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作为监督工具,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增强执政党与政府公信力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作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在于,财产申报制度的官员认同度不高、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建设缺乏法律制度的支撑以及配套制度不健全等。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官员财产申报的主体制度、完善官员财产申报的配套制度、优化拓展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王姝  张婷  凌晨 《百姓生活》2014,(12):5-7
2014年8月11日,哈尔滨市提出,拟提拔考察的人选,须公开收入、汽车、住房等个人资产。这是5年来,第3个试点官员财产公开的省会城市。此举也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要求的践行。据统计,自2009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首开先河至今,试点官员财产公开的地区已接近40个。2014年8月中旬,记者回访了30个试点地区,发现“昙花一现”的地区多达13个,还有4个试点地区曾宣布官员财产公开,但之后并无下文……  相似文献   

3.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中国反腐的选择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治理腐败中越反越腐的困境启示我们,有效治理腐败的关键是及早发现腐败。被世界各国誉为反腐利器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在预防和惩治腐败中发挥着他律和自律的双重功能,特别是能监测官员的财产变动情况,及时发现腐败。因此,走向制度反腐的中国应全面借鉴实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然而这一制度在中国的实施却充满艰辛和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领导层,同时也存在着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风险。因此,财产申报制度的实施既需要领导层的"奥德赛精神",自己捆绑自己的手脚,也需要谨慎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政府信息公开在网络反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不仅能够加强公民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和知情权,而且有利于政府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树立廉洁形象,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腐败。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在网络反腐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政府机构信息公开意识淡薄,对网络反腐存在抵触心理;政府机构滥用自由裁量权,垄断网络信息资源;信息公开质量不高,形式主义严重;政府网站建设存在不足,公开内容和方式需要完善等。为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在网络反腐中的有效实施,应加快网络反腐立法建设、推行官员财产网上公开、加强政府网站平台建设、积极开通政府微博、不断改进网络发言人公开方式,从而推进网络反腐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官员财产公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有设想,2009年新疆阿勒泰地区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随后多个试点出现。但是该制度仍未得到长足发展,而被公众所诟病,除去来自官员自身的阻力,也有社会客观情况还不适宜完全的实施该制度。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势在必行,首先需将该制度上升至法律层面,然后完善相应的金融配套措施以及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与舆论宣传。促进该制度的进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有步骤进行。  相似文献   

6.
探究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完善对策,以期对公务员制度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尽管公开官员财产在国外早已司空见惯,但在我国却仍是一个敏感的话题。2008年5月1日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再一次激发了人们对于官员财产公开的期待。人们在以各种方式追问:被誉为具有终极反腐作用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何时才能在我国真正实行?  相似文献   

8.
钟峰 《21世纪》2014,(2):47-48
“要消除灰色收入,实行官员财产公开、财产申报是基础,否则都是空谈,不会有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官员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博弈视角下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一种成本低却高效率的预防性、警诫性廉政机制,不仅可以很大程度地节省政府为廉政而花费的巨额行政费用,督促官员奉公守法,防止其谋取不当利益,而且通过财产信息公开,从根源上遏制腐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从公共利益优先的角度可以折射出官员隐私权的有限性。官员的一些已经与其行使公共权力产生了联系的隐私行为已不再是民法所保护的隐私,而成了国家政治的一部分。为了社会政治及公共利益的需要,我们不得不对这部分隐私加以限制。但是,其不涉及公共利益的个人隐私依然神圣不可侵犯。在财产公示制度实行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官员的隐私权与公众的知情权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对于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司法信息公开制度以从制度上遏制司法腐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术界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虽然都一直强力推动司法信息公开,但是我国司法信息公开制度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有必要检讨我国司法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以便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司法信息公开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然而,<条例>在规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律救济途径时,由于并未充分考虑其独特性质,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等传统的法律救济手段中面临着诸多困惑与尴尬.因此,应在宪法中明确赋予公民知情权以基本权利的地位;待时机成熟时提升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法律位阶,由条例上升为法律;调整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审查方式,增加屏蔽审理程序;提高公民权利观念,加强政府法治理念,畅通救济途径.这样才能更加有效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2.
传统民法的物权和债权理论难以收纳网络虚拟财产成为权利保护的客体,但它可以被认定为一种无形财产而成为财产权的新类别.网络虚拟财产具有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合法属性,因而具有继承性.我国目前尚缺乏对网络虚拟财产继承的明确法律依据,网络服务协议和隐私权保护又限制甚至排除了继承.解决网络虚拟财产继承障碍的可行性路径包括修法、司法解释、第三方监督和公证等法律手段,并可辅之以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技术升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承担着传播学术思想职责的学术期刊也在不断壮大,在传承文明、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学术期刊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质量控制已成为学术期刊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认为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政治质量控制、学术质量控制、编校质量控制、出版与发行质量控制、质量信息反馈控制等构成要素。而树立正确的办刊理念,强化学术期刊的导向意识,创新学术期刊管理机制,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合理运用CNKI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以及构建编辑部信息管理系统将是实现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非法出版活动阻滞了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进程。从非法出版活动释义出发,分析非法出版活动的根源———暴利驱动,阐明其对出版业、版权人和国民经济的危害,提出从宣传、立法、执法和技术四个方面保护出版物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15.
在德性幸福的主体之维上,荀子更多地把普通人可以企及的君子人格作为幸福的主体,由成人之道塑造德性人格进而实现德性幸福。在德性幸福的规范之维上,荀子更加重视外在的礼乐制度的功能,强调通过礼乐对大众的行为矫正、情欲调节进而实现德性幸福。在德性幸福的实践之维上,荀子具体地提出了"积善"、"注错"等可操作的道德实践,由切实可行的道德活动锤炼德性、实现幸福。主体之维、规范之维、实践之维以"成人"为中心构成德性幸福的实现路径,德性人格与德性幸福内在相通。  相似文献   

16.
我们已经身处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乃至人本身,由此产生一系列由信息引发的问题。人本质上的信息向度被扩大,人同物质世界与信息世界的关系发生变化,网络时代的人形成一种网络理性。这一切造成了网络时代“自我”的严重分裂。这是人类的新危机,也是我们在网络时代“创造自己”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的女性一方面摆脱了传统的宗教压抑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享受着身体消费对自身的救赎,另一方面却陷入了身体消费的困境.对美的狂热追求以及一系列身体消费活动,使女性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导致女性自我的隐退.女性通过身体消费满足了男性的视觉欲望,并成为彰显男性魅力的符号.在资本增殖逻辑下,女性身体被理性的价值经济学所捕获,沦为商业增殖的器件.女性身体消费困境折射出女性解放的难题,当务之急在于引导女性建构自身主体性,走出美的误区,实现女性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生态智慧是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智慧城市所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创新主要采用社会法的被动保护和知识产权法的主动保护两种模式。然而,这两种保护模式存在权利属性公私有别、主体范围不一致、权利内容形式各异以及权利保障适用的法律不同等方面的冲突。作为现代国家通行的保护创新的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保护生态智慧创新中存在理念功利化,功能不可持续性以及保护机制单一等局限。针对这些局限,文章提出更新理念、重构生态智慧创新的综合保护模式,进而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上全面保障、保存和保护生态智慧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研究集形态出版物是指由出版单位把许多学者数量众多的单篇著作或者单张作品(包括未出版发表的和已经出版发表的两类),在一定编辑传播思想理论和文化优选理念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研究主题和编辑主旨与编辑原则分类选择收集,使单篇散籍在归并的基础上汇编成册,编辑创构成定期或不定期的一部或者多部、具有连续性或不连续性的文化传播载体.研究集是一种介于图书和期刊之间以图书的外在表现形态和期刊的编辑内容为基础,定期或不定期编辑出版的具有交叉性的大众出版传媒,这种融书刊两种媒体某些功能元素于一体的传播媒介,在书刊媒体之间扮演着纵横联通的传播纽带作用."集"是中国编辑先贤创造的一种重要的编辑体裁和出版传播载体以及图书收藏编辑类目,它也具有传媒性并且是蕴涵着中国传统编辑思想与编辑智慧的一个词汇.编辑出版传播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延伸扩展并生成了以"集"为内涵的出版文化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