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魏道显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8(3):16-17
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有人曾将未成年人犯罪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列为世界三大公害。本文试图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探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问题的关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违法犯罪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志祥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4)
大学生犯罪具有增量性、扩域性、低龄化、淡漠化等显著特征,社会结构变化、双重文化冲击教育误区生成的转化条件不容小视,主体素质使然的实用享乐、反社会的病态报复等心理动因更应积极矫正。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惠英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67-69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高校不可回避的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其主客观根源 ,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与外界环境的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大学生违法犯罪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原因 ,高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有力的预防措施 ,将大学生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以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违法犯罪动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庆斌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Z2)
大学生犯罪动机形成主要有三个因素 ,需要、不良心理因素、外界诱因 ,要遏制大学生犯罪 ,须从心理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陈穗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负面作用,各色文化的蜂拥而入;新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摩擦与碰撞使现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现上升趋势,且具鲜明的群体特征.从心理角度看,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健全的自我意识,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操并铸就优良的意志品质是防范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近年来已表现出犯罪人群低龄化、性质严重化、形式团伙化和手段现代化的严重趋势。本文结合典型案例和狱中访谈,探讨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特点、心理规律以及形成原因,并对如何预防犯罪和切实维护高校稳定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庆国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1):68-70
新时期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大学生违法犯罪主体范围扩大、犯罪类型多样化、侵犯性权利的违法犯罪突出、呈现社会化趋势、违法犯罪的过程具有突发性、违法犯罪手段和方法具有高智能性、网络违法犯罪增多、贫困大学生违法犯罪增多等特点,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方面分析其原因并寻找预防的对策,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8.
林继熙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4):96-98
从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探索构筑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即完善学校内部安全防范工作机制、健全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学校教育机制、构筑全社会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9.
曹振宇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2)
大学生违法犯罪在大学生中比例虽小,但有增多趋势,由于其社会地位的特殊性,影响较大.因此,如何对待青年学生的违法犯罪,不仅是法律界思考的问题,也是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建美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28-30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治安日益突出的问题 ,青少年违法犯罪在新的形势下 ,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与社会、家庭、学校及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年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预防、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张红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1):34-37
从人本哲学、教育管理和法学理论的角度,系统分析女大学生犯罪现象、特点及其成因,提出女大学生犯罪预防策略,包括更新理念,强化对女生的人本关怀、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法制教育;营造大学校园的和谐环境等,这些具体的策略都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马广成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2):75-78
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给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危害。如何减少大学生犯罪,已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和特点着手,较系统地分析了大学生犯罪的成因,从而探寻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瑞祥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57-60
醉酒驾车犯罪日益增多,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对此行为法律适用的讨论更加热烈。文章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指导意见及相关典型案例的通知,就酒驾犯罪行为主观罪过形态的认定、醉酒驾车与醉酒后犯罪形态的关系及酒驾、醉驾行为应予犯罪化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依法惩处酒驾、醉驾行为。 相似文献
14.
黄开诚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6):67-70
通过比较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和英美法系国家刑法关于未完成形态的规定,本文认为,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的规定总体上更符合我国的实际。其在未完成形态的立法模式、处罚范围以及处罚原则方面尤值得我国在修订刑法时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5.
犯罪社会学中的间接约束因素指犯罪暴露度与文化规范。犯罪暴露度的下降与文化发展的失衡是当代中国社会犯罪上涨的重要外因,因此,犯罪控制应当将犯罪暴露度与文化发展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6.
最新国家法治政策对惩治食品安全犯罪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食品安全类犯罪的核心罪名且有关司法案件数量居高不下,有必要从法经济学角度考虑该罪的立法完善。因该罪保护法益的实质性转变,有必要将其调整至“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犯罪构成中行为主体应扩展至“经营者”、保护对象应细化至“孕妇”,并可匹配特定情形下的“非法持有危害食品安全的原料或添加物罪”。相关刑罚体系设计更应关注惩罚的效率与效益,可将过去的“自由刑为主,财产刑和生命刑为辅”的配置,调整为“自由刑和财产刑为主,生命刑为辅”的布局,适时规定更为明晰的职业禁止刑罚,对牟利动机明显的犯罪者加大罚金等财产刑。 相似文献
17.
古丽阿扎提.吐尔逊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8-50
恐怖犯罪自身的暴力性和攻击性决定其巨大的社会破坏性和危险性。因此,使用暴力恐怖犯罪这一概念,充分反映了恐怖犯罪的本质和内容。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也没有在刑法典中专章或专节规定恐怖主义犯罪,而是将恐怖主义犯罪分散地规定在刑法的不同条文之中。这些规定为我们更为有效地惩治恐怖犯罪提供了明确而有力的法律武器。 相似文献
18.
女性因情致罪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砚蒙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2):140-142
本文从女性因情致罪的现状出发,在分析其对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危害的基础上对其原因作出了社会的、心理的探讨,并粗略地提出了防范对策,旨在促进女性的身心健康,防范女性犯罪,稳定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9.
颜小冬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3,(1):51-53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其犯罪大有增长趋势 ,其中女大学生占有相当数量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探其原因 ,才能找出对策 ,减少犯罪。 相似文献
20.
于志刚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5):55-64
国内刑法学界近年来出现了"犯罪有益论"、"相对主义犯罪观"学说,这一学说认为犯罪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并且由于其观点的"新颖性"而受到诸多年轻学子的追捧,形成了不正确的理论误导。而其支持性理论之一在于:犯罪有着应当加以肯定的促进社会发展和制度完善的积极功能或者正面功能。因此,对于"犯罪有益论"者的"功能观"加以分析和批判,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