法律文化的一面旗帜,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崇尚德治、恪守礼制与以刑为辅。而齐国则因分封方式与治国策略的不同而具有与之不完全相类的法律文化模式,故在地域法律文化层面,称周鲁法律文化而非齐鲁法律文化更为妥当适宜。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君臣五位"为观照点,详细剖析了古代禅宗在佛教中土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曹洞宗的政治伦理学说已经融入了"忠"、"孝"之类的儒家理论,显示出了较为强烈的"入世"情怀,由此形成了中国佛教"亦出世亦入世"的奇特景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适应、反映、表达、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宋明以来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封建的思想文化。它以自然经济、血缘宗族依附关系为根基,以维护皇权、神权、父权为中心的严酷等级秩序的"礼"为基本范式,有其内在的同一性和根本价值指向,有导源于这一中心的本源性的统治与服从关系,是一种自足的整体性体系。我们应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我们当前的社会变迁与生活的现代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9.
论当前规避法律的社会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避法律的行为在我国大量存在且花样百出。规避法律的行为之所以能够得逞,主要有法制建设内部的矛盾、执法、执纪部门查究不力和执法部门能力受限等多种原因。所以,防止规避法律的行为,一要加强立法,二要加强对规避法律行为的查究力度。 相似文献
20.
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可分成潜在的产生与实际的产生两种形态。两者产生的条件是不同的 :前者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情况 ,就自然应适用规定的行政法律关系模式 ;后者是指在前一种情况的基础上 ,主体还要有积极的主张 ,并督促一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实际运行。作出这种区分的意义在于 :它可以使人们在一定的法律事实发生后积极地按照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去主张应有权利 ,否则就不能及时有效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它强调了当事人的行为对实际形成行政法律关系以及对明确、固定各自权利义务并催促实现权利义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它还可以促进行政法律关系理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