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传佛教世俗化倾向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世纪更替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元化、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增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宗教的世俗化、多样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发展趋势。同其它宗教一样 ,藏传佛教也日益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对藏传佛教本身、对信教群众、对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因此 ,深入探讨藏传佛教的世俗化问题 ,引导和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对维护祖国统一、藏区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一、宗教世俗化(一 )宗教世俗化的涵义宗教世俗化是相对于宗教的神圣化而言的 ,是…  相似文献   

2.
从目前宗教的发展趋势来看,宗教世俗化已成为各宗教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藏传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也不例外。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复杂形势,藏传佛教要想保护自身传统文化,并且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必须做出历史性变革与发展,走世俗化、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河湟宝卷流传于甘青两省河湟流域多民族地区,是内地宝卷西传入青后,与当地多民族文化相融合并深受藏传佛教影响的一种民间信仰形式。由散韵结合到有韵无散,由民间宗教发展为融合藏传佛教元素的民间信仰,河湟宝卷与青海河湟地区的民间信仰"嘛呢经"之间体现出相互密切的关系,具有浓厚的汉藏双重信仰文化特征,二者之间是一种流变和衍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弘扬藏传佛教教义、增强宗教凝聚力为主要目的的藏传佛教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出现了世俗化现象.这种现象为何发生,有何表现及特点,本文主要从民族学角度出发,探析藏传佛教节日世俗化现象的表现、特点及发生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来流传的宝卷与青海多民族地区流行的嘛呢经,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而且在演唱的表演特性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在自身形成的过程中,均借鉴了佛教或道教宗教经典,选择了世俗化发展的传承路径。二者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具有宗教性质的不同的艺术文本,可以视为是"同源同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四川藏区宗教观念的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时期,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与完善,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加上藏传佛教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使四川藏区宗教观念朝着市场化、弱化、融合化、民主化、规范化、世俗化方向发展,整体上呈现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西藏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公元十一世纪初,西藏佛教传入云南西北部地区。藏传佛教把印度佛教、汉地佛教和藏族固有的原始宗教本教(俗称“黑教”)融合,形成了突出的特点;云南藏传佛教除此之外,还与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原始宗教相结合,从而具有不同于西藏佛教的民族特色。在迪庆地区,藏族佛教实行与西藏相同的“活佛转世制”;在永宁地区,纳西族的藏传佛教实行独特的“活佛借用制”,即在寺庙举行盛大法典时,临时去西藏或康区聘请著名活佛来当地寺庙作长期或短期的讲经说教,或是在寺庙中设一种名为“喇擦”(意为“活佛替身”)的宗教职务。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哲蚌寺附近当巴社区民众藏传佛教信仰现状的调查研究,认为随着西藏现代化的发展,藏族普通群众的宗教信仰正发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宗教信仰世俗化、宗教活动形式简便化、个人信仰方式理性化以及宗教观念渐趋淡化等方面。宗教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主要集中在人的生老病死等事务上,民俗信仰的成分增加。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宗教世俗化理论是最彻底的宗教世俗化理论,它用当今世界本身的世俗化来说明宗教的世俗化,认为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宗教教义的可信性丧失;现代社会功能—结构的巨大变迁使宗教边缘化;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天国需要"变成了"尘世需要",对宗教的信仰发展为"对实践理性的信仰",商品货币拜物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宗教";现代社会人的"角色专门化"和需要的多样化,使宗教信仰成为私人的事情。但是,宗教世俗化并非宗教的消解,它是现代宗教回应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当代世界"宗教复兴"的种种表现,并不能否定当代社会是一个日益世俗化的社会,不能否认宗教世俗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中国的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而处于这个时期的藏传佛教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所致,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有的学者便以此为依据,提出藏传佛教的世俗化问题,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藏传佛教世俗化研究中遇到的几个理论问题作一深入探析,为藏传佛教世俗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当前德格地区藏传佛教发展现状和特点 ,从宗教哲学、宗教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藏传佛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负面作用。提出了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加强对藏传佛教事务的管理、壮大爱国宗教力量、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正确认识和处理德格地区乃至整个藏区宗教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宗教与文明是共生的,宗教的演进史在人类的文明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的宗教世俗化趋势对人类文明带有正面的影响.宗教世俗化趋势的重要意义,即宗教的世俗化对人类文明的未来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自汉魏至唐宋,江西一直有藏传佛教思想流传的痕迹.元灭南宋后,藏传佛教正式开启了在江西传播发展的历史,后经明、清两朝持续积累,至民国时期曾呈现出兴盛状态.藏传佛教在江西的传播发展总的说来极其有限,影响不大.这不仅与藏传佛教的特点和国家宗教政治有关,也与江西的地理人文因素密不可分.藏传佛教在江西的传播发展,不仅丰富了江西宗教文化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江西宗教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的传统伦理教育体系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是一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伦理型宗教,其传统伦理教育体系博大深厚、影响久远,主要内容包括:重视善知识的传授是藏传佛教伦理教育的基本内容;戒行品德的教育是藏传佛教伦理教育的核心;学习与修持相结合是藏传佛教伦理教育的根本方法;基本道德规范的制度化是藏传佛教伦理教育的重要途径;宗教仪规和生活礼仪的相互渗透是藏传佛教伦理教育的普遍因素;生态伦常道德是藏传佛教伦理教育整体构成的一个要素。藏传佛教伦理教育的优良传统,不仅对现代宗教伦理教育具有借鉴作用,而且对未来佛教中积极因素的开发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兴宗教信徒人数剧增的原因之一是其在宗教传播进程中采取了与传统宗教截然不同的传播方式。而宗教世俗化概念所表征的宗教“去神圣化”过程为观察这种传播提供了具体的背景。分析以巴哈伊教在社会现代化进程条件下的传播,可以理解新兴宗教在宗教世俗化浪潮中是如何通过独特的传教活动汲取生命力并重构宗教生活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宗教是一种前科学世界观,自启蒙运动以来,诸多著名社会科学家纷纷预言: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宗教会逐渐消失,人类将进入世俗化社会。这一经典世俗化理论目前正在遭遇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挑战。宗教市场理论认为,对宗教的需求是永恒存在的;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回应,宗教机构与宗教活动也就不会消亡。现实情况是,尽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宗教信仰日渐式微,从绝对人口看,当今世界持有明确宗教信仰者却反而比30年前更多。要解释世俗化面临的这种挑战,有两个关键的变量,一是生存安全感,二是代际人口更替。可以肯定的是,经济和物质上的不安全感是推动人们走向宗教信仰的关键因素。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富裕国家或一个社会中的富裕人群总是越来越远离宗教;与之相对应的是,那些生存安全受到威胁的人群或者族群,则往往更依赖于信仰。从短时期来看,代际人口更替导致的宗教化相对于世俗化的强劲态势仍将延续;而从长远来看,宗教是否会消亡,一个真正的世俗化社会是否会来临,将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和在多大范围内给人们带来持久的生存安全感。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是藏族古代文化与古老佛教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佛教的藏族化和在藏族社会的民间化的漫长过程。其中佛教的藏族化体现了古代藏族社会发展中意识形态整合的客观需要,也为其民间化过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藏传佛教在藏族社会的民间化过程使藏传佛教作为体系化宗教,成为藏族文化最富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成为藏族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核心部分。藏传佛教传记文学名著《米拉日巴传》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藏传佛教民间化的这一历史进程。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对正确认识宗教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嘛呢经是流行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乡村妇女生活中的一种珍贵而又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念唱嘛呢经是当地大多数中老年妇女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课业,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生活情趣及道德取向、精神信仰等。嘛呢经与民和当地的各种民间宗教信仰、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从总体上反映了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特性,同时也是研究该地区民众(主要指妇女)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重要依据,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价值和女性文化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青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多种宗教文化艺术交流之地,作为古代藏传佛教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石雕造像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浸淫。它萌发于佛教由中原入青之始,到元明清三朝随着藏传佛教的空前发展达到巅峰,形成了青海地域宗教特征极为鲜明的艺术遗存。本文即是对青海古代藏传佛教石雕造像地域风格的形成、发展及特征进行的梳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当代世界宗教现象的复杂性。主要论点是宗教世俗化产生了有悖常理的效应:它维系着历史上早已形成的和较晚形成的各种宗教,后者一方面积极抵制世俗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以复杂多端的方式进行调整——包括纳入世俗成分——以期通过价值观和仪式符号的修正而求得继续生存。宗教世俗化了,而世俗的表现则继续呈现宗教因素。归根结底,世俗主义与笃信宗教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各不相谋,不如说是构成了一个连续体,更恰当的比喻是构成了一幅马赛克式的镶嵌图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