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究竟采用何种阵形,这是一个长期聚讼纷纭而未得解决的问题.《江苏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一、二期合刊号上,发表了吴如嵩同志的《谈谈中日甲午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一文(以下简称《吴文》),根据《船阵图说》等资料,对北洋舰队的阵形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读后甚受启发.但是,《吴文》未能全而考察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阵形变化的实际过程,故所得结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我们认为,通过对北洋舰队阵形的全面考察,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确实改变过阵形;(二)北洋舰队接敌时的阵形与议决拟改的阵形实际上并不一致.下面具体地谈谈我们对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阵形的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我在《谈谈中日甲午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一文中,粗浅地分析了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肯定了泰莱的说法,即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确是“诸舰相并横列以主舰居中”的夹缝雁行阵,并由于刘步蟾“信旗所示”的错误,引起了舰队的纷乱,因此,  相似文献   

3.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北洋舰队与日本侵略者的海军舰队在黄海的大东沟海面发生了激烈的海战,史称黄海海战。此役北洋舰队被击沉致远,经远等号军舰五艘,七千多吨的铁甲舰定远、镇远号被击伤,海军官兵伤亡一千余名。在李鸿章的投降路线指导下,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蛰伏港湾.不敢出海迎战,日本海军取得  相似文献   

4.
从前某些学者一谈到黄海海战的失利,都笼统地归结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一谈到北洋舰队的覆灭就归结于李鸿章避战保舰。甲午中日海战中,李鸿章究竟为北洋舰队制定了什么样的作战方针?本文认为,甲午中日开战后的一个多月,李鸿章对比中日海军实力,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保船制敌"的作战方针。综观甲午中日海战的全过程,李鸿章在海战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未指示过北洋舰队通过"避战"而"避战"。恰恰相反,李鸿章一再命令北洋舰队主动"出击"、"截击"敌舰队。即使在威海被围,北洋舰队危急存亡之际,李鸿章还数次命令丁汝昌率领舰队和敌舰队"拼死一战"。因此,"避战保船"的不是李鸿章,而是北洋舰队的提督丁汝昌。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黄海海战在甲午战争史研究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关于黄海海战胜负的问题,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讨论了学者们关于黄海海战的胜负问题的看法,吸取了前辈的看法。最后得出了北洋舰队在与日本海军的对抗中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居于失败地位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北洋舰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甲午海战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海战。中国海军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惨败。从军事战略角度,分析李鸿章的海军战略思想,总结民族流血的教训,意义不言自明。一、关于海权问题1874年总理衙门创议,中国开始筹办近代海军。1885年正式设立“海军衙门”,实权操在李  相似文献   

7.
关于北洋海军海战接敌队形问题,自一九七八年提出讨论以来,至今仍存在着不同意见。研究者一般不否认,在黄海大战前,北洋舰队旗舰曾发过一个迎敌队形的号令,而战斗打响时,又有一个实际交战队形。后者大致是个人字形(或称楔形、V字形等等)阵式。这一结论也已被研究者普遍接受了。争论在于,迎敌队形是什么样的?这一队形命令是何时由谁确定的?如何评价这一队形?  相似文献   

8.
经过明治维新 ,有了强大海军的日本 ,为了切断中国与朝鲜之间传统的宗藩关系 ,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 ,挑起丰岛海战 ,使甲午战争爆发。在丰岛海战中 ,处于劣势的中国舰队 ,进行了英勇抵抗 ,打击了骄横的日本舰队。因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中国的旗舰济远号管带方伯谦 ,在作战失利后 ,又放弃了护航任务 ,一味退走 ,致使中方在海战中损失惨重 ,80 0多名船载陆军官兵葬身海底。北洋舰队的爱国官兵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情绪。李鸿章却畏敌 ,放弃了制海权 ,导致中国在整个甲午战争中的失败。  相似文献   

9.
董菜时同志所撰《也论应该正确评价刘步蟾》(以下简称董文,载《江苏师院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一期),对拙著《应该正确评价刘步蟾》(载一九七八年四月十三日《光明日报·史学》)一文中为刘步蟾辨诬的论点,提出不同意见。并给刘步蟾提出了三大罪状:除了重复太莱所说刘步蟾在黄海海战中,违反军令,擅改舰队阵形,是海战失败的罪魁外,还有“排挤提督,唯权是夺,唯利是争”和“败坏北洋水师军纪的祸首”两大罪状。  相似文献   

10.
北洋舰队时称北洋水师或北洋海军,是清政府四支海军中最大的海军部队。 查许多中国近代史论著和辞书,对北洋舰队成军后所拥有舰只的记载,颇不一致,计有二十余(郭沫若:《中国史稿》第四册第105页)二十二、(牟安世:《洋务运动》第141—142)二十七、(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第113—114页)三十四、(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海战史》第29—30页)近五十、(戚其章:《北洋舰队》第27页)五十余艘,(郑昌淦:《中日甲午战争》第52页)诸说,均不确  相似文献   

11.
作为北洋舰队的创始人,李鸿章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于1888年建成了位居世界第四位的海军舰队,使北洋防区实现了近代化。他忠于朝廷,但同时也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多灾多难、备受凌辱的国家中任国家重臣,他竭尽所能,却因多方原因最终亲手葬送了北洋舰队。客观而全面地分析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与经营北洋舰队的功过,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刘公岛散记     
小住威海市,不能不去看看刘公岛。 作为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的基地,一百多年前这里发生过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战。战争以北洋舰队的覆没宣告结束,之后李鸿章代表腐败的清朝廷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对刘公岛都有一种非常复杂的“甲午情结”。 为了永远铭记甲午之耻,为了弘扬我甲午将士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1985年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筹建并开始向游人开放。1995年2月,共青团中央将之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6月11日,香港回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八年四月十三日《光明日报》的《史学》栏内,刊登了《应该正确评价刘步蟾》一文,提出“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奋勇抗战,杀敌立功的爱国将领”,只是因“太莱在……《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的回忆录里,用无中生有、挟嫌诬陷的手法,说刘步蟾在海战开始前,为躲避炮火而违反军令,故意错发信号,把北洋水师原来议定的分段纵列,两铁甲舰居先的阵形,擅自改成‘相并横列以主舰居中’的阵形。结果造成北洋水师阵形混乱,战斗失利,而刘步蟾也就成了北洋水师海战失败的  相似文献   

14.
论丁汝昌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生前,曾受到“卿贰科道连章纠劾”,抨击他“性情浮华,毫无韬略”,“畏葸无能,巧滑避敌”(《中日战争》刊第3册、第67、96页)。并受到革职留任处分。1895年他在威海卫兵败自杀殉国后,八十多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异词。有人赞扬他“英名左邓同千古”(《旧廨吊忠》),也有人认为他不谙海事,指挥无能,是李鸿章妥协路线的忠实执行者;统率海军,任令腐化,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应负重大责任。直到最近有的论者还责难他在抗击日本侵略问题上“阳奉阴违”(《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如此可见,怎样评价丁汝昌,特别是如何评价他统率北洋舰队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功过,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正确评价丁汝昌,不仅关系他个人的荣辱,也牵涉北洋舰队广大将士的声誉。本文准备对丁汝昌作一粗浅评论,以就正于大雅。  相似文献   

15.
方伯谦在甲午黄海海战中途退离战场,并非“临阵退逃”,而是违犯《北洋海军章程》关于“临阵擅离部位”的军规。方氏被杀并非由于丁汝昌、刘步蟾之诿过诬陷,成为他们的替罪羊。是专制主义法制造成冤案,方氏成了专制主义法制和皇权至上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史对于中国人来讲,几乎人所共知,在这方面的论著也多如春笋,但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的全面而系统地向世人介绍其全貌的著作,在《甲午国耻丛书》正式问世之前是没有的。《甲午国耻丛书》是由知名教授关捷先生总主编,杨惠萍、李晓菲、高水学、郭铁柱、韩俊英等有成就的史学研究者共同策划,积极参与,历时四载数易其稿,撰写而成。今天能得以与读者见面,令人兴奋,值得品味。《丛书》约140万字共分六册,即:《觉醒——甲午风云与近代中国》是关捷教授研究成果的记录;《恨海——甲午大连之战》是黄海海战、旅大之战的纪实;《…  相似文献   

17.
《可乐》2007,(11)
早在甲午海战之前,北洋舰队曾经两次访问日本。这两次访问不仅引发很多意想不到的故事,而且对日本刺激很深,某种程度上,对甲午海战的结局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894年9月15日的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中日两国军队的首次大规模作战,对整个战争影响很大。本文拟就平壤战役的经过及失败原因略作论述。一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产物;也是明治政府经过长期准备和精心策划的结果。因此,早在1894年8月1日正式向中国宣战前,日本政府就对战争的发展做出了各种估计和设想,并据以制定了“作战大方针”。其要点是;作战准备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派陆军进入朝鲜,牵制清军;同时,出动海军寻求与中国海军进行主力决战,夺取黄海及渤海制海权;第二期作战视第一期之海战结果而定。共有三种方案:(甲)如海战胜利夺得制海权,即运输陆军在渤海湾头上陆,于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乙)海战结果虽不能夺取制海权,然已使中国舰队不能驶进日  相似文献   

19.
中山大学汤锐祥副教授所著《护法舰队史》已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它展示了这支舰队在长达6年之久的护法斗争中的曲折历程,再现了当时社会各种政治力量以及舰队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对舰队的功过是非作出了恰当的评价。该书总结了护法斗争乃至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观点鲜明,发人深省。《护法舰队史》着重从政治斗争角度记述了这支舰队的历史,是一部政治史。“护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针对德国实施的经济战行动为协约国阵营获得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 保障。 纵观其筹备和实施过程, 中立贸易问题一直是影响英国政府决策的重要外部因素。 1909 年 2 月, 英国 主导签署了 《伦敦海战法规宣言》。 通过这一国际立法实践, 英国希望实现交战权利和中立 (贸易) 权利的 相对平衡, 以确保自身在未来可能的战争中无论扮演哪种角色都能最大程度地得到国际法的庇护。 然而事与 愿违, 一战爆发后 《伦敦海战法规宣言》 不但没有为英国的经济战行动提供合法性背书, 反而严重地阻碍 了其有效实施。 究其根源, 即先前推动签署这一文件时, 英国低估了中立贸易渠道对于德国维系自身战争能 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英国政府于 1916 年下定决心开始对中立贸易实施强有力的 干预, 《伦敦海战法规宣言》 随之彻底遭到废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