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眼里不揉沙子"。有这么一些人,在他们眼里,什么都是沙子,硌得他们心里难受。尤其是上了岁数,他们看谁都不舒服,看什么都"看不惯"。事实上,这种经常对身边的人和事物"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人,可能是为了自欺  相似文献   

2.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15世纪,欧洲大陆上突然来了这样一批人,他们的皮肤黝黑灰暗,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从哪里来的,就自称是埃及人。于是,人们称他们为吉普赛人(吉普赛Gypsy是埃及Egypt的变音),法国人以为他们是从波西米亚来的,就称他们为波西米亚人,意大利人称他们为"秦加里人",苏俄人称他们为"茨冈人",在北欧,他们还被称为鞑靼  相似文献   

3.
王大庆 《社区》2012,(21):51
当今社会,人们时时感叹国民情感的冷漠与社会道德的沦丧,在我的周围,也不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但还有一群人,他们乐于管"闲事",他们值得我们尊敬,他们的故事更值得传颂。每天下午,吴大伯拎着工具包,总  相似文献   

4.
上帝之鞭     
草原的儿子"我们不知道的部落来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人,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只有上帝知道他们是什么人!"这是当成吉思汗的铁蹄抵达莫斯科城下的时候,一位俄国历史学家的  相似文献   

5.
《我爱比尔》讲述的是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浪潮中第一世界的男性与第三世界女性之间的故事。第三世界女性极力向第一世界谄媚,他们趋同于西方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然而,西方优越论意识则使他们视第三世界为劣等民族,极力排斥第三世界的人。即便如此,西方人却仍不由自主地被笼罩着神秘光环的东方文化所吸引。第一世界人的优越感、第三世界人的自贬意识让他们都忽视了"他者"的存在,忽视了民族个性的存在。其实,无论是第一世界还是第三世界,他们都需要依附"他者"而存在。  相似文献   

6.
人赞他们是孝子,他们却道"不敢当"。黑龙江年过半百的兄弟俩自制"感恩号"房车,拉着79岁的母亲游历全国,留下一段孝亲敬老的人间佳话……  相似文献   

7.
正红五月,劳动者的节日。翻开这期的《温州人》,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组温州匠人。从瓯塑师到景观师,从制鞋师到美发师、烘焙师,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成长的经历各不相同。他们之所以都卓有成就,并非谁天赋异禀,而是他们都具有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今年全国"两会"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许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8.
溪口(修水县)人没有忘记6年前那桩趣闻:50岁的梁海元辞去北岸村支书职务,到溪口敬老院当院长。入院的"五保"中有许多是残障人士,当时有人预言:苦于照料这些老人,不过半年梁海元就会畏难而去的。然而,梁海元至今没有离开"五保"们,而且时间越长与"五保"们越贴近,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越多,对他们的照料越周到。当初,有些"五保"担心出门受冷落,仅27人入院。梁海元知道,要让"五保"乐意入院,就得安排好他们  相似文献   

9.
在如今的职场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懂得珍惜,知足、感恩,他们的口号是:充满笑容地迎接未来,挺直腰杆地活在当下,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人们称他们为"向日葵族"。新兴的"向日葵族",在都市中破土而出,昭示着灿烂阳光的天性。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向日葵族",他们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失意过,但从未放弃努力,他们相信生命定会绽放光彩,所以昂首阔步地走好每一步。愿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株向日葵。  相似文献   

10.
《可乐》2007,(10)
几年前,我在国外从事一项特殊的工作——唤醒那些接受社会救济的人自力更生的欲望与能力。我请求政府召集一批依赖社会救济生存的人。每周五,我花三个小时与他们在一起。和每个人握手之后,我说:"我想知道你们的梦想是什么。"每个人都奇怪地看着我。"梦想?我们没有梦想。"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相似文献   

11.
正这里说的"傻子",不是头脑智商有问题的弱智的人,而是在利益好处面前表现得比较"傻"的人。这样的"傻子",其精神内核是有原则操守,仁义至上,轻利重义。这样的"傻子"其实并不傻,和那些精于算计的"聪明人"相比,他们信奉的是奉献,抛弃的是个人享乐;他们讲的  相似文献   

12.
名人暴露癖     
《可乐》2006,(1)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人,游离在我们的生活之外,高高在上,恍若神仙。即使偶尔落入视线,也永远光鲜亮丽、璀璨夺目。可是,论他们的怪癖,你或许无法想象,甚至作呕。没有必要失望,也不要笑他们"龊"。他们也是人,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嗜好,一样的喜怒哀乐,他们身上其实并不比我们多一根骨头。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建构的社会发展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社会发展思想,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相互依存关系,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他们反对抽象的社会观,认为社会不是离开了人和自然的抽象物,而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过程,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他们对未来寄予无限希望,提出了"人类自身的和解"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解"重要论断,并认为这是共产主义新社会的重要特征.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地阐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构成了当代生态文明理论得以形成的历史观基础.  相似文献   

14.
明星身边经常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明星应付不了娱记的伶牙俐齿时,挺身而出;他们会在明星"形象不佳"时,奋不顾身地挡住镜头高口乎:"不要拍照";明星工作时,他们站在旁边端水提包……  相似文献   

15.
张圣荣 《华人时刊》2008,(11):57-61
城市如人,有思路才有出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江苏的常州市"醒的早"又"起床快"。常州人靠乡镇企业起步,靠招商引资起飞,一举迈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之列。进入新世纪后,城市间经济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前有标兵在迅跑,后有追兵在狂奔,常州有点气喘脚软了"。他们感到了发展力量的不济,他们觉察到"偏好GDP、偏好投资、偏好外资、偏好外贸"发展方式的失灵,他们担忧众多中小企业竞争  相似文献   

16.
他们拒绝使用现代通讯工具,但是他们却自得其乐地享受着生活在互联网、手机成为像牙刷、枕头一样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时代,大都市出现这样一群人: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富足,却拒绝使用手机、网络等当代通讯工具。他们被称为"拒电族"。他们并非垂垂暮年,很多尚未进入而立之年的阳光青年也心甘情愿加入其中;他们并非喜欢孤独,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朋友济济。  相似文献   

17.
"竹林七贤"不见载于曹魏文献,不是因为政治残酷、文献缺失,而是因其在当时不被关注以及士风使然。西晋元康时期,由于贵游子弟的追慕、仿效,他们被士林关注、推崇,于是有"竹林七贤"之称,阴澹《魏纪》所载就是标志。东晋时期,随着士林热衷于"贤人"品藻话题,林下之风遂起,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的精神文化特征,将他们七人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以"竹林诸人"、"竹林名士"、"竹林七贤"称之,从而完成了这一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在潜意识蕴积了一种因渴求亲近远离他们的传统文化,故乡和大自然而产生的"乡土情结",这种"乡土情结"使他们需要得到情感上的寄托与宣泄,从而影响着他们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和选择,城市电视台开办电视栏目应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9.
在留学的路上,在"约克逊"号轮船上,冰心和梁实秋不期而遇。因文学上的共同爱好,他们很快就熟识起来。年轻人在一块儿,总是欢乐多忧愁少,即使天塌下来,也不足以惊扰他们的豪情与快意,更何况同船坐的都是一些富有浪漫思想的人。在大多数人都晕船的情况下,他们仍兴  相似文献   

20.
石人共相生     
比之石头掮客,能够真正成为石头藏客的人现在少之又少,他们都是耐得住寂寞的"得道高入".他们大多是超然于经济利益之外、真正玩得起寂寞的、为天然艺术而疯狂的人,他们孜孜追求石头内在的艺术之美,列炒客们的功利性诉求不羁一顾,他们崇尚"石人共相生、一石一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