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天启二年(一六二三)正月,后金陷西平堡,败援军,进攻广宁。巡抚王化贞,经略熊廷弼护辽民退守山海关,弃甲如山。后金追袭至宁远,一路残毁。辽民未入关者,聚山谷间抗敌。二月,后金巡视右屯,经十三山,辽民屯守山上,后金仰攻,飞石如雨,多杀伤。相持八阅月,卒以众寡势殊而败。其事《明史·本纪》不载,谈氏《国榷》搜讨赅博亦未及,管  相似文献   

2.
身为楚党的熊廷弼,在东林党当政期间,由于为人狷介,行事不苟深为东林党所忌,被排挤、弹劾落职。熊氏出任辽东经略后,又因行事"不为人喜"而受到东林党和其他党派的联合攻诘,未克其任。当楚党与东林党结成联盟,再任经略的熊廷弼因与东林党支持的巡抚王化贞在战守方略上产生分歧,又遭到东林党人的掣肘而不能有所作为。熊廷弼屡屡挫抑于明末的党争中,最终成为东林党与阉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由此可见,明末党争摧残人才,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邹衣白名之麟,明天启初附魏阉,作《东林点将录》与东林为难。其人乃躁进一流,入清征召不出,幸保晚节,视阮大铖、孙之獬辈尚胜一筹耳。吾家藏其山水画幅,自题其上曰: 此予所画也。问在何年?曰,壬午。世界已非,纸上之江山安用?边际为鼠所啮,鼠乎!鼠乎!何不竞果其腹,尚留此一段来烦聒我耶?壬辰花朝前二日,野老重题。某年,予侍先祖旅顺寓次曝画见之,先祖指示予曰:“此明季遗老愤世语也。”其时予尚不知衣白为何如人?今按壬午为崇祯十五年(1642),壬辰则清顺治九年、残明永历六年(1651)也。衣白有“四朝遗老”一印,四朝渭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相似文献   

4.
“败北”何以可作“败逃”解? 新版《辞源》“北”字第一义项注曰:“败,败逃。《左传·桓九年》:‘以战而北’《荀子议兵》:‘遇敌处战则必北。’《注》:‘北者,乖背之名,故以败走为北也。’”这里显然是把“败北”之“北”当作“背”的通假字了。准此,“败北”就应该如“败背”;但事实并非如此。既然“败北”之“北”不能照“背”读音,自然也就不宜作“背”释义了。  相似文献   

5.
东林学风之兴与西学入华,是明清之际颇为突出的两大社会思潮,而作为儒家时学引领者的东林人士,又与代表西学的耶稣会士,共同践行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质性的中西文化思想对话。就学理言,儒学与西学存在根本性冲突,利玛窦通过降格太极和回溯“意志之天”,欲置天主于更高哲学范畴,这本与东林立场绝然龃龉。而东林基于广泛化格物与身心互为体用的思想新机,摄取《天主实义》哲学架构的首尾两端:本体实在与为善禁恶,对西学作重构性解读,终促成主流儒学立场以求同存异之心对待西学的突然闯入。然而,利玛窦“合儒”成功的同时,其自身的文化异质性亦渐受儒学思维范式之消解,《天主实义》第七篇专论性善,以分疏“良善”与“习善”重塑天人关系,正表达了西士试图突破东林视域的努力。但在天人二分的思维执定之下,西士们无法供给儒者渗透与涵摄宇宙的有效心灵之径,终陷入“补儒”困境,走向影响力的式微。  相似文献   

6.
项羽兵败身死,除学界已多有探讨的社会背景、决策得失、谋略高下及其性格气质等表层原因外,深层次原因是“潜伏”于其内心深处的文化观念,主要包括“仁义礼信”观念与“无颜见江东父老”意识、乡土意识与衣锦还乡观念和极端的复仇意识等。正因如此,才在中国历史上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广泛讨论,从而造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关项羽兵败身死原因的论争,并最终使其兵败身死有了非同一般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毅于1915年底至1921年春任职于外蒙古,后期担任外蒙古地区最高军政长官。陈毅在收复唐努乌梁海、促成外蒙古官府呈请取消“自治”等问题上起过重要作用,后来却兵败地失、铩羽而归。  相似文献   

8.
由于藏地敌对各派对蒙古各部王公势力的争夺,藏地宗派间的“红黄之争”也在一定程度上蔓延至蒙古地区。但林丹汗的宗派倾向是直接服务于其政治军事目的的,而不是相反。如果历史上林丹汗确曾改宗红教,这也是与当时其兵败后西进青海及意图与尊奉红教的却图汗和藏巴汗结盟的情势有关。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占据青海、图谋西藏的政治动机。林丹汗尊红教毁黄教的形象是后世蒙藏格鲁派史家“红黄之争”的特定历史阐释模式塑造出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顾宪成是明末东林学派的主要创建者。在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撰述的《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中,赞扬他和高攀龙创建的东林学派是“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的《小心斋札记》、《还经录》、《质疑编》、《证性论》、《桑梓录》等著述,被后人编为《顾端文公遗书》。顾宪成年轻时,初学于张淇门下,后又从师于薛应旗。薛应旗从师于王守仁弟子欧阳德。从师承上说,顾宪成是王门三传弟子,但因其师张淇和薛应旗已由王学转向朱学,故而顾宪成的理学倾向,亦宗程朱而斥王学末流。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赵襄子元年《索隐》:“名无恤。三卿(叛)[败]智伯晋阳,分其地,始有三晋也。”按此与同表赵襄子五年所载襄子“败智伯晋阳,与魏、韩三分其地”、魏桓子韩康子“败智伯于晋阳”同,“败”字不误。大概点校者因三家败智伯并分其地事发生在赵襄子五年而不发生在此年,所  相似文献   

11.
一、昭阳伐魏史实浅析《史记·楚世家》记载:“(怀王)六年,楚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魏世家》亦载:“(襄王)十二年(今按:《史记》关于魏国的纪年有误,襄王十二年当为惠王后元二十年),楚败我襄陵”。又《战国策·齐策二》载:“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此与上引《史记》所述当为同一战事。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楚昭阳率师伐魏,于襄陵一带大败魏师,同时攻占了以襄陵为中心的八座魏国城邑,继而移兵攻齐。《鄂君启节》所言“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正好与文献记载相印证,亦说明此乃楚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故用作纪年标志而载入史册。关于这次战事的原因,《史记》各篇未作任何记载,从《战国策》有关篇章中,略可窥其  相似文献   

12.
东迁后的楚国国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后期,秦白起拔郢,楚顷襄王兵败,东迁至陈。东迁后楚国国势究竟如何?《史记·楚世家》云:考烈王元年,纳州于秦以平。是时楚益弱。《史记·春申君列传》又记载说: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苟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这说明,楚国东迁之后,其国势曾经有过一个从“益弱”到“复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沈阳北部九十里地方,矗立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铁岭市,她原是明代的铁岭卫,东北边防一大重镇。为防范蒙古和女真人,明朝自山海关向东北方向修筑一道长达千余里的边墙,直至开原、铁岭,“每三十里即筑一城,势如连珠,明季防边旧制也,昔皆列兵戍守”。铁岭“为明季极边”,特置“重兵戍守”。到万历初年,辽东达到全盛,“铁岭  相似文献   

14.
关于李自成之死的異說 翻开历史記录,关于明季农民起义軍领袖李自成之死,但举明史为例,已經令人感到相当荒唐。“明史自成傅”說:“順治二年二月我兵攻潼关,…潼关破,自成遂棄西安同,…走武昌…。改江夏曰瑞符县。寻为我兵所迫,部众多降,或逃散。自成走延宁、蒲圻,至通城,窜九宮山。秋九月,自成留李过守寨,自率二十騎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脫,遂缢死,或曰,村民方筑堡,見贼少,爭前击之,人马俱陷泥淖中,自成腦中鉏死。剝其衣,得龙衣金印,眇一目,村民乃大驚,謂为自成也。”由此明史所記,可見清初修明史的时候,对于这位义軍領袖之死,原已有兩种記法。一說謂其自尽,一說則謂其被村民筑堡者击死。自尽,  相似文献   

15.
东林书院并不是一个政治团体 ,更不是一个政党 ,所谓“东林党”乃是政敌把它诬为“朋党”之后的一种称呼 ,东林人士并不自诬为“党”。东林书院是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创办的一个讲学场所 ,意在继承宋儒杨时的学脉 ,弘扬程朱理学 ,纠正王学弊端 ,尊经复古 ,重整道德。东林书院严禁议论政治 ,讲学诸君子严格恪守这一院规 ,前人所谓“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云云 ,是不实之词。  相似文献   

16.
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后期既有典型性、又具普遍意义的地域文化.明清两代是徽州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该时期徽州文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明前期,从明初洪武年间开始,约在嘉靖、万历年间告一段落,期间徽州文化整体风貌彰显的主题是求变与创新.二是明后期,大致从万历中期开始,到明末结束,该时期徽州文化在传承与深化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三是清前期,从明季开始,至清康熙、乾隆之交告一段落,此期的徽州文化经历了一段顿挫与复苏的历程.四是清中叶,大致从康、乾之交开始,至道光年间告一段落,该时期徽州文化体现的特征是博大与精致.徽州文化在明清时期出现的阶段性发展,既与历史环境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与其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清末顾厚焜所著《美国地理兵要》及姚文栋《日本地理兵要》等是我国近代科学地研究区域军事地理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而近代我国对军事地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探讨具有指导意义的著作则是民国初年军学编辑局刊印的线装三册的《兵要地理》一书。《兵要地理》未注出版年代,从书中《现时我国研究兵要地理之机关》所述“农商部”和“各省督军”可知,此书约成于1916年7月至1922年9月间①。在此时期,国内“护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是晚清政坛上的著名人物,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他先后在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任上。尽管没有直接参加指挥战争,但对这场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战争十分关心,其行为和主张对当时有着重大影响。过去在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史时,对他的作用和影响注意得不够,专题研究成果亦少。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点粗论,求教专家学者。一、较早警惕日本帝国主义1894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事。但临战前夕,清政府仍麻木不住。1894年5月,“东学党”败,日本政府理所当然应从朝鲜撤兵,而且清政府已向其提出同时撤兵。但日本政府借口改…  相似文献   

19.
“自古昭阳好避兵”。甲申之变清兵入关后,明末一批以文章气节相尚之士,纷纷避居乡里,韬光养晦,宝应王天佑亦避居兴化。因兴化地处里下河水网地区,河道纵横,交通不便,远离战乱,堪称避兵佳地。王天佑字平格,明季县学廪生。父言,诸生而终生不得志;伯父言纶,以岁贡生选太湖训导。王氏祖籍长安,自先世迁宝应至天佑已历四代。清初,为怀柔百姓笼络文人,赐明季廪生贡入太学。这本来是步入仕途的极好机会,然天佑不屑一顾,不仅放弃这一机会,且弃原名天佑而更为岩,字筑夫,客居兴化后即参与县志编纂,与兴邑乡贤李交游。李字季子,…  相似文献   

20.
金奋飞 《江淮论坛》2006,(5):165-171
明末东林书院因与政治的牵连而闻名,故以往多从政治史的角度加以研究,较少立足于书院本身,关注其兴衰轨迹。若以东林讲会为线索纵向分析书院的发展趋势,比较书院外部形势的变化和书院因之做出的反应,将发现政治性的“东林”概念与东林书院相互关联却又日渐分离,与此同时,特别是在书院发展进退维谷之际,东林讲会更趋学术化,这两种趋势有其特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