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振聋发聩、令人深思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既是关系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急迫、艰深命题,也是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求解。求解“钱学森之问”必须抓住教育的真谛,使教育切实步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轨道,才能真正改变教育现状,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培养大批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一时成为全国各界关注的焦点。通过简单解析"钱学森之问",分析中国教育现状,给出如下观点:高校体制改革,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创新思维模式培养、渗透,是解决问题直接而较简单的办法,但仅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良好的社会制度导向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具有深远意义;但从教育的本质来看,从人类心智的发展规律来看,学术自由,启发心智培养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解决问题之道。  相似文献   

3.
"钱学森之问"表达了钱老对我国教育的厚望、重托与忧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发问,发人深省,催人思索。这需要从我国大学教育的精神、理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去反思。只有按照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自主办学、自由创造,营造宽松宽容的学术环境,重塑大学的人文精神,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于创新人才培养,才可能出现杰出人才涌流的兴盛局面。  相似文献   

4.
<正>在我国,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一直是一个社会性难题。面对当今社会日益严峻的升学与就业压力,家长相互攀比引发的教育焦虑持续蔓延……政府颁布减负令的政策效应渐渐失灵,减负陷入了越减越重的教育困境。不仅如此,我国教育还面临着两大相互交织的难题:一个是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一个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两大难题又形成了"学业负担越重,教育质量越低"的教育困境。  相似文献   

5.
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工程技术的发展都需要一批杰出人才担当领军重任。"钱学森之问"既反映了我国在杰出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也映射出问题解决的复杂艰难。文章以钱学森、冯.卡门和普朗特为例,探讨了工程技术类杰出人才所应具有的共性特质,旨在为我国工程技术杰出人才培养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6.
2012与2013年,第四届和第五届"中国智慧思维学术研讨会"以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坚持智慧学校创建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而召开,教育界人士屡度聚首,试图为破解"钱学森之问"作出新尝试。"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7.
"钱学森之问"形成原因复杂,家庭作为杰出人才生活的重要基地,为其成长提供原初的环境和持续的动力,在破解"钱学森之问"时,也应该对家庭教育进行反思和可为的尝试。当前,家庭教育目标功利化扼杀了孩子远大的理想和探索求真的欲望,纯考试知识化的家庭教育内容抑制了孩子想象力、兴趣等的发展,伪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与杰出人才的冒出渐行渐远。破解"钱学森之问",家庭教育应坚持顺其自然的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8.
通过提出"钱学森之问",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这一视角进行分析,就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给出"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即要理顺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变政府"全能"为"有限",还权于大学,改革高校投资体制和经费拨付制度,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对杰出人才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钱学森关于"大学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提问,从世界大学改革的历史入手,通过对中世纪大学、近代早期大学、19世纪的大学改革以及德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我国大学的历史与传统的梳理,就大学的本质、功能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和传统官本位思想和体制的束缚,偏离了大学的本质和功能,只有回归大学的本质,推翻官本位的思想与体制,我国的大学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由"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一问题引出,客观地剖析了我国高校师德师风的现状,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西方消极思想和偏激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高校制度不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导致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出现的几种不良倾向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形式。进而依据温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讲话时提出的优秀师德师风标准,从高校和教师自身两方面对如何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可乐》2007,(12)
1950年9月7日,钱学森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在狱中受到非人的虐待,保释出狱后仍无人身自由。按规定,每个月他必须到移民局报到一次。期间,联邦调查局和移民局多次对钱学森进行审讯。检察官在一连串例行提问后,突然问钱学森忠于什么国家的政府。律师抗议说:"这个提问对  相似文献   

12.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在临终时对中国教育前景的担忧被提炼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它与“李约瑟难题”一样,对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工作者都有深刻的启发意义。钱学森以他的求学和教育科研经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发展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才能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3.
对于法 ,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然而 ,哲学总是从一种形而上的立场去追问为什么 ,不仅要追问我们为什么要立法 ,立什么样的法 ,而且要去追问为什么要求对法进行道德批判 ,如何确立评价法的道德标准。一言以蔽之 ,就是要在法的领域探求一种合理的准则 ,即如何确立法  相似文献   

14.
你总是问我为什么爱你,其实我自己也曾很多次问自己这个问题……开始来照顾你的时候,你是我眼中的英雄;但后来相处久了,英雄的光环就慢慢地退去,你成了一个平凡的人,而且是一个需要别人来照顾的平凡人,当初对你的敬意就慢慢被爱和亲情取代。  相似文献   

15.
汪斋 《山西老年》2014,(1):23-23
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这个美国记者仍不死心,继续出难题:“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仰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笑着说:“这不奇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了,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是低着头走了。”  相似文献   

16.
问:我生活在农村,发现身边有些老人的肩膀总是一高一低,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声音     
我希望告诉人们,在这个老龄化社会我们(老人)还有能力做很多事情。74岁的日本老人三浦雄一郎每日坚持高强度锻炼,为明年攀登珠穆朗玛峰、夺回"登上世界最高峰最年长者"头衔做准备。某些人总是把事物看成固有的形式,然后问"为什么?"而我总是把事物想象成从未有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整整50年了。经历7习p场劫难的人们怎能忘记战争给他们肉体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呢?战后,德国在有关二战纪念日时总是回忆往事,表示悔悟。从勃兰特总理在波兰犹太受害者纪念碑前的下跪,到赫尔左克总统对受纳粹残害者的真诚忏悔,表现了德国政治家总是勇于正视历史、吸取教训的良好风貌。然而,日本的态度令人遗憾,他们总是回避现实,如文部省多次修改历史教科书,政府官员参拜“靖国神社”,少数右翼势力甚至关口否认过去那惨绝人表的侵略罪行。两个同是法西斯国家,同样被同盟国战败,为什么它们两国对待战败历史…  相似文献   

19.
很奇怪,外婆离家几十年,为什么乡音总是不改。她那浓重的乡音,总是会让别人听不懂。可她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改掉,依旧会用乡音和大家交谈,听不懂,便多说几次,直至别人听懂为止。有时,我问她,年轻的时候就出来了,为什么还是改不了乡音。  相似文献   

20.
张晓晖 《百姓生活》2011,(11):25-25
我在QQ上聊天,网友问我:“你聊天。你老公不管吗?”我一笑:“为什么要管?” 老公对我网聊一向信任,我对老公网聊也总是不闻不问。我们对对方的聊天内容从不过问,也不怀疑,更不会背着对方去查聊天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