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选本类型在选本格局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与某一体裁在当时社会语境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就当代文学而言,诗歌选本和小说选本之间地位的演变,所涉及的主要有以下命题:"普及"和"提高"的辩证关系、选本的功能变迁,及其背后文学主体构成上的变化。选本编纂以"选"的方式自觉运用文学体裁或类型分类原则,既强化了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的文学观念和对文学的评价与看法。  相似文献   

2.
丁放  张晓利 《江淮论坛》2013,(2):150-157,129
在宋代文学选本中,地域性文学选本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选本通过对郡邑或名胜历代文献的收集、整理,很好地反映了地区文化的风貌。探究其蓬勃发展的原因,除了与宋代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关系密切外,地理志的编纂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宋代地域性文学选本的繁荣,与宋人的郡望意识以及地域文化的发达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邓建 《理论界》2009,(11):144-145
中国古代文学之"选本",应该是中国古代选家按照一定的意图和标准选录多位作家之文学作品于一编的文学文献。从还原中国古代文学选本编纂原生态的角度出发,小说选本不应纳入中国古代文学选本的范围,词选本则应包括在内。选本与总集、丛书、诗文评等相关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作为最具现代性内涵的文学体裁,小说选本的编撰更能体现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变迁,从"五四"时期开始,小说这一体裁就担负起"启蒙""救亡"的重任,这决定了选家在编纂小说选本时倾向于考虑小说的题材主题倾向及其意识形态诉求,从而在主题题材上的开拓和小说艺术成就的高低间建立起一种不言自明的对应关系,小说选本的批评性于焉得到彰显。这样一种评价方式只有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及新潮小说的出现才被改变。小说选本的现代变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中国文学现代演变的重要表征,两者之间的关系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1970年代,美英出版了一批收录中国"十七年文学"的选本,编者或为地道的西方人,或为华裔学者,或为两种族裔人合作编辑。有的选本试图以作品呈现新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具有以"选"代"史"的特点;有的从、主题角度编选作品,力图以选本展示新中国社会状况;有的则注重从新中国文学与传统文学关系角度编选作品。有的选本中渗透着编者明显的政治意识形态观念;有的选本则因编者态度较为冷静,重视审美维度的考察,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新中国文学的实绩。这些选本虽各有特色,但也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与审美趣味,它们是研究那个年代西方文化取向的重要标本。  相似文献   

6.
目前文学媒介高度发达,文学作品数量与日俱增。面对数量庞大的文学文本,具有展示典范、钩沉遗珠、呈现时代与编者文学观点的文学选本,就成了介入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有效途径。当代文学选本的理论研究表明文学选本的操作类似一种权力运作,涉及谁来选、怎么选、选什么这样一个包含了吸纳与排除的权力斗争过程;当代文学选本的历史研究则探讨了选本与各种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关系;当代文学选本的应用研究将选本置于文学史的语境之下,重点关注文学选本对文学认知、文学形象以及文学书写的影响。进一步整理、探讨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选本的价值与功用,是当下文学研究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7.
任竞泽 《学术探索》2010,(2):133-137
总集的编纂与中国古代文体学密不可分,是文体分类、文体理论批评以及文体形态深化研究的渊薮。宋人总集编纂的繁荣与成熟,在中国诗文选本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样,宋人总集编纂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史上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文学史上的文学运动、文学流派和文艺思潮等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学选本与文学思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文学选本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文学思潮,而文学思潮也制约着文学选本,促使选本对思潮作出反应.文学选本与文学思潮的互动关系,在宋代文学选本中有非常生动的表现,典型的个案有《二李唱和集》等诗歌选本与“白体”诗风的相互生发、《西昆酬唱集》对“西昆体”的引领与示范、《二妙集》《众妙集》《三体唐诗》等对宗唐思潮的契合与呼应、《草堂诗余》《花庵词选》对雅正词风的疏远与游离等.  相似文献   

9.
王先谦不仅是一位传统的学者型官绅,而且是一位兼具湖湘情怀的出版人。《骈文类纂》是其编纂的一部集大成的骈文选本。书局和书院为其刊刻出版提供了传播媒介和平台。《骈文类纂》的刊刻传播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刊刻渠道的时空转移,助推湖湘出版业,提高湖湘骈文的传播质量;通过古文选本的文体关联,扩大骈体文的影响力,促进骈体与散体之间的均衡发展;通过选文存人及个性化布局,辐射整个清代骈文作家群体,推动清代骈文经典化。  相似文献   

10.
宋代选本的演进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因循与探觅期(宋开国至哲宗朝)、成熟与务实期(徽宗朝至孝宗朝)、分化与争胜期(光宗朝至宋亡)三个时期.宋开国至哲宗朝的百余年间,选本编纂多因循前代,但因循之中有新变,部分独具特色的选本在内容、形态、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觅.徽宗朝至孝宗朝,选本内容方面的指向性趋于稳定,务实致用之风蓬勃兴起,出现了一批专门服务科举的场屋类选本.光宗朝以降,选本编纂由纯文学性选本占据主流转而为各类选本全面开花,其中尤以宗唐、宗宋两类选本的比场争胜、共竞风流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1.
《昭明文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文学选本是历史的偶然,而它作为选本中“影响最广大者”却有其必然性。这一必然性体现在《文选})编纂的指导原则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深刻影响上。由主编者萧统执笔的《文选序》作为其文学思想的说明,具有纲领性的意义。本文拟联系《文选》的编选实践,对《文选序》提出的“时义”观及其唯美倾向作一初步探讨。一、“文之时义远矣哉”传统的文学批评往往通过追溯“文”的渊源及流变,以获得对文学的历时性把握。南北朝时代又自有其特殊性。受魏晋立风的波及,一些文论家的文学史观呈现出历…  相似文献   

12.
以取消文学本体性为本质特征的栽道观经宋人提出以后,成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观念,构成了明清文学选本生成与传播的基本语境.在这一基本语境中,一些文学选本仍然坚守文学本位,公开或隐蔽地对栽道观念作出了有力的反拨,表现出与认同类文学选本迥然不同的另类特征.但是,与那些折中栽道观的文学选本相比,反拨类文学选本往往在经历了一时的热捧之后很快淡出历史舞台,为主流意识形态所鄙弃.  相似文献   

13.
《文苑英华》历来被认为是续《文选》而来,其与《玉台新咏》的关系极少被关注?《文苑英华》与《玉台新咏》重合诗歌 87 首,这透露出宋初与梁代后期的三个文学共性:其一,对艳诗“吟咏性情”功能的认可;其二,对梁代永明体诗人与宫体诗人态度的相似性;其三,文辞尚丽的相类性?此外,《玉台新咏》在编纂体例上对《文苑英华》也有影响?从选本批评角度对宋初与梁代后期的文学共性进行探讨,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分体编录型文学总集在宋初的演变特点,也能更清晰地认识宋初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4.
邓建  王兆鹏 《江汉论坛》2007,1(11):112-115
中国历代选本之精要者,多被各类丛书收录.对丛书所收历代选本的统计分析显示,中国历代选本的编纂呈现波浪式的发展轨迹.各种文体的选本种数由多到少依次是诗选、文选、词选、曲选、谣谚选、赋选.各时代诗文作品受欢迎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隋唐五代、汉魏六朝、宋、清、明、元、先秦、西夏辽金、清代以后.大量的专题性选本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意蕴.十大选家与十大丛书对中国历代选本之兴盛存传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
孟伟 《北方论丛》2015,(5):28-34
清乾嘉以降,推崇骈文者以编纂骈文选本的方式进行骈文“尊体”批评。其要旨有三:一是通过阐明骈散同源、肯定骈文特征,以达到推尊骈文文体地位的目的,这是骈文选本“尊体”批评的首要任务;二是通过剖析骈文弊病,对唐宋以后,骈文衰敝的症结进行反省与厘清,这是骈文选本“尊体”批评的重要方式;三是通过提倡“复古”与“雅正”,树立骈文创作原则与审美标准,这是骈文选本“尊体”批评的最终目标。此一时期骈文选本的“尊体”批评,对于提高骈文地位,促进骈文创作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载道语境、科举语境和宗派语境的离心作用,文学选本经常发生着与文学自身的偏离.但家塾文学选本却能够适当拉开与三种语境的距离,坚定地保持着文学本位和教育本位.其主要表征是,以文法为中心,以评点为手段,通过典型文学文本的细批详评,为塾童文学素养的形成提供一个可资依循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循道是生存策略,举业是潜在目标,还没有急切地浮现出来,成为压倒性的力量.宗派所争者是是非和胜负,主要形成于上层学术界,作为低端教育机构编刊和使用的教材,家塾文学选本以文学教育的实际效果为现实追求,宗派所争者不在其关切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批评方式,评点到宋代才正式形成。宋代文学选本中的评点包括符号标识与文字批注两种形态。符号标识经由从抹划到圈点的演进历程,并在实际评点、刊刻过程中形成一套大致统一的符号系统。文字形式的批注在宋代文学选本中普遍存在,但不同选本中文字批注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教科书与新史学--以夏曾佑、刘师培为中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著武  汤城 《河北学刊》2005,25(5):139-143
20世纪初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年间,中国历史教科书大量出版面世,这些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出版,除了学制的因素之外,与新史学思潮有很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新史学为历史教科书提供了思想资源、史学观念,促进了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出版;另一方面,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出版体现了时代与社会的需要,促进了新史学思潮的广泛传播;双方体现了一种互动的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19.
《唐诗品汇》编成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历来,人们多重视该书保存唐诗之价值和宗法唐诗之功用,而对其编纂思想本身较少注意。总的来看,《唐诗品汇》编纂的思想资源大致有三方面:(一)南宋以来宗唐抑宋的文学风尚;(二)闽中本地的诗歌创作批评传统;(三)对早前唐诗诸选本之借鉴创新。而其创新点主要表现在编选体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孟伟 《船山学刊》2014,(4):57-63
《续古文辞类纂》、《国朝十家四六文钞》和《骈文类纂》是晚清著名学者王先谦编纂的三部文章选本。《续古文辞类纂》表达了王先谦以儒家义理和考据学问为核心的古文观念。湖湘学风的影响和晚清社会现实的触动是王先谦形成其古文观念原因。《国朝十家四六文钞》和《骈文类纂》是王先谦编纂的两部骈文选本,其序文、例言集中反映了王先谦的文体学思想,王先谦还对骈文创作方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词气兼资"的骈文审美标准。文章选本的编纂反映了王先谦"骈散并重"的文章学思想。晚清时期,骈散兼工并重的文章创作现象,以及汉宋学术之争趋向缓和是王先谦"骈散并重"文章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