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抗战时期,日本为实现其侵略行为的合法化,制造了一系列试图分裂中国的民族分裂话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构建"一体论"的中华民族话语回击了日本的民族分裂话语,但这种"一体论"话语是以宗族来替代民族。中国共产党敏锐地察觉到国民党中华民族话语的缺陷,在吸收和借鉴多种话语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体之下多元平等"的中华民族话语。"一体"构成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多元平等"则不仅有效地回应了少数民族争取政治权利的诉求,也消解了国民党"一体论"话语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这套话语体系为其争取抗战胜利赢得了政治主动和民意基础,也奠定了当代中华民族话语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多元文化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形成科尔沁小说多元开放的话语体系。话语是特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与社会实践关系密切的陈述,在科尔沁小说中既有国家话语的询唤,又有个人话语对国家话语的延伸思考,再到个人话语的自觉以及全球化语境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对话,呈现出本土文学经验与全球化多元文化语境的碰撞、结合。  相似文献   

3.
在"经学变古时代"的大气候中,受疑古思潮的激发和禅学思想的渗透,宋代诗学解释多元论开始在诗话中活跃起来。可以说,宋代是"《诗》无达诂"经学解释话语成功转化为"诗无达诂"文学解释理念的演变期,是"诗无达诂"多元解释思想的全面践行期,与前代相比,当然也是形成诸多与"诗无达诂"相类的多元理解话语的丰产期。对这些多元解释思想和话语进行举要,有利于呈现宋代诗学解释学与宋代经学解释学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时代特征,当然也有利于进一步揭橥中国诗学解释学多元理解与阐释向度的构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改革30年:策略转向与路线生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渐进改革主张采取温和、稳健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实现改革,把改革理解为一个修正、充实、完善和提高的波浪式前进过程。首先,基础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决定了渐进改革的必要性;其次,渐进改革有利于基础教育的"本土化"进程。因此,30年基础教育的改革策略转向渐进,有其必然性。渐进改革的思想根基是"有限理性"。30年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理论研究者、改革决策者和基层实践者等多方改革利益主体应通过对话形成均势,即"在互动中制衡"。  相似文献   

5.
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看我国多元文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我国民族团结教育课程60年所经之历程,从中可以透视出我国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模式经历了"自在阶段"(即多元文化萌芽阶段)与"自为阶段"(即多元文化探索阶段,开始尝试走向多元文化发展阶段),并逐渐成为新形势下世界多元文化教育模式中更有效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模式之一。在我国民族政策由强调"差异性"向"共性"的转换——即寻找各民族间的"重叠共识"的过程中,新时期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国家课程地方化课程-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顺应了时代需求,担负起全球多元一体背景下促进未来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之使命。  相似文献   

6.
如何把握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政治30年的历史变迁,学界建构了诸多叙述话语.选择哪种叙述话语才能完整、系统地把握30年的中国政治?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该文采取先破后立的论述策略:先分析、检讨三种比较典型的叙述话语,说明单一的叙述话语不足以完整、系统地把握30年的中国政治,进而论证30年来的中国政治是一个复合演化的历史过程:无论演化的起点、方式、内容,还是演化的取向、结果,都是多元、多面、多向的复合体.基于此,文章给出的结论是,完整、系统地把握中国政治30年恰当的叙述话语是复合演化论.  相似文献   

7.
当下中国法治发展进程中糅合了各种需求,交汇着各种声音,形成了多元话语的分歧与冲突,主要表现为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理论话语与实务话语、域外话语与本土话语之争.官方话语以"护道"为己任,而民间话语以"护权"为宗旨;理论话语追求法治的理想状态,而实务话语坚守传统与现实;域外话语注重制度的移植,而本土话语则强调法治的国情.中国法治发展需要减少法治话语的分歧与对立,整合各种话语中的优秀资源,形成法治观念的基本共识,这也是当前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脑科学发展与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科学既是心理学的核心又是教育学的基础,它的发展推动着教学改革,教学必须符合大脑活动的客观规律才能促进大脑发展,进而促进人的发展。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以"多元智力学说"为指导的,对多元智力学说要进行历史的辨证的研究,因为只有研究脑科学发展史才能了解该理论的基础和特色,把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只有研究脑科学与教学的关系才能了解该理论的意义和作用,把握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叙事学理论从诞生到发展经过了两个主要阶段 ,发生了一次范式转移。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认识活动 ,这个理论本身在它的发展进程中表现出与文化全球化发展对应的两个基本特征 :趋同性和多元性。所不同的只是形成趋同和多元的走向略有差别。文化全球化以一种主流文化对边缘文化的霸权话语以及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的渗透来表现两种文化之间的互动 ,而叙事学理论则是具体叙事作品的共性造就了趋同性 ,又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通过向具有叙事性特征的不同媒介的渗透阐释着多元的话语性。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 ,叙事学研究活动本身的文化特征就是文化全球化的话语表征  相似文献   

10.
多元共治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前提和基础。福克斯和米勒的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与市域社会治理多元共治不仅具有较高的契合性,而且对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从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视角来看,当前市域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仍存在公共能量场发育不完全、话语形式选择偏差和话语的正当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借鉴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推动并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的多元共治,可以从通过赋权赋能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多元共治的公共能量场、根据政策情境选择好市域社会治理多元共治的话语形式、在互信的基础上坚守话语的正当性等方面进行推进。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指出必须紧紧抓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根本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想信念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他还根据学校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必须坚持德育与智育辩证统一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认识与研究的逐步深入,新的高校数学教育的观点与方法不断涌现,高校数学教育的理论成果日趋丰富,而数学文化为研究高等数学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数学文化具有统一性、民族性和可塑性的特性.从数学文化观的角度看,高校数学教育是综合性教育,同时也是人性的教育.数学文化视角下实践高校数学教育需明确基于数学文化观的基本教育理念;倡导高校数学教育的多元化;构建自由而宽松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3.
台湾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高等技职教育)日益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社会角色。近十几年来,为达成培育务实致用高级专业人才的教育目标,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多次开展了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章就台湾地区几项重要的课程改革与发展项目及课程发展特色进行评析,并提出我国大陆应用型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在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领域中,资本扩张、早期教育机构追逐、社会大众追捧使得质量话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一书中,三位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并主张超越"质量话语",追求"意义生成话语"。然而"质量话语"的存在可以为早期教育发展树立标杆,提供参考依据,而且在我国早期教育领域中,质量话语仍处于一种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因此,现阶段我国的早期教育发展不应该贸然超越"质量话语",追求"意义生成话语",而应该在重视"质量话语"的前提下,逐渐走向"意义生成话语"。  相似文献   

15.
调查发现,近年来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因贫辍学"现象逐渐减少,"非贫辍学"现象却逐年增多。具体来说,辍学呈现非贫辍学日渐凸显、隐性辍学比例增大以及地域、性别、学段特征明显等特点。辍学对学生身心发展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安等带来消极影响。造成辍学新问题的原因涉及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政府管理、学校教育及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对此,应通过夯实主体责任、加强教育精准扶贫、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等方式,确保"控辍保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学生成长和家庭幸福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现代化经历了100多年的不断探索.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教育救国"观念的提出,在洋务教育和新政教育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二是在吸收外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出"民主与科学"的呼声,追求教育的本土化,走中国自己的教育道路;三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革命"的政治运动化,既有成功和发展,更有曲折和教训;四是教育的拨乱反正,贯彻"科教兴国"的教育思路,改革不断深入,使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完善及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 ,文化多元化倾向日益突出 ,这对大学生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影响越来越直接。而大学生常常是最先感受新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群体 ,他们获取的信息量大而快 ,但他们涉世浅 ,分析和判断问题多局限于个人的视角 ,极易受到社会大环境思潮对其理想、信念、情绪及性格等方面的冲击。针对这些情况 ,本文从七个方面预测了大学生观念发展的趋向 ,同时提出了对新时期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志提供了较有效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叶澜教授在其提出并主持的长达近30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中,不仅对"教师"这一教育要素给予高度的关注,还提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师观。这既成为"新基础教育"的重要理念,也成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的重要构成。叶澜教授的"教师观"是基于中国21世纪时代发展和基础教育变革的宏观背景,秉持"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基本立场而提出的。其主张:教师要从"卫道士""牺牲者""传递者"的角色转向"为己为人"的立场;从职业工具价值、传递职能的定位转向"成己成人"的取向;从强调专业发展、培育他人的目标转向"育己育人"的追求。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将成为推动自身成长的不息动力,并将创造教育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就改革的进程来说,经历了"立足本土——批判现实"的知识论立场、"面向世界——应答挑战"的知识论立场,以及与之伴随"复杂性表征——现代性及其超越"的知识论立场。这种立场的转变体现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取得的成就的发展轨迹,践行了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20.
生命教育是当前教育理论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澄清当前生命教育研究所处的发展阶段,预测它的未来走向,是进一步深化生命教育理论研究与促进实践变革的前提。从人类生命发展的轨迹可以预测:走向“类生命”是当前生命教育的理想选择,正确理解“类生命”和“‘类生命’教育”的内涵对促进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