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郑毅 《日本研究》2013,(3):71-78
美国对日占领的方式和占领过程,决定了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道路选择,是日本历史上与明治维新同等重要的历史阶段,日本社会政治形态的形成与占领国的政治倾向性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当今日美同盟关系的基础也源于这段历史。而战后日本社会中的战争反省观和历史认识等社会意识问题的形成期,同样是与占领史重合。  相似文献   

2.
安全保障与战后日本政党政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安全保障是战后日本政党政治中的焦点问题。本文在概述战后日本安全保障战略演变历程的基础上,试图对安全保障在日本政党政治中的定位作一初步分析,着重指出安全保障是日本政党政治的政策对立轴,日美安保体制是自民党一党优位制的战略支柱。一、战后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的演变战后初期,日本面临着如何实现媾和、重返国际社会并结束占领状态的重大课题。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独立后日本的安全保障方式与日本的媾和问题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吉田内阁选择了对美一边倒的“片面媾和”方式,确立了“亲美、轻武装、经济优先主义”的基本路线。1951年日美…  相似文献   

3.
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可用“相互依存关系(interdependence)的进展”一词来概括,而日美经济关系的演变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的进展与不平衡的扩大同时并存”。那么,日美经济的相互依存与摩擦间是什么关系呢?经济相互依存也是发展变化的事物,那么,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变化与摩擦的发生之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一探讨。一战后日美两国间的经济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两个特征:第一,日美经济关系紧密,且相互依存;第二,两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贸易不平衡。日美间经济相互依存十分紧密,从生产资…  相似文献   

4.
日本在美国占领下的重整军备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刘世龙在美国占领下,战后日本一度成为非武装的“特殊国家”。然而,这只是历史的一瞬。随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日本的“普通国家”化就在美国的操纵下以重新武装的名义开始了。本文仅从日美关系的角度探讨美国占领下日...  相似文献   

5.
战后日本思想观念的“西化”,是战后日本思想观念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将战后日本思想观念的变革视为传统与现代交叉的纵横座标的话,那么战后日本儒学观念的演变就是传统纵座标,而战后日本思想观念的“西化”则是现代横座标。同前者一样,后者也是促进战后日本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精神驱动力之一。一随着日本的战败和美国的对日占领,日本民族结束了由于战争造成的隔绝封闭状  相似文献   

6.
试析吉田茂的中国政策观吉林师范学院郑毅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美军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占领日本本土。在美国占领期间日本对外关系中断,战后日本外交的重新展开,是从吉田内阁时期开始的。吉田茂是依据《日本国宪法》选举产生的战后第一任首相,也是对战后...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科学技术的出发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冯平战后以来,日本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除基础科学领域以外,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上已经追赶上美欧,在一部分领域甚至已经超过美欧。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是从什么样的水平和状态下起步的?美国的长达7年的占领...  相似文献   

8.
五、“经济改革论”的否定与肯定 是否应在战后日本实行强制性经济改革,是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制定者们争论不休的另一个问题。日本派作为一个整体,对在战后日本实行经济改革始终持否定态度,但又因人而异。其实,系统地阐述“经济改革论”的恰恰是日本派的费尔里。他作为远东问题小组制定  相似文献   

9.
日本劳动法的形成、特点及其作用兰州大学满达人一、日本的劳动改革与劳动法日本战后初期的劳动改革,是日本在美军占领下进行的三大民主化经济改革一解散财阀、土地改革和劳动改革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根据美军司令部1945年9月22日公布的《日本投降后美国初期的...  相似文献   

10.
战后初期的日本,上至天皇、政治家,下至文化精英、社会舆论,文化国家成为战后日本国家重建的理想社会形态而受到广泛推崇。在文化国家理念之下,强化文化外交以树立文化国家日本的和平形象,成为占领早期日本对外政策核心理念。但随着冷战的爆发,占领当局对日政策急剧反动化,文化国家理念在战后日本国家重建中地位也急剧衰落。这也折射出占领下的日本文化国家构想迎合占领改革的本质,决定了其昙花一现的局限性。尽管如此,占领下的文化国家构想,作为战后日本和平思想崛起的集中体现,给战后日本国家重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电子工业创新之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季 《日本研究》2010,(1):87-91
战后日本电子工业在短短十余年间便从技术劣势的地位赶超了美国,主宰了世界电子工业市场,其赶超式创新道路值得我国借鉴.本文通过对战后日本所面临的日美间新的政治关系以及日本本土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企业情况的翔实分析和探讨,揭示了战后日本快速成为主要的民用电子消费品生产国的原因,从全新的视角阐释了战后日本电子工业的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民族史观的角度,回顾二战以后日本人历史观的演变,提出日本人对本民族近代史的看法,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重建过程。这种民族史观的形成和变化是由战后日本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所决定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就必须超越民族史观的限制,建立起没有民族偏见的亚洲史观和世界史观。  相似文献   

13.
论日本从战前家族企业形态到战后法人企业形态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日本从战前家族企业形态到战后法人企业形态的演进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孙世春一般而言,一种企业形态的演进是与社会形态的演变同时完成的,但日本从战前家族企业形态到战后法人企业形态的演进却是在社会形态未发生演变的条件下,通过自身调整与完善逐渐形成的。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14.
始自第二次日英同盟、经日俄同盟直至日德同盟,日本一直存在把美国作为针对对象的结盟意图。日美同盟建立的历史基点是由日美冲突转为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这一基本前提的形成与日德同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日德同盟时期的日本政界与日美结盟时的日本政界颇有渊源,从而在日本政治体制内保留了持续结盟的力量。日德同盟的经历为日本对美结盟留下了要尾随强者获得利益而不要轻易挑战强者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战后,技术一直对日美关系产生着影响。50年代以来,由于日美之间逐步形成的同盟关系,使日本得以从战后最强大、最先进的科技发源地美国不断获取某些新的军用科技成果,并转用于民用领域。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对美领土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刘世龙本文探讨战后日本在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问题上对美政策的演变。概括地说,战后日本对美领土政策的发展规律是从初期(1947~1954年)的间接路线走向后期(1965~1972年)的直接路线①,中间存在一个...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以来,中日关系的"固有领土论"话语对抗演变为"安全保障论"威慑,但对俄罗斯,日本竟以"不固执于领土问题"的妥协姿态恢复了作为"最终战后处理"的和平条约谈判。研究对日战后处理的历史表明,盟国对日本的定义相当于其所谓"固有本土"的四个主岛以及邻接小岛,日本领土的基本概念是主权受限于"盟国决定权",在美国的冷战政治操纵下日本才主张"固有领土"而与邻国发生岛屿争端。从赫鲁晓夫到普京一贯坚持的战后处理规范是,把日本的"北方领土"要求与冲绳问题相关联,日俄关系得以回归缔结和约的国际法进程。如果缔约导致"冲绳返还"取得俄罗斯谅解,"钓鱼岛问题"可能被美俄日复合条约机制所定义而迷失于脱离战后处理外交的歧路。  相似文献   

18.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由于政治及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限制,公共外交成为其摆脱美军占领体制、发展与邻国关系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加强对外宣传、推行外向型的文化教育、经济与文化援助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日本公共外交为达成其外交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其自身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并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约,日本战后以来的公共外交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影响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政治原因有三:日美同盟、派阀政治和中日互动。日美同盟是影响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结构性原因,也是基本的国际背景,它决定了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由敌视变为和平友好,再进入合作,最后出现防范和对立的过程,是日本对华政策制定的前提。自民党的派阀政治是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国内政治原因,亦即内在原因,它决定了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由于不同的派阀执政而经常出现摇摆的现象,是日本对华政策变化的内因。中日互动是由两国围绕争端焦点而表现的不同反应所引起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有时是良性的,有时是恶性的,良性互动使得日本对华政策比较理性,恶性互动则使得日本对华政策比较僵硬,它是日本对华政策思考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早在五、六十年代就被世界各国经济学家所注目。七十年代,由于日本顺利度过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日本资本主义经济机制的有效性显得更为突出,使得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日本。本文先谈战后日本经济机制的形成,然后谈战后日本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