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S与AS分句     
传统语法认为 as作关系代词 ,引导限定性和非限定性关系分句 ,as指代的先行项为名词 ,代词 ,形容词 ,介词短语 ,不定式或是一个从句。其实 as可以用作关系代词 ,引导一个限定性的关系分句 ,先行项为名词或代词 ,含有关系分句的句子为简单句。当 as指代前一分句的介词短语时 ,as为关联副词 ,引导一个状语性分句 ,与前一分句构成主从关系。当 as指代前一分句中的形容词短语 ,不定式短语或前一分句时 ,是关联代词 ,起照应和连接作用 ,as分句与前一分句为并列关系 ,两分句构成并列句。  相似文献   

2.
句子有单句和复句之分,复句又分为一般复句和多重复句。多重复句跟一般复句不同。一般复句大多由两个分句(并列关系和连贯关系的复句有时可以多于两个分句)组成,在结构上只有一个层次。多重复句则要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同时在结构上也必须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句子的比较分析,看出多重复句和一般复句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形容词紧缩句是指由形容词充当分句内谓语的紧缩句。《庄子》共有这类句子170句,只有10句不用关联词语,作为紧缩句句型标志的常用关联词语有“而、则、虽、故、乃、非”等。从语义类别来看,主要有假设、条件、承接、转折等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比英汉关系分句:(1)英汉关系分句标记与位置;(2)作为定语化的结果,英语NP的关系代词与汉语NP的接应代词的使用是可比的;(3)通过对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量化统计,进一步证实了Kuno有关英语关系分句难度排列顺序的假设,为EFL中国学生在关系分句的教与学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4)现代英语句法结构上存在着一种移向前位的趋向,大量前置句子型修饰语应运而生,在形式上与汉语包孕句趋同.  相似文献   

5.
英语句子主、被动结构转换与竖式张贞爱英语语态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夸克(Quirk)先生的末尾焦点原则(把新信息放在分句或全句末尾)及末尾加重原则(把末尾位置留给分句或句子更复杂的部分)证明了英语语态的可逆性.这种可逆性为英语语态体系中主动态与被动态的相...  相似文献   

6.
英文的强调手段往往是与句子中的词序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改变词序来实现强调的手段主要有“句子成分的后移”和“句子成分的前置”,而“成分后移”在这两种主要的强调手段中又占主要部分。根据末端中心和句尾重心的原则,句尾是表示强调的位置,因此将句子的某个成分移出其正常的位置并且置于句尾就会对这一成分产生强调的效果。本文着重探讨主语后移、宾语后移、名词修饰语后移、反身代词后移、比较分句后移、程度分句后移以及掉尾句等通过句子成分的后移来实现的句子强调手段。  相似文献   

7.
一、省略句的概念一个句子中,某个或某些成分被省去,但句子意思依然是明确的,这种结构不完整的句子就叫作省略句. 被省略的词,根据句意或上文的交待,很容易恢复起来.如: (1) Combien ce bijou?这件首饰多少钱? (2) Ils transportaient de l'eau de la riviere,nous du puits.他们从河里打水,我们从井里打水. 句(1)根据句意可以看出,省略了动词coute。句(2)根据第一个分句可以看出,第二个分句中省略了动词和直接宾语transportions de l'eau。但是,有些句子却不能说成是省略句。如:  相似文献   

8.
(注:本文(上)见本刊2006年第3期) (七)英语多长句、从句。汉语多短句、分句英语句子里主从关系很多,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汉语句子里并列关系居多,孰主孰从不明显。一般来讲,英语多长句、从句,汉语多短句、分句。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习惯上容易形成多个并列分句,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或分句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9.
小句在英语中叫clause,在汉语中叫分句、子句或零句。“不论在英语或汉语中,小句可以看作是抽象的句子,若从一个大句(或句子)中独立出来,仍具有意义相对完整的特性。一个句子可以由若干小句构成,也可能仅仅是一个小句”(罗选民,1992)。小句(clause)作为英汉语篇的功能现象,已为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尝试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对“wh-继续分句”再次分析,研究发现这种特殊继续分句还具有一些新特点:“wh-继续分句”的引导词不仅可能是which,还有可能是who、where、when等代词或副词;“wh-继续分句”不仅可以对前面起始句进行延伸,还可能进行发挥/增强。同时作者就这种特殊继续分句的英汉翻译进行了对比分析,再次证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指导意义和优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了作为“事件化的自指”标志的结构助词“之”的两处很少被提及的使用环境:一是用于分句间,一是用于状谓间。其作用同用于主谓间一样,标志着在具体语境中,这种分句与分句的关系、状语与谓语的关系已是一个不能拆分的体词性语言单位,充当句子的一种成分(包括分句)。  相似文献   

12.
“否则”可以连接句子,也可以连接分句。本文只讨论它在复句中连接分句时所表示的意义关系。这个连词各主要工具书和有代表性的现代汉语教材的释义比较一致,一般解释为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如“我们一起床就做早操”,“你愿意去就去”等,一般的语法书上把类似于这样的句子叫紧缩句,而我们把这类句子归入了单句中,并称之为紧缩谓语句。紧缩谓语句是以单句的形式表达复句意义关系的一种句子。从结构上看,它只有一个主语,谓语虽然明显是两部分,可是其结合得很紧(称之为紧缩短语)且陈述句首主  相似文献   

14.
确指类反问假设复句是一种通过反问表示确指的假设复句。从形式上看,这类句子有4个显著特点;从意义上看,这类句子表示确指。这类句子虽是假设复句,但一般没有也不能加上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如”。文章对这类句子产生确指义、排斥假设关系连词的原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整句是属于修辞中“句式选择”的范畴。整句的“整”一般都认为是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这是它的特征。整句的“句”是一种什么样的“句”,对这个问题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明确认为整句的“句”是一组句子,即排列在一起的好几个句子结构相同或相似才能叫做整句,“单个的句子,无所谓整散。”。有的认为整句是一个句子,如“上下短语,分句结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论述的than/as比较分句限定在就同一属性比较的范围内,这种分句中的省略可分为任选(Optional)和必须(Okligatory)两类。实际语言中,此类分句呈现出纷繁复杂的表层形式是两种省略交错运用的结果。任选省可以复原,必须省无还原性。两种省略均可导致表层主语的空缺,前者可以填补,后者无法补充。由必须省所形成的主语空缺只是这种省略造成的多种句法空位中的一种,在这种情况下任意断定it为省去的主语或强拉than/as作关系代词充任主语都是不必要、也是不科学的。只有综观必须省的全貌,概括出比较分句中表被比属性(含数量)的词语不可复现的规律,才揭示了这一句法现象的实质,确保了对同一句型中的than/as词性分析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没”用作副词表示“未然”,一般不能与表示“已然”的“了”同在一个句子里,但在一些句子里它确实可以和句尾“了”共现。本文分析认为这些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都有“再”或隐含了“再”。“再”表示一个动作过去发生过、将来还要发生但是现在未发生,“没+再”表示一个否定的状态从过去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与当前状态相关,所以可以跟句尾“了”共现。另外,“再”表示动作的重复,所以谓语动词是否能重复决定了这类句子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8.
“没”用作副词表示“未然”,一般不能与表示“已然”的“了”同在一个句子里,但在一些句子里它确实可以和句尾“了”共现。本文分析认为这些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都有“再”或隐含了“再”。“再”表示一个动作过去发生过、将来还要发生但是现在未发生,“没+再”表示一个否定的状态从过去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与当前状态相关,所以可以跟句尾“了”共现。另外,“再”表示动作的重复,所以谓语动词是否能重复决定了这类句子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9.
张静先生说:“讲语法的人最感头痛的是复合句的分类,也就是各分句之间的关系问题(因复合句分类一般都是按各分句之间的关系分的).到底各分句之间有多少种关系,某种句子算做某种关系,各语法家说法也不一致.”张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岂只讲语法的人有“最感头痛”的感觉,恐怕学语法的人更特为尤甚了;研究语法的人那就更不用说了.可见复句分类无论在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上,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否很好地解决,也直接影  相似文献   

20.
从各大词典对“而且”的释义着手,发现各大词典对其的释义存在分歧。通过对“而且”的义项、表示的语义关系、语义预设、连接模式以及连接的成分类型进行分析,发现“而且”不但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还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先后关系、同时关系;不但其连接的前项可以为多项,其后项也可以为多项;不但可以连接词、短语、分句、句子,还可以连接语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