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六法”一向被视为中国绘画的根本法则,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画学的自觉。“六法”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不同解释,不同的解释又影响着当时的、以后的艺术,而在不同的解释中,又同时保留着相同的格局。在继承中创造,在创造中继承,形成“六法”接受史的特征,形成中国画论史的走向。从谢赫到张彦远,是“六法”接受史的第一次创造性阐释,它促进了中国画由人物向山水、由重渲染向重用笔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先生读正谢赫“六法”南朝谢赫所著《古画品录》,开篇即讲“画有六法”。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述谢赫“六法”以论画理之后,“六法”声名日著,各种论画著作鲜有不言“六法”者。然而,“六法”句读张彦远先就破句失读,后继者更是将错就错。1979年,...  相似文献   

3.
“气韵生动”是南朝画家谢赫在所著《画品》中提出“画有六法”的第一法。“气韵生动”作为一个美学命题,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美学涵义也早已跨越了“法”的领域以及谢赫和他的时代。从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本文较系统地陈述、分析了“气韵生动”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衍生、演变与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4.
从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到近代大师付抱石、黄宾虹的绘画美学思想展开对中国画品评和创作中有关构思、构图、造型、写神、用笔用墨以及色彩等方面的重新认识及讨论,进一步肯定了“六法”在中国画品评与创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指出了传统中国画品评标准与中国画改革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成熟最早的一种样式,宋代以后,青绿山水画逐渐退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主流。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观源自南齐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在今天看来.青绿山水画的设色仍然有着较大的探索空间。随心、随情、随境赋彩,让色彩走出随类的局限,对青绿山水色彩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现代青绿山水画的深远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绘画史上极重要的画论著作。此著以书画同体之说论画的起源;在绘画发展论上,张彦远既论政治与绘画的关系,又论画家的师承、发展,对山水画史颇有见地;关于绘画功能论,他发展了以政教为核心的“鉴戒说”,又承认新兴的山水画可以“怡悦情性”。他重新标举谢赫的“六法”,尤对形神关系及相关技法阐述己见。他的“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等看法,体现了庄子的艺术精神,参与了“儒道互补”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7.
南齐谢赫首次提出了“六法”论,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美学理论之一,但“六法”并非是“万古不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演变,其具体含义也发生了量或质的变化,“六法间”的相互关系也相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画的发展、演变和成熟的过程,也就是“六法”的发展、演变和成熟的过程。二者是同步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凡是用旧媒材和颜料画在中国纸或绢上表现流行已久的题材的绘画 ,都叫“中国画” ,或者叫做“中国的绘画”、“传统的绘画”以及“水墨画”。在文中 ,我们都用“水墨画”来统称。我们知道 ,“神”是中国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几千年来 ,人们对此作了大量的陈述。在陈述中 ,屡屡说起感受“神”的困难 ,感觉到“神”的短暂时刻和为此而付出的长时间的努力。直至最后才能达到如“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等等的境界。但是 ,随着时代的进步 ,艺术的不断发展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古老社会的产物 ,随着这一产物的发展与古老社会的衰落 ,传统…  相似文献   

9.
“画中女”故事是以人类男子与画中女子产生恋爱、婚姻等情感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故事,在“AT分类法”中作“400B画中女”。中国“画中女”故事自魏晋南北朝产生以来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在搜集故事文本的基础上梳理“画中女”故事的流变,能够揭示故事在不同时代的呈现特点,探寻古今“画中女”故事文本在语言与程式、主旨与情感方面的明显差异。“画中女”故事在本文结构与人物角色、民俗事象背后,隐附丰富的叙事与文化意涵:叙事层面,关乎性别、身份与伦理的二元对立结构在叙事中完成关系的调和;文化层面,“画中女”角色与呼名、食饮等民俗事象映射原始思维与多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厚德才能载物。“中国梦”旨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道德不仅是其题中之意,也是推动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只有在发展经济、促进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完善道德,使强健的肌体有高尚的灵魂与之匹配、与之伴随,“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相反,如若缺少道德的支撑,则国家虽富也难强,民族难言振兴,人民难有尊严,“中国梦”难以企及。  相似文献   

11.
油画作为西方的传统绘画,在中国经历百余年的传播和学习融合,逐渐形成了有中国文化意味的写意性油画。写意性油画深受中国传统的美术品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六法论"的影响,是油画在中国成长的特殊产物,也是中国油画创作的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画论两题     
中国艺术推崇“意象”,讲究“气韵生动”。漆画作为新兴的中国传统架上绘画,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广,漆画应讲究“气韵”,摆脱传统工艺美术的束缚,才能成为与西方油画相媲美的东方艺术的架上绘画。中国油画要在这个时代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风貌,追求油画的东方神韵,才能在世界艺术格局中取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材料作为绘画作品的一个因素,对作品本身有着一定的影响。对材料与技法的重视,也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一个新现象,体现了画家对拓宽中国画表现领域的追求。从材料的角度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绘画的运行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绘画体系和绘画材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随着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传统画材料已不能满足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上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国内外相关材料技法的借鉴和融合,丰富绘画材料的表现形式,这对中国画的发展也是相当有利的,正是这种材料上的多元性,也促使了中国画自身表现形式上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装饰性因素的运用,有利于在创作中国画时突破传统束缚,获得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抽离传统中国画中具有审美价值的装饰性因素,以现代人的需求重构视觉的秩序,不失为中国画在当下寻求突破的一种有效手段:以装饰艺术中对线条的运用,结合当代普遍的审美认可,用来填补中国画线条的变化法则;色彩与用墨的技巧上,装饰艺术不拘于现实中物体的本原,大量使用具有概括性、象征性的颜色,采用明暗强烈的多种颜色来触发情感,对于长久以来奉“玄色至上”为根本的中国画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来,中西绘画比较诸多提及,但往往从不同的视觉思维入手,或用西方视觉模式套用中国绘画,造成误读.本文从中西绘画比较着手,通过中国古代绘画写实和写意形态的演化分析,说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实和写意非西方绘画的具象和抽象,而是中国传统思维活动的参与而演化,变异形象,或者重组、分解后再组合而成的意象.  相似文献   

16.
以书入画、书写性用笔是中国画"用笔"方面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画种的本质特征。古往今来,中国画对于用笔的尝试与表述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探索历程,文章从线的角度入手,对中国画中笔法的成长历程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的创作观念,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境"的高度的统一,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因此,画品的高低不仅仅是手头功夫,而关键还在于画外的功夫.  相似文献   

18.
谢赫提出"六法"以来,"六法"逐步发展为中国画的核心理论,尤其"气韵生动"更是被奉为圭臬,自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的<论气韵非师>篇中强调了"气韵"是人的先天性气质,是不可学的以后,把谢赫具有内在联系的"六法"机械地割裂为两个部分,让后学迷茫,黄宾虹以其毕生的实践和卓越的见识,发展了董其昌通过后天性修养的方式,也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获得"气韵"的观点,指出了"笔力"的强弱是决定"气韵生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