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旧五代史》是清人邵晋涵从《永乐大典》、《册府元龟》等书中辑出的,并不是原本,只能称作辑本.这个辑本《旧五代史》与原本有较大差距,而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本也以这个辑本为底本.运用科学方法对辑本《旧五代史》增补删改,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旧五代史》本来面貌.《旧五代史》包括本纪、传、志三大部分,本文目的是确定《旧五代史》诸志的标准本,为对《旧五代史》诸志部分进行辑补作准备.经过一系列考证,证实在辑本《旧五代史》诸志中,《乐志》和《五行志》符合原本,可以作为诸志的标准本.  相似文献   

2.
受韩愈的影响,欧阳修《新五代史》有道和道统的双重关照.探讨《新五代史》史论与欧阳修的“三论”(“经论”、“史论”和“政论”)关系,可知“经论”体现了欧阳修对道与道统的基本认识,是《新五代史》史论阐发的义理根据;“史论”与《新五代史》史论直接相关,而《新五代史》成书较晚,其史论基本上可代表欧阳修的吏观;“政论”与《新五代史》史论相通,使《新五代史》体现了当世性.《新五代史》折射出欧阳修及其时代的学术和政治,也使欧阳修成为唐宋时期道和道统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人物,这些都超出了五代之外.  相似文献   

3.
岑仲勉教授所著《隋唐史》记黄巢起义军重要领袖尚让事说:“尚让后事不可确知。”岑氏据《新五代史》,见朱温破徐州,“得时溥姬刘氏,故尚让妻”的记载,故估计尚让或恐遭害。但《旧五代史·敬翔传》明说:“及(尚)让诛,时溥纳刘于妓室,”确言尚让实已遭害,殆岑氏未见及旧史此文也。  相似文献   

4.
奚族与突厥族都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公元6世纪,突厥族建立了盛极一时的政权,统治大漠南北,奚族曾役属于突厥政权.隋唐时期,双方关系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变化过程.隋唐王朝对奚族与突厥族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是影响奚族与突厥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奚族在突厥族与隋唐之间依附不定,以求得自保.探讨奚族与突厥族的关系,对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古代北方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哲学史上,隋唐宗教哲学和宋明理学是前后相继的两个发展阶段.隋唐宗教哲学怎样过渡到宋明理学,这是值得探讨的.五代南唐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这一过渡中起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对谭峭哲学的研究文字极为少见,本文只是钩元提要,旨在提出谭峭哲学的历史地位,以引起学者们对谭峭哲学思想的重视.一在唐末五代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大动乱中,尖锐的阶级斗争伴随着复杂的民族矛盾,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使得战祸绵延,杀戮、饥饿、瘟疫接踵而  相似文献   

6.
关于李渊集团从太原出师的时间,目前通史、断代史中有四种不同的说法。一、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6月,见韩国(舟石)《隋唐五代史纲》(1979年版第113页)。二、同年7月,见吴枫《隋唐五代史》(第54页)。三、同年即大业十三年夏天,见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二册,第154页)。四、同年即大业十三年秋天,见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册,164页)。那么,李渊集团究以公元617年即大业十三年哪一月份从太原出师南下?不妨作一考证。  相似文献   

7.
<新五代史>阐释了五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即"廉耻"的缺失,其"廉耻"观是以耻为核心的,这一价值观体现了深厚的儒学背景,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是个人、政治和国家存在的软基础.对"廉耻"观的易理推求,进一步从易理的两分性、统一性和变易性来认识"廉耻"观在<新五代史>的体现,这决定了<新五代史>的体例和史论,并体现了宋代经史合流的学术特征;<新五代史>的"廉耻"观反映了历史著述的"当世"价值和著者的"心术",欧阳修认为,五代士人无"廉耻",轻节义,这有助于以儒立国的宋代士人精神气质的形成,对于宋代斯文之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 前不久给《文史知识》写了一篇《怎样研究隋唐五代史》的约稿,接着《文史哲》编辑部的同志又约我写一篇治学经验方面的短文,个人感到十分为难。这是因为:首先,我本来没有什么成功的治学经验。大学毕业以后,我分配到中学教书,业余搞研究,一无人指导,二缺乏基本功训练,自己每每用野生植物来形容自己,其特点是长得不规格,果实小而少,如果说有什么长处的话,惟一的是生命力强,不浇水、不施肥也能活下来。由于在学术上成长得很不顺利,在坎坷的  相似文献   

9.
薛贻矩是五代后梁要臣,官至宰相.薛贻矩墓志的出土,为学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参考资料.但业已发表的薛贻矩墓志在点校方面多有疏误,直接降低了该墓志的利用价值.文章利用文字学、词汇学、文献学方面的知识,比照原拓,对薛贻矩墓志进行了重新审读,希望有助于晚唐五代史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书是翦伯赞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撰写的,原,题《中国史纲》第二卷《秦汉史》,一九四六年七月、四七年六月,先后由重庆大呼出版公司和上海大孚出版公司出版。当时,翦老计划写一部八卷本的中国通史,第一卷,《史前史、殷周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史》;第四卷,《隋唐五代史》;第五卷,《宋辽金元史》;第六卷,《明清史》(到鸦片战争);第七,八卷,《近代史》。第一卷在一九四四年四月,由  相似文献   

11.
刘进宝 《西域研究》2008,(1):139-145
北魏隋唐的均田制,作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是国内外史学界研究的重点或热点.国内外学者在均田制研究方面的成果,可以说实在太丰硕了,仅国内出版的专著就有韩国磐《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及修订本《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宋家钰《唐朝户籍法与均田制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武建国《均田制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杨际平《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均田制新探》(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和其增订本《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岳麓书社,2003年)、[日]堀敏一《均田制的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日]铃木俊、山本达郎等著《唐代均田制研究选译》(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等,发表的论文可以说是以千万计.一般认为,均田制研究应该说没有剩义可言了.  相似文献   

12.
《新五代史》在"二十四史"中别具一格,主要在于其理性和价值。欧阳修对《周易》和《春秋》的认识分别体现为《新五代史》的理性和价值,这种《周易》易理和《春秋》大义的结合,使理性通过价值具有道的正义性,而价值通过理性体现为至上性,二者关系是理性决定价值。《新五代史》理性和价值在学术上的纵横维度表明,其虽具有宋学的特征,但与理学尚存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3.
井上亘 《文史哲》2012,(5):81-88
日本人如何吸收隋唐文化而建立自己的文化?由代表"唐风文化"的两位僧侣最澄和空海的经历,可以把握文化吸收的两种类型——简单化和综合化。公元9世纪,日本人对隋唐文化采用"类聚"的方法进行整理,如滋野贞主所编纂的《经国集》、《秘府略》等,而源顺所编纂的《和名类聚抄》则成为"类聚的世纪"的顶点。在此基础上,日本人于公元10世纪才建立自己的文化——"国风文化"。此外,空海《文镜秘府论》、丹波康赖《医心房》等类书含有不少逸文,"类聚的世纪"对中国古文献学及中日文化交流也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汉译佛典影响于隋唐五代小说创作题材,前贤已多有发现.通过对隋唐五代小说和佛经故事中"镜显善恶"这一题材的同构现象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说明华梵文化交融促进了隋唐五代小说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岑仲勉治学领域广泛,成就卓著,而于隋唐史研究用力最勤,创获亦丰。他重视研究有关隋唐两代的重大史事,在"关陇集团"、两税法、牛李党争、府兵制、均田制等问题上均能做到史料翔实、考辨精审,于广征博引中剖析众家之说,然后创辟新解。其《隋唐史》虽为断代之作,但不囿于体例之限,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均贯穿着通识眼光,反映了岑氏论史的卓识。新中国成立后,岑仲勉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努力使之与隋唐史研究相结合,从而使其学术研究臻于新境。发掘与总结岑仲勉隋唐史研究的成就,不仅有利于考察新历史考证学者治学路径的演变,而且对于继承先哲学术遗产、创新隋唐史学科发展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齐陈骏先生一生耕耘、辛勤探索,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可谓硕果累累,成绩斐然:隋唐史、政治制度史的研究造诣深厚,著述颇丰;河西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博古论今;敦煌学的研究更是成就卓著、影响深远,为推动中国敦煌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学术声望享誉国内外敦煌学界和隋唐史学界.  相似文献   

17.
2013年6月21 ~22日,由《新疆通史》编委会主办的"隋唐时期的新疆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市隆重举行.八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者围绕隋唐时期新疆诸方面历史问题展开讨论,此次会议不仅有助于《新疆通史》的编写工作,亦有益于新疆地方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边塞诗研究自古以来即倍受关注。作为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座重镇,隋唐时期的边塞诗更是如此。然而,研究者多将注意力集中于此一时期的西部边塞,对于东北地域的边塞作品少有重视。隋唐时期发生在东北边塞的诸多民族战争和东北地区独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都催生了为数不少的优秀作品。经由对这些作品的梳理探究、分析归纳,力求为隋唐时期边塞诗研究作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王维坤 《文史哲》2002,(4):146-152
从 2 0世纪初开始 ,中日学术界围绕日本平城京的模仿原型展开讨论 ,存在三种观点。其一是以日本学者关野贞先生的观点为代表 ,他在 190 7年就提出了“模仿隋唐长安城说”的新观点 ;其二则是以中国学者宿白教授的观点为代表 ,他在 1978年又提出了“仿效隋唐时代长安和洛阳的制度 ,是它们的共同点”的所谓“模仿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说” ;其三乃是以日本学者岸俊男先生的观点为代表 ,他在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否定了关野贞先生和宿白先生的学说 ,提出了“模仿魏晋南北朝都城说”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20.
近代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原始资料的收集,比较全面地考察了近代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学的译介概况,探讨来华耶稣会士在中国文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从中可以看出,近代来华耶稣会士继承了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汉学研究传统,将文学作为考察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并较以往研究有所拓展和深化,为西方的汉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