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开拓中日文学比较研究的新境界———评《日本俳句与中国诗歌———关于松尾芭蕉文学比较研究》□吴小英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之一《日本俳句与中国诗歌———关于松尾芭蕉文学比较研究》,由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即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八十...  相似文献   

2.
郭雪妮 《兰州学刊》2012,(11):75-79,123
日本文学中的胡姬形象无疑来源于唐诗,但其创作的触发点则始于20世纪初日本对"西域"的发现与研究。日本作家渴望突破岛国文化的狭隘视角,以胡姬形象为媒介传达日本人对广袤西域风土的憧憬与想象,并通过虚构胡姬与日本遣唐使的恋情,来证明正是长安这个"文化之道",沟通了古代日本与"西域"乃至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3.
高小慧 《中州学刊》2007,(2):204-207
诗歌分为唐诗和宋诗,主要是由于风格的差异。后代诗歌的发展,大体上也未能超越此二者之风格范围。由于时代风气、个人喜好和诗学主张的不同,在中国诗学批评史上形成了尊唐派和宗宋派的长期论争。杨慎也对此一论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明代中期的文学风气和杨慎自己的文学主张,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怪奇"诗风是唐诗风格中重要的一系,其形成与道教的影响有关.中唐诗坛表现出的尚"怪奇"倾向与儒家传统的诗教观念相异,而与此时期崇道的文化氛围紧密相联.中唐道教文化中鬼神观念的凸现不仅为文人提供了创作素材,而且对一些诗人的世界观、心理状态及其诗风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道教"齐物"与"颠倒"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诗人"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道教语言植入诗歌是中唐诗风"怪奇"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谫论中岛敦对中国题材的撷取和演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学对世界各国的文学创作都曾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对日本文学的影响甚大,这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日本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以中国古典文学为源的文学创作现象,也出现过许多亲近中国古典文学又极具汉学渊源的作家。他们中有的将中国古典文学“拿来”,融会贯通使其成为日本文学的骨髓和血液,如松尾芭蕉、森鸥外等;也有的将中国古典文学“拿来”,“生吞活剥”使其成为日本文学的框架及内容,如芥川龙之介、井上靖等;还有些作家将中国古典文学“拿来”后,改造、消化、生发开去,赋予原型以新意,如中岛敦等。…  相似文献   

6.
唐诗在日本     
在日本文化中 ,唐诗不仅是可用来吟咏欣赏的异国文学作品 ,更是诗歌创作的楷模 ,尤其是从奈良到明治时期 ,汉诗取法盛唐 ,兼采六朝诗文和宋诗的菁华 ,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集中体现了唐诗及中国诗文化对日本文学、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追寻“物哀”——对日本文学传统理念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萍萍 《理论界》2007,(1):134-135
作为日本的传统文学理念,“物哀”是日本民族一个极其重要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民族环境和深厚的人文背景。本文通过对物哀概念的解析,物哀审美意识形成原因的探讨,物哀与中国文化渊源的追寻以及对崇尚物哀的日本文学的回溯,从文化角度上对物哀的文化内涵进行一次解读。  相似文献   

8.
日本文化自大和、奈良时代到明治维新,一直在中国古典思想与文化的熏染蒙盖之下。此后的日本则转而急速西化。日本的现代是受了西洋文化刺激的"外发型开化"。大正时代这种激进的现代化与"脱亚入欧"反而促成了日本再次回顾中国的契机。发生在此时的"支那趣味"热赋予现代日本对中国再认识与自我认识的良机;它借助于日本在亚洲的殖民统治,推进了文学、美术的多样性发展。诸多日本作家通过亲身体验现实中国,书写了大量充具异国风味的作品;与此同时,又把现代人的苦恼与人生思考带入中国古典文学的解读中,加深了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理解,进而创作出他们自己的中国古典题材作品,形成接纳中国文学最深刻的写作分野。  相似文献   

9.
独特的地理、历史原因,使陇右地区成为多种文化的交汇点和多民族的栖息地,游牧文明、农业文明乃至伊斯兰、基督教文明都在这里交汇撞击,原生态的地方文献异常丰富,在"中国文学地图重绘"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1)陇右地方文献可补现存文献不足,深化对中国文学进程、背景的认识.(2)陇右文学审美特色浓郁:西部戎风与雄浑劲健的风格特色;民族风情与真率直露的情感特色;汉胡互化与多元荟萃的过渡特色;黄土气息与拙野质朴的美感特色,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特质.(3)陇右文学以北方民族特有的生命力和朴野,将中国文学的地图向西北拓展,对中国文化、文学性格的形成有深远影响,是中国文学生生不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曹颖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149-153
在世界文学史上,西方诸国以叙事文体最为发达,而东方的中国却以擅长抒情文学著称.中国人奕世不废的言志抒情载体则是诗.前人常说:"诗莫备于唐,诗莫盛于唐."唐诗正是从诗歌音律美的总结性创造,到中国古典诗歌体裁之集大成,以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段及风格流派等方方面面,使中国古典诗歌进入了巅峰时期.本文以唐代诗歌艺术对于日本汉诗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选取在唐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竹"为研究角度,深入探究以白居易诗词为代表的唐代文学对于日本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日本美术的特色 ,渊源于日本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日本美术自古受中国影响 ,不仅吸收了中国隋唐文化 ,而且吸收了西欧文化、美国文化 ,形成了外向型特质 ,这些都与它的民族性和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礼经建筑空间的元叙事技巧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文学与古代文化典籍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文化典籍的叙事技巧成为文艺理论和文学文本叙事的元叙事技巧,二者共享同一叙事规范.本文提出古代礼经的三部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的建筑空间叙事运用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元叙事技巧,礼经的建筑空间叙事采用间架设计结构、系统描述的总-分程序和起源叙事的返始描写.这些技巧启发了古代跨学科空间叙事理论用建筑概念"间架"作为自己学科的理论概念,影响了文学从总叙到分叙的叙事模式,形成从起源讲故事的文学传统.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文化的元叙事手法转化为文学叙事技巧并在文学叙事中得到发扬.  相似文献   

13.
俳人与禅宗     
俳句中充满了日本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禅的渗透直接推动了日本俳句的审美情感、审美心理诸因素的发展和完善.俳人基于对外界事物的细微观察,创造了俳句超然空灵的美感.“俳人与禅宗”一文通过对日本俳坛代表性人物的俳句与禅宗的关系以及俳句中的禅味等分析,探讨禅宗思想对日本俳句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寻找先秦文化与文学研究新的突破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锺陵 《中州学刊》2005,(1):167-168
中国古代的复古运动通常以"言必称三代"作为自己的方向,"言必称三代"甚至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做学问的境界.这一观念一直影响到清末至民国时的一些学者,他们认为,要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必须在先秦文化和文学方面有相当的功底,因为它们是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道教渊源颇深,道教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道教文化与李白的诗歌创作为切入点,探求道教对李白人生道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李白信道、学道、寻道、悟道的分析,阐明李白的道教信仰。道教追求自由的精神,与李白悟道的灵性完美结合,促使其山水诗具有人格化、神灵化特点,形成独特的仙灵化风格。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文坛的一个显著征象就是中日文学的影响与交流。由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使中国的一批开明人士欲从日本道路中引出中国的经验教训,大批留日学生和走访日本的学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促进了中日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和交流。近代中国文坛的观念变革以及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均不同程度受到日本文坛的各种影响,日本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也较为热烈。本文以大量的材料,较详细地叙述了中日文学影响与交流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诗人主客图>以"法度一则"为标准,首次明确地从风格和传承的角度对众多中晚唐诗人进行了派别上的区分,具有区分风格流派、辨析渊源传承、品第诗人高下的意图,确立了唐诗流派理论之雏型.<诗人主客图>的产生标志着唐人风格流派意识的形成,同时也成为后世诗歌流派学说之滥觞.后世学者对<诗人主客图>在诗歌流派理论方面的首创之功多予以肯定,但对其取舍划分的标准多有批评,究其批评的实质,乃为历史的真实与后世文学史的总结、唐人对唐诗的认识与后人对唐诗的认识、<诗人主客图>作者张为与后代评论家对唐诗理解之间的差别.<诗人主客图>不仅是令人确认元白、姚贾等诗歌流派之风格及阵容的首要依据,而且对研究中晚唐诗歌流派之特征、传承及分布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8.
老舍的创作风格和创作个性的形成源于很多方面,东西文化和文学影响是重要的生成机制。东西方幽默讽刺艺术的影响在老舍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老舍"取益"于狄更斯及中国传统小说的幽默艺术,而某些弊端也可以从那里找到根源。老舍在东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下,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思考,形成了检讨传统文化、批判国民性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9.
李素 《兰州学刊》2011,(7):218-220
中国文坛在五四运动时期处于全方位开放状态,日本唯美主义对当时的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一些影响。尽管我国并未由此而出现唯美主义文学流派,但是在文学创作的风格上所受的影响却是十分典型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并非是原封不动地接受的,而是结合我国国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变革。本文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进行了概述,探讨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影响下的中国文学发展之路,分析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并阐述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中国化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0.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唯美文学问世以来屡遭批判,多被贴上变态颓废的标签,其风格也被冠以"恶魔主义"称号,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它引来批判争议的同时在读者中却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与它用其独到的艺术手法成功地突显了日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是分不开的。在谷崎唯美文学中处处可见日本典型的文化气质,随时可触及日本的文化特征。谷崎的唯美文学以特殊的姿态立足于日本文学界,它不仅推动了日本唯美文学的发展,而且对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此以谷崎润一郎的唯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日本独特的文化特征为视角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