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梳理和分析我国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并从理论上分析农业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将我国18个省份(12个粮食主产区、6个非粮食主产区)分成三个地区组,建立六个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农业补贴对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1)农业补贴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种粮积极性等途径提高了粮食产量。在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农业补贴对粮食产量的提高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非粮食主产区的边际效应略强。2)农业补贴主要通过促进农业产出增长、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途径提高农民收入。三个地区组农业四项补贴的增收效应均是显著的,低产值的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边际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2.
我国秦巴山区农民温饱尚未完全解决。因此,在秦巴山区农村经济开发研究中,粮食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甘肃秦巴山区最贫困的是舟曲县.1986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2.39元,是全省农民收入最低的县.人均生产粮食138.2公斤,国家回销农村粮食人均132.6公斤,粮食生产自给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3.
从"十五"计划开始,我国进入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这次调整的核心是持续增加农民的收入。近几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呈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态势。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大部分省份农民收入下滑的势头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本文试图通过吉林省农民人均收入的变化情况,并与部分省市进行相关比较,寻求粮食主产省份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出路和办法。一、现状:农民收入增幅较大,面临问题更为突出 研究农民收入,大都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量度指标。用此指标审视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1999年,吉林省农民人均纯…  相似文献   

4.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1978—2008年其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平均为30.33%。本文运用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采用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波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并且具有波动频繁、周期短、幅度大等主要特点。针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特性,系统分析了政策导向及粮食价格、耕地总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物质和技术投入、粮食流通体制等经济社会因素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结合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实际,提出了稳定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4,(8):96-100
粮食安全事关我国经济平稳发展与社会和谐安定,但在当前却面临诸多挑战。考虑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与农业支持的针对性,深入分析新形势下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及增长的影响因素,这对形成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结果显示:播种面积、化肥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成灾面积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劳动力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不显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严守耕地保护制度,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联动机制;宣传农业科普知识,科学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6.
耕地资源有限与完善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本文在分析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的现实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耕地资源有限对粮食供给的影响,提出了完善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建议:支持粮食主产区生产的同时,兼顾非主产区的经营;既重视主粮生产,又鼓励杂粮种植;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双重鼓励农民种粮等。  相似文献   

7.
粮食主产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粮食主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稳定我国粮食生产的大局,而这要以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为前提.为此,我们必须对粮食主产区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8.
继1984年粮食获得创纪录丰收以后,1985年我国粮食生产情况却出现了逆转,总产量比1984年减少280亿公斤。减产的主要原因有三: (1)自然因素。1985年,不利的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影响很大,据测算,由此造成的粮食减产约为50~100亿公斤。 (2)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表现为粮食生产投入下降,播种面积减少,耕作粗放。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粮食的经济效益低于生产其他经济作物。据统计,1984年四川省粮食每亩平均纯收入为22.95元,而经济作物每亩平均纯收入为83.41元,种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1990—2020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生产数据为样本,对粮食种植碳排放量与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的脱钩关系进行研究,并分时间段、分地区考察脱钩状态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主产区的技术脱钩关系和强度脱钩关系明显好转,粮食种植低碳化趋势明显;河北、江苏、江西、山东和湖北的技术脱钩和强度脱钩均处于强脱钩状态,辽宁、安徽、河南、黑龙江和内蒙古的技术脱钩和强度脱钩均处于弱脱钩状态,湖南和四川的强度脱钩关系要好于技术脱钩关系,吉林的技术脱钩和强度脱钩均处于增长连接状态。鉴于主产区各省份呈现的脱钩类型及脱钩程度存在梯度差别,本文进一步分析发达国家粮食种植低碳化实践经验,为中国粮食种植低碳化发展提供价值启示与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付昆 《兰州学刊》2009,(11):102-105
通过对1999—2008年驻马店市与河南省的粮食产量的对比分析,从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的视角,采用谢庭生的粮食预澍模型,对驻马店市2010年及2020年粮食产量进行了预测,进而估算了驻马店市耕地承载盈亏,最后结合驻马店市实际,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驻马店市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FAO全球176个粮食主产国的统计资料分析显示,1990年以来,世界粮食生产的长期趋势有二个重要特征:一方面人均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的国家多于人均粮食产量减少的国家,粮食增产国家的人均粮食产量增加幅度也大大高于减产国家人均产量减少的幅度,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总体上快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在能源短缺和价格不断上涨、世界经济动荡加剧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国际粮食贸易和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粮食安全风险在加大.因此可以断定:2007年中期开始的一轮国际粮食价格超常规大幅度上涨,应与全球粮食生产供给没多大关联,也即并非全球粮食生产失衡所致,而是能源大幅度涨价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增加、金融市场的炒作、生物能源对粮食的消耗和一些国家对粮食贸易的限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能源价格上涨和金融市场炒作则是关健性因素,对不同粮食品种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稻米的价格波动"异峰突起",远超过其他粮食种类,国际贸易形势相对严峻得多.与过去的30年相比,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底部已明显抬高,粮食市场平均价格将很有可能长期在高位波动运行.针对上述情况,我国迫切需要确立系统的粮食安全应对策略,包括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合理的粮食自给率和粮食储备规模,尽快健全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央、地方粮食储备调节体系,规范地方储备粮管理,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特点,灵活调节粮食进出口数童,扩大粮食进口国范围,分散粮食进口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为了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给,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充分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但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相比,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存在粮食产销区之间利益协调政策缺乏、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手段单一等问题.因此,解决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必须借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产销利益协调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粮食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粮食主产区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农民是粮食的生产者。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而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必须保证种粮农民收入增加。但是,目前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依然很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因此,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民增收政策支持,健全农民增收多元支撑体系,完善粮食产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优化粮食品种质量、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实现粮食转化增值、推进种粮规模经营、壮大特色高效农业、健全种粮激励政策、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农村公益事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论金代的粮食生产与粮食交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朝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政府制定的有利于粮食生产的举措收到了很大成效:粮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所提高,粮食成为重要的交易商品。金代不同地区粮食的供应能力和交易价格差距较大。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和市场稳定,政府以设立常平仓、开展和籴等方式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总产值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900元,乡镇企业发展很快,农村经济形势很好。然而也应看到,近两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徘徊不前,人口不断增长,耕地急剧减少  相似文献   

16.
王宇露 《兰州学刊》2007,(10):80-82
当前,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问题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主产区农民增收的关键应该是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而主产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来自乡镇企业务工的收入和来自城市企业务工的收入.增加主产区农民工资性收入应从这两个来源入手.文章分析了影响来自于乡镇企业的务工收入和来自于城市企业的务工收入的因素,并提出增加这两部分收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一、农村改革以来的巨大变化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农村改革,至今已有十六年了。安徽的农业、农村和全国一样,总体形势很好。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农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一部分在瓦开始过上了比较富裕的生活。以粮食生产为例:1949年全省粮食产量只有127亿斤,人口为2900万,人均430斤。建国后,到1955年,粮食产量达到230亿斤,比49年增加了近一倍,人均730斤。但1955年以后,由于频繁变动的生产关系,大大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农业生产遭受了极大的破坏。1960年,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41-46
从静态博弈角度分析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与农户在粮食动态补偿机制下的博弈结果,可以发现其不能有效反映两者的行为选择,进而从演化博弈分析角度对博弈双方的演化路径及行为选择方向进行再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粮食主产区动态补偿机制,并从完善粮食动态补偿机制的立法、简化补贴种类、提高补偿标准、明确补偿依据,提高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补贴及政策支持力度和完善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的反哺机制等方面进行保障。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广西五个山区县309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山区农户收入现状,并探索影响高、低收入农户收入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影响两个收入层次农户收入的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山区农户收入存在较大的差距;经营林地等7个因素对高收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营旱地与林地投入等5个因素对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土地面积、生产结构、生产性投入及非生产性投入的不同是造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差距的4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论吉林省未来十年粮食生产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吉林省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吉林省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省,粮食商品率、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等多项指标,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粮食生产成为吉林省的农业主体和重要产业部门。 (一)吉林省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分析 吉林省是产粮大省,其地域分布规律十分明显,粮食生产大都集中于中部松辽平原。其中,榆树、农安、德惠、九台、双阳、永吉、公主岭、梨树、伊通、东丰、东辽、扶余、长岭(利用当时行政区划的名称,下同)等十三个县(市)是国家在“六五”和“七五”期间建立的商品粮生产和出口基地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全省粮食生产水平,左右着粮食生产的发展。本文所研究的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就界定在这一范围。 1.吉林省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 吉林省的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潜力较大,表现为吉林省耕地较多,土质肥沃,光、热、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