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华诗韵     
卢甲文 《中州学刊》2004,(3):99-104
编者按;我国向来享有诗国的美称.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诗是韵文,必须在诗中一定的位置上用韵.诗用了韵,可以增加诗的节奏感、音乐美等艺术效果.为了适应各个时代人们写诗的需要,历代官方或私人学者出版了不少韵书.影响较大的有宋代的《广韵》,金代的《平水韵》,元代的《中原音韵》,中华民国的《中华新韵》和《北京音系十三辙》,解放后,我们也出版了一些大同小异的韵书.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诗韵新编》和《现代诗韵》,严格说来,都不是以普通话语音为规范的新韵书.卢甲文先生的《新华诗韵》是以普通话语音为规范的新韵书。根据普通话韵文用韵的实际情况,他先把普通话的韵母分为14大韵,然后根据普通话的新平仄把14大韵又分为28中韵,再根据普通话的四声把14大韵细分为56小韵。分韵合理,简明实用,时代性强,是作者40年研究和10多年实践的成果,是目前较好的新韵书。为应急需,先以论文形式分两期发表出来。  相似文献   

2.
刘攽《中山诗话》云:“唐诗赓和,有次韵(先后无易),有依韵(同在一韵),有用韵(用彼韵,不必次)。”他将唐人唱和诗分为用韵、依韵、次韵三类,是符合事实的;但未能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尚嫌不足。陆游《渭南文集》卷三○《跋吕成叔和东坡尖叉韵雪诗》云:  相似文献   

3.
(一) 短短二十八年的北齐王朝,在文学史上似乎称不得什么繁荣时代。即以诗歌而论,在丁福保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二书中所辑的北齐诗数量都不算丰富。即使在这些诗中,还包含着萧慤、阳休之和颜之推等入隋人物的作品。然而,在古代一些论者看来,从北魏末年到北齐却是北方文学的一个比较兴盛的阶段。如唐代来到中国的日释空海曾论北朝文学说:“从此(按:指魏孝明帝)之后,才子比肩,声韵抑扬,文情婉丽,洛阳之下,吟讽成群,及从宅邺中,辞人间出,风流弘雅,泉涌云奔,动合宫商,韵  相似文献   

4.
吕华亮 《兰州学刊》2014,(6):197-199
魏晋南北朝《诗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一直被学界忽视。考察此期产生的一百多种《诗经》研究专著可知,其门类包括义疏类、名物类、《诗》音类、《诗》图类、《诗》谱类、《诗》品类等,这与汉代以比附政治伦理为特点的章句之学明显不同。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诗经》研究,突破了经学一统的局面,开创了诸多新的趋向,对后代《诗经》学的全面展开有重要启发意义,甚或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奠定了后代《诗经》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白坚同志的《太平天国改“六经”为“六韵”考》一文(见本刊1980年第4期),为证明罗尔纲先生所提出的洪秀全《改定诗韵诏》中的“诗韵”就是《诗经》,引用了洪仁玕《钦定军次实录》两段批评“八股六韵”的话为新证,下结论说:“‘六韵’即‘六经’无疑。由此可见,改‘六经’为‘六韵’,确是太平天国当年故事。在《改定诗韵诏》中,《诗韵》即《诗经》也可以论定了。”对此,特提出不同意见如下: 一、洪仁玕所批评的“六韵”,并非“六经”,而是指科举考试的试贴诗。试贴诗源于唐代,直到明清仍与后起的八股文相辅而行,是科举必试的项目。因其通常规定为六韵,也有八韵,故多被称为“六韵”。这与制艺文章有八股或六股,而通称为“八股”是同理的。太平天国制度有不少异于清朝之处,但其科举考试形式基本照搬清朝。张德坚《贼情汇纂》(下简称《汇纂》)说太平天国“试文亦如八股,诗则试贴。”(《太平天国》(三)112页)  相似文献   

6.
《毛诗正义》虽属传统的解经范式,但其对《诗经》艺术表现特征的总结引人注目。在情志合一、直言非诗的理论基础上,它对《诗经》之章法结构、用韵情况、赋比兴手法等做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7.
《元好问全集》卷二有《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四首》,施国祁《无遗山诗集笺注》和缪钺《无遗山年谱汇纂》均未系年。而通过考证不仅能明确它的写作时间,还能解决一些比较重要的相关问题。题中的党承旨指党怀英(1134-1211),是金代中期著名诗人,生平见《金史》卷一二五和《中州集》卷三,他的四首《雪》诗亦见《中州集》卷三。元好问这四首诗与党诗同韵,当是其和作。愚轩是元好问的朋友赵元的号,《中州集》卷五有其小传和诗歌,他的《书怀继元弟裕之韵》四首题目与元好问的诗题有矛盾,而且其中仅有后两首与党诗、元诗同韵,前…  相似文献   

8.
《新青年》是最初构建中国现代诗学的重要阵地。《新青年》刊载的翻译诗歌对新诗音节的建构影响深远。《新青年》诗人群体的译诗将英语诗歌轻重律中国化,大量运用虚词营造轻重音变化,借鉴英语中的语法和句法变化,丰富了新诗音调。在用韵上,译诗较多采取英语诗歌头韵、内韵与多种尾韵的形式,并结合汉语音韵特征,对早期新诗音韵形式作了更加自由多元的中国化转化。《新青年》译诗打破传统近体诗固化的韵律节奏,向英语诗歌借鉴,探索口语和情绪的自然节奏以及诗歌的语义节奏,对中国新诗节奏建构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右玄”生日所推之年非傅山生年何言《傅山全书》所附尹协理先生撰《新编傅山年谱》定傅山生年时,依据的一条重要资料,也是其提出的唯一新证据,为傅山《霜红龛集》中《右玄贻生日用韵》诗。此诗有句:“生时自是天朝闰,此闰伤心异国逢。”作者自注作于乙酉年(164...  相似文献   

10.
杨晓斌 《文史哲》2006,(4):108-111
《海录碎事》中误辑、误引颜延之诗文句十二则,《诗渊》中误辑颜延之佚诗二首,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中误辑颜延之佚诗残篇三则。其中多数都是把江淹的拟作误系于颜延之名下,有少数属于文字讹误和文句颠倒。此外,严可均《全宋文》据《艺文类聚》,误辑颜延之文一篇。有必要进行考辨厘正。  相似文献   

11.
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以后,贬谪巴山楚水二十余年。迁徙途中,多次经过洞庭湖,为我们留下了四首脍灸人口的歌咏洞庭的诗章,它们是五言长诗《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以下简称《足成六十二韵》>五言绝句《君山怀古》、七言歌行《洞庭秋月行》、七言绝句《望洞庭》,卞孝萱先生的《刘禹锡年谱》把这些诗的系年均定为贬谪朗州期间,武汉大学编选的《新选唐诗三百首》选了《望洞庭》,亦把此诗定于“贬谪朗州时作”。本文对《望洞庭》和《洞庭秋月行》  相似文献   

12.
一《白氏长庆集》卷十七,有《问刘十九》《刘十九同宿》《雨中赴刘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刘已先去因以四韵寄之》和《蔷薇正开春酒初熟因招刘十九张大夫崔二十四同饮》四首诗,前两诗为五七言绝句,后两诗为七律,皆江州司马任内在庐山之作。卷二十六又有《代书》  相似文献   

13.
宋之问、李夔交游诗系年考《全唐诗》卷六十七有李夔《使至汴州喜逢宋之问》一诗,诗云:“阮籍蓬池上,孤韵竹林才。巨源从吏道,正拥使车来……”李夔把之问比作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并赞许他是“孤韵竹林才”,说明此时之问尚未释褐,还隐居在汴州之蓬池。“蓬池”,考...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垂五千年,其文学作品可谓洋洋大观;■世所罕有,文学理论往往伴随着文学创作而产生,自从魏晋南北朝,用“文”“笔”两分法,将作品加以概括后,则“文”即韵文,“笔”即散文,介乎韵散之间的曰“骈文”。于是韵文、散文,骈文构成了中国文学体裁分类的三种基型,历千百年不稍变。 从事文学理论的学者,就沿着这三种基型分道扬镳,于是在韵文理论方面,继钟嵘《诗品》之后而有诗话、词话;在散文理论方面,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而有文话,在骈文理论方面,继萧统《昭明文选》之后而有评点、选本和四六话;研究辞赋理论的有赋话;小说、戏曲是后起的异军,从事评论的又有小说  相似文献   

15.
陈来生 《社会科学》2004,(6):106-109
“《诗》亡而后《春秋》作” ,通常的解释是《诗经》因王者之迹熄而式微 ,《春秋》应运而继之代兴 ,世风大变。这种释义对文体递变和记史方式的演变未加注意。本文认为不但可以从政治义理上解读成“《诗》亡而后《春秋》作” ,更可以从记史方式的韵散嬗递上解读成“诗”亡而后“春秋”作。“诗”指“史诗”类记史记事韵文 ,而“春秋”则指散文体史书。《诗》亡而后《春秋》作是历史叙事方式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6.
稍涉诗律常识的人都知道,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首之一)一诗系灰韵,而唐诗总集及诸选本于其第二句句脚多协以“衰”字,这显然不符合近体诗用韵的原则。故沈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补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逯钦立先生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九录《木兰诗》,有题解云:《诗纪》云:"《古今乐录》曰: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补入."又云:"《古文苑》作唐人木兰诗."逯按十二转勋制始于唐,建立明堂在武则天时,韦元甫乃唐代宗时人,《古文苑》以为唐人作,良是.按《古文苑》卷九题为"齐梁诗四十五首",注云"添入一首,阻雪合成连句一首".本诗  相似文献   

18.
《史记》是汉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取材的源头之一,而诗歌对《史记》所载历史人物的择录、评介以及所受影响等方面,也折射了当时人们对《史记》认识的面貌。诗歌对《史记》的阐扬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记其人、述其事、追其情。《史记》的记载对汉魏晋文人诗的文化意象的形成影响深远。汉魏晋文人诗涉及《史记》人物事件的诸多诗中,既有传统主题,又有新的主题。《史记》中的一些人物、事件甚至情感倾向在汉魏晋诗歌中呈现独特的风貌,也反映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9.
对于吴棫的古音学及其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向来评说不一。兹举几家之言,以见分歧之大。《四库全书提要》极力指摘吴氏《韵补》取材“参错冗杂,漫无体例”,分部“颠倒错乱,皆亘古所无之臆说。”王力先生也批评得很严厉,说:“吴棫在《韵补》中把字音随便改读,算是古音。他:甚至援引苏轼的诗,真是胡闹。”(见《诗经韵读》第4页)而周祖  相似文献   

20.
明正德《袁州府志》记载王钦若《栖霞阁》诗一首:水秀山灵萍实城,城中幽趣每关情。安期几到寻棋侣,方翔真藏隐宦名。春渍苔纹沿石塌,月含松韵杂吟声。犹拘玉陛空怀想,须蹑虹梯先问程。(严嵩纂修《袁州府志》卷一二《艺文三.诗》,《天一阁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