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野草》中的后现代主义显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野草》与后现代主义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和研究 ,其目的无非是想揭示一种普遍的历史忽略 ,即 :后现代主义绝非是一个时间概念 ,它作为一种思维态势 ,在每个时代极具挑战性和叛逆性的文艺作品中都有存在的可能。我们只要仔细辨认 ,就能在《野草》中发现在今天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反历史的本文和话语特征。这显示 ,作为一个具有叛逆意识和超前意识的作家 ,鲁迅在 2 0年代就具有一种类似于后现代的文化实感和体验。因而 ,尽管《野草》在表面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存在着时空背景的区别 ,但在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诸方面 ,又存在着许多隐秘的精神联系。本文力图从对本体存在、历史客观性、连续性的怀疑的角度 ,来探寻《野草》中的后现代主义显征。  相似文献   

2.
佩里.安德森在《后现代性的起源》一书中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追溯,向读者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通过观念史与文化史的结合,安德森在《后现代性的起源》中展现了后现代主义观念下的社会基础。安德森是在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后现代主义研究的,他对詹姆逊的研究是高度推崇的。  相似文献   

3.
《竹林名士与陈寅恪》是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蔡振翔教授写的一本学术论文汇编。虽说是汇编,前后却也自有联系,代表着教授的学术观点,看了他的论著,结合我个人这多年来所历之世事、所思之疑虑,成此文,献给读者。《竹林名士与陈寅恪》有自序和《竹林名士交游考》《读(藏书纪事诗)》《从华文教育到华语教育》等四篇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4.
被评论界有意无意地忽视很长时间的对竹林创作的评论与研究,最近似乎活跃起来了。笔者注意到了从去年底至今年初,发表在《上海文学》、《萌芽》、《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上的有关文章。不少文学爱好者,以及对六、七十年代包括上山下乡运动在内的生活有着切身体验的人,对竹林在其处女作《生活的路》中那种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开拓生活的力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是一位后现代主义大师,他的后现代小说充分彰显后现代主义风格,尤其在叙事手法方面更加凸显其后现代主义特色。尽管如此,在纳博科夫小说的叙事手法中,东方元素有迹可循。纳博科夫对于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的运用均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手法存在契合之处。文章通过对比纳博科夫的经典作品《洛丽塔》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分别阐述二者的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6.
贾博雅 《兰州学刊》2012,(9):198-201
《拍卖第49批》是一部杰出的后现代主义作品,曾经获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赞誉并被公认为是托马斯.品钦的代表作。小说中设置了一个接一个的谜团,留给读者很多悬念,充满了后现代小说的不确定性特点。文章作者将从语言、人物、主题、情节四个方面探讨《拍卖第49批》中的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正如果说现代性问题是当代西方工业社会的典型问题的话,那么这一问题所造成的危机——生态危机就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在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生态学批判理论中,詹姆斯·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以下简称《自然的理由》)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劳动、文化"三位一体的生态观。挖掘其生态观的积极意义的著述很多,但是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审视和评析的文章却不多见。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为理论参照系和解释原则,将会为理解《自然的理由》一书的生态观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教授是英语学界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人物,不但其论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1991)和《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和身份正常》(1995)进一步综合文化研究与社会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以“理论、文化与社会”中心主任和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21,(1)
关于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联盟,有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在《女性主义争鸣》(Feminist Contentions)这本书中,四位美国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实用性产生了观点分歧。"后现代"的特征曾被简·弗拉克斯描述为"人之死""历史之死"以及"形而上学之死"。对此,塞拉·本哈比借鉴弗拉克斯关于后现代主义某些关键原则的主张,将以上三个论题用"弱版本"和"强版本"来表达,并通过情境批判、前瞻性乌托邦、关怀伦理等多重语境下的分析和批判,阐释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联盟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在其文本《五号屠场》中,通过描述战争的疯狂屠杀、主人公比利的时空穿梭和比利周围的各色人等本性的尽情释放,体现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的广场理论、加冕与脱冕、矛盾之美和亵渎圣物等方面。这种狂欢化叙事风格与后现代主义精神相契合,揭示了人类社会荒诞性和非理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13.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周世中 《文史哲》2003,(4):97-98
我国法理学直接来源于苏联的法理学 ,间接秉承着欧陆法理学传统。该传统在以往的特点是特别关注法律的“宏大”问题。 2 0世纪以来 ,欧陆法理学明显出现的对司法中微观问题的系统论述 ,并未在我们这里得到回应。只是近些年来 ,随着中国司法改革任务的提出以及司法在法治乃至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地位的日显 ,我们才开始关注司法并同时关注欧陆和英美关于司法的理论。尽管如此 ,我们对于司法中法理学问题的探讨还只是初步的 ,还没有引起法理学界的共同关注。这就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地将法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放到以司法为核心的法律之“微观论证”上来。本组笔谈的目的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20.
朱奇志 《江汉论坛》2004,4(5):87-90
龚自珍和鲁迅一生都与"梦"结下不解之缘.龚自珍的"梦"是忧患的宣泄,理想的升腾,往事的感怀,做的大凡是美梦、好梦、奇梦,体现出绚丽浪漫的色彩;鲁迅的"梦"则远远溢出"梦"之常态,成为内心黑暗影子的暗示和强化,做的大凡是苦梦、噩梦、毒梦,播撒出阴森愁惨的"鬼气".这种明显的差异,表现出两位先觉者各自不同的心理个性和时代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