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论日本冲绳方言与"冲绳日语"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永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117-119
冲绳方言是日语中主要的方言之一。不同于日本本土方言,冲绳方言的形成与演变受到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冲绳,方言与日语标准语并存。但在日本推行的标准语教育的背景下,冲绳方言被不断地同化,并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冲绳日语”。 相似文献
4.
蓝利国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1):58-65
历史音韵是描写古今语音演变情况的。本文从中古音出发描述忻城(城厢)方言的历史音韵。文章先列出忻城(城厢)方言的声韵调,然后分别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对中古音在忻城(城厢)方言中的演变情况进行具体描述,并在北方方言内部进行简要的历史音韵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忻城(城厢)方言的历史音韵与整个北方方言是基本一致的,但也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浙东方言与海洋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锋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2)
浙东方言词汇里有不少涉海、涉鱼、涉渔的内容,本文称之为浙东海洋文化词汇.浙东海洋文化词汇记录了浙东人民对海洋和海洋生物的认识,反映了渔业生产和渔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了解浙东自然、历史、经济、民俗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着重讨论了浙东方言与海洋文化的关系,探讨了浙东海洋文化词汇的历史价值和发展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6.
张建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4,(4)
汉语西北方言,指陕、甘、宁、新、青5省的官话方言。西北方言以一致性强著称,它是如何形成的,至今没有一个系统的结论。如何建立以《切韵》为代表的中古音和现代西北各地方言的联系,一直是没有完全解决的课题。我们从西北方言历史音韵学研究的材料和方法入手,按照时间顺序检讨了唐以后西北汉语方言语音的研究概况和主要成果,对今天西北汉语方言的来源和形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明清时期的西北汉语方言已经属于官话。 相似文献
7.
陕北地名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育林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地名学是关涉地理、历史、语言、民族等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本文就陕北地名与陕北方言、陕北地名与陕北历史上北方兄弟民族谈了三个问题:一、地名,世代口耳相传,不跟一般字音一起发生历史音变,具有着较大的稳定性,陕北有些地名便保留着古音,不失为研究汉语及陕北方言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二、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因此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的,大部分是地名。陕北在历史上许多北方兄弟民族与华夏族杂处错居,至今尚残留着一些以他们的语言或姓氏命名的地名。三、陕北已出版或待出版的一些地名志,在用字、读音、含义上不乏讹误之处,本文举例性地作了说明、正误 相似文献
8.
郑晓芳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130-132
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方言也是记录地方文化的载体和活化石,因此方言的调查和研究对弄清方言的特点及发展演变脉络,传承地方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价值及主要内容余姚位于浙东宁绍平原,历史上曾隶属于绍兴府,现归宁波市管辖,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9.
生物科学的进步可解释为其解释能力的进步,而解释本身必须依托于其所处的解释语境,因此,生物学的解释语境对于生物学的进步有着更直接的意义.从生物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次生物学的革新都伴随着新的解释语境的建立,从而为生物学的解释工作开拓了新的平台.所以,每当新的解释语境建立就意味着一种新的学科标准确立,规定了研究以及解释工作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论陕南方言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邢向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2):127-133
陕南地区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方言资源.在这里,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赣语等构成了复杂的接触关系.近年来已经基本摸清了陕南方言的分布和归属情况.进一步的研究,在理论取向上应当关注下述问题:方言接触理论,地理语言学研究,移民历史与方言描写的互相结合和互相印证,方言威信及方言演变的方向,方言交融与文化交融的关系;研究方法主要是:系统深入的调查和描写,地理语言学方法,社会语言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龙先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4):41-45
生态建设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战略上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生态建设战略的根本要求。生态建设战略的历史演变,充分体现国家发展战略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认识和实践的历史差异。1949年以来我国生态建设战略先后经历了“服务”型、“兼顾”型、“并驱”型和“一体化”四个历史演变阶段。这从侧面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金丽藻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3):75-78,83
常州话在其历史演变和延续中留下了重要痕迹--绅谈和街谈,为方言的动态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在20世纪初乃至更早时期里,常州城里出现绅谈与街谈两种口音的常州话,使用人群有别,两种口音有共通相同之处,又存在鲜明的区别性特征.从绅谈与街谈的曾经共存到如今的融合共体,表明社会语言的变迁与其依傍的社会土壤和气候有密切关系,在多元化大融合的时代,语言的融合变化最明显. 相似文献
13.
语言相对性原理:理论背景、演变及其含义表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相对性原理,学界通常俗称"沃尔夫假说".事实上,这是一种描写性公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它反映的是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根据人类语言的多样性而揭示出的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几十年以来,世界学界站在不同的立场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理论及其所反映的思想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讨和解释,足见其意义的深远.从人类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审视该原理的理论背景和研究演变有其历史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解海江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1):65-70
文章用编码度理论和汉外、汉语普方古综合比较的研究模式,讨论汉语的基本颜色词.上古汉语比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基本颜色编码度低,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方言及方言与方言之间基本颜色编码度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是汉语颜色词的历史传承、变异和认知发展而导致的词汇创新造成的.上古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在"紫"与"褐"的发生顺序上是一致,但与基本颜色词理论的普遍发生顺序不一致.基本颜色词理论认为"褐"在"紫"前出现,而汉语正相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小说的“疯癫叙事”历经从萌生、演变、沉寂到兴盛的曲折发展过程。缘于作为叙事视角兼叙事声音的“疯癫者”驳杂多面的文化形象及不同于常人的言语、思维与情感体验特征,从“五四”到新时期再到世纪之交,中国20世纪小说疯癫叙事文本在不同历史阶段皆隐秘漫溢出特殊的历史意识。20世纪中国文学疯癫叙事踯躅于对历史的建构、置疑与重构之间,某种意义上,疯癫叙事是窥探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意识的标本与参照。90年代以前,疯癫叙事致力于挑战同时期文学实践赋予历史话语的崇高与宏大;世纪之交,疯癫叙事在浓郁的历史虚无主义氛围中,展现出对虚无主义历史意识的审视与过往历史话语价值的重新确立。 相似文献
16.
宋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126-128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与其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密不可分,并直接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和日常行为上。本文从人性本质、价值观念、择友态度、人格观、词汇构成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对“自我(self)”的不同认识,并由此看出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以期提高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7.
刘曙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1):1-8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个命题本身是从唯心主义哲学家那里引申出来的, 在哲学史上,它的主体大致经历了从“神”到“自然”、“理性”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对它作唯物主义的解释未免有些牵强附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立足于“现实的个人”这一历史观的出发点, 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合理“扬弃”。马克思、 恩格斯在谈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时所相对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正确的提法应当是“人的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而不能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张羽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4):20-24
柏拉图政治哲学中统治权理论和自由、民主、容忍三大悖论的提出对民主制度提出挑战,近代民主理论在深入分析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同时对其政治理论的核心问题--“谁应当统治”进行解构,并最终将此问题转换为“应如何对统治者进行管理”这一现代民主问题。其手段是从对执政者的人格设定入手,提出选择政治精英的制度理想和基本标准,揭示政治精英堕落为“无赖”的理论可能性,补充完善防范“无赖”的政治理念及其演变过程,进而对剥夺“握有利剑的疯人”的道德正义性和历史正义性进行理论论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