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鄂西后方国统区各级政权组织以抗战为目标,领导后方民众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后勤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和斗争,发挥了后方国统区政权组织应有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各级政府以扶持各项经济建设、建立稳固后方抗战基地为目的,在鄂西后方国统区进行了一系列金融业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建立起中央、省和县三级银行体系,为支持抗战和促进鄂西后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考察了战时后方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其积极作用,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国民政府西迁,大批文化人士也相继离沪,一部分留下来的爱国文人,利用上海"孤岛"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创办抗战报刊,坚持文化上的抗战.其中,《孤岛》周刊作为上海"孤岛"抗战文艺的先导之一,刊发大量文艺通讯作品,积极昂扬地表现全民抗战,为民族抗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抗战大后方"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支持和支援对日作战的后方战略基地。抗战大后方战略地位的形成、演变与日本侵华造成的民族危机密不可分,也与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抗战实力与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有密切关系。为准备对日作战,国民政府经历了由经营西北后方根据地向以西南为重点的战略大后方的转变,并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正式确立了以四川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的战略地位。此后,抗战大后方战略地位伴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变动,又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宣告结束。并在此基础上,从"价值"、"空间"、"时间"三个维度初步探讨了"抗战大后方"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随着沿海与内地大批高校和有关文化机构的西迁,同时由于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推进边疆少数民族教育的举措,处在抗战大后方的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步.但由于国民政府在推行民族教育的政策和方法方面存在着严重脱离实际等诸多问题,导致其预设的目标未有也不可能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6.
川康整军是抗战的需要,是当时民众的迫切要求.整军是国民政府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的,并非完全是暗中争斗.整军为川军顺利出川抗战、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及为把四川建设成国民政府抗战的后方根据地创造了条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的人口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战争造成了后方人口的大量死亡和外流,导致了后方人口的大幅度下降。在人口结构方面,抗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影响和陈诚推行"计划教育",后方人口的性别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年龄结构和职业结构变化较小。本文考察了战时后方国统区人口变化的状况,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江西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抗战胜利后,随着国统区危机的日益加深,江西的学生运动也蓬勃兴起,有力地动摇了国民政府在江西的统治,配合了解放军南下江西。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国民政府的迁渝,原北平、上海等地的作家和文学期刊纷纷南下、西迁,汇萃渝州.其中,一大批散文作家在整个抗战期间创作出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虽然风格各异,但无一不沐浴着抗战的烽火.它们或再现抗战生活,或替人民摇旗呐喊,构成了大后方抗战散文宏伟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在鄂西后方国统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工矿业建设。后方的采矿业、化学工业、纺织被服业、机器制造业、造纸印刷业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和发展。这些建设成就,不仅支持了国统区的抗战经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鄂西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了鄂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一方面派遣大批共产党员回湖南恢复党的各级组织,另一方面十分关注湖南战局的变化,对国民党政府坚持湖南抗战予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先后派遣新四军和八路军南下支队到湖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中共湖南各地党组织积极参加和领导湖南人民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建立抗日救亡团体,为坚持湖南抗战起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各地党组织组建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为湖南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战争从未让女子走开,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女子在战争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她们身份各异,社会地位各异,但是,当国难临头,大敌当前之际,她们都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和我国史学界过去把朱古达战争作为罗马史的衬托 ,这种看法有欠公正。朱古达战争的性质 ,初始为努米底亚国内的王朝统一战争。朱古达完成统一后 ,罗马元老院出兵干预 ,继而使朱古达战争演化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战争。朱古达本人并非是个人野心家 ,好战狂人 ,而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对于民族记忆而言,战时中国文学留摄下的心灵体验、生命体悟,包含了一个民族对于自身遭受到的侵略战争的全部回答。无论是战争初期"放逐"、漂泊中"远行者"等形象的塑造,还是战争相持阶段的"怀旧",都表明作家们的感悟超越着战事,而寄寓着对民族长远建设、根本命运的思考。而战时中国文学暴露讽刺的多元形态、哲思的不同取向,也都表明作家的战争人生体悟从民族战争本位向战争本位的转化,呈现出超越具体战争对峙,求索于人类自救和民族自立的内在层面。正是这些战争人生的心灵体验,构成了战时中国文学的博大、独异。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战败的日本理应向战胜国进行战争赔偿,这不仅是对受害国的一种经济补偿,也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应有的一种惩罚。事实上,日本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战争赔偿。战后由于美国远东战略的变化,美国对日战争赔偿政策也随之改变,日本战争赔偿最终似是而非地解决。这不仅使日本逃脱了战争赔偿,而且也逃脱了发动侵略战争应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抗战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结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表现在多方面。如在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基础上的创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在领导权上的创新、在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建设上的创新、在处理阶级关系上的创新、在文化战线上的创新。我们要不断从历史经验中吸取营养,为我国全面奔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宏伟目标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7.
以诗传史、以诗证史的“诗史”观念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学传统,其发展到宋代日趋成熟,宋夏战事诗正是宋人“诗史”观念的产物,它融铸着文人士大夫深沉的忧患意识与浓郁的爱国情怀。宋夏战事诗具有鲜明的“诗史”性质,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发于危难,记录史实;2.有史有情,忠愤沉郁;3.律切精深,意在言外。通过对宋夏战事诗“诗史”性质的考察,可以帮助我进一步去深入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并从中积累民族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内战中.林肯究竟是为了废除奴隶制而战,还是为了国家统一而战.史学界曾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文章认为林肯在领导美国内战期间,虽然一直在考虑废除奴隶制度.但何时废除,终究是以维护联邦国家的统一为终极目标,奴隶制问题始终是服从并服务于维护国家统一这一主题的。林肯是为了联邦国家的统一而战,废除奴隶制只是他实现国家统一的一种手段而已。  相似文献   

19.
孟子坚决反对诸侯之间攻城略地的战争。孟子的战争理论是一种努力向孔子"大同"理想不断进发的政治理论。孟子最根本的措施是要把战争的可能性消除在未萌之际。只有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不诚信、不和谐,战争的根源才能真正消除。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浙南华侨与海外侨胞一样积极地投入了抗日救亡斗争。他们在侨居地组织爱国团体宣传抗日,积极募集抗战物资和资金,或与当地人民并肩作战,或奔赴祖国抗日前线英勇杀敌,给予了祖国抗战有力的精神和物质援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