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王念孙对音转同族词系统性的感悟由于时间或空间的变动,语言中有些词的声音发生了转变,而词义则不变或稍变,于是产生了新词,本文把这种因音变而派生出的新词和所由派生的源词统称为音转同族词。最早对音转同族词进行探究的是汉代扬雄的《方言》。扬雄在收集和记录方言词汇时,已经意识到某词与另一个词意义相同,只是读音略有不同,实际上是那个词语音变化的结果。他用“转语”(或“话之转”)、“古今语”(或“古雅之别语”)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尔雅正义>的训诂实例分析认为:因声求义作为一种解释词义的方法,已在这部著作中得到比较成熟的运用.邵晋涵借助"音同"、"音义同"、"声相近"、"声之转"等术语来明通假,探语源,考连语,系联同源词.其因声求义的明确主张及广泛实践,开乾嘉学派以声音通训诂之先河,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传统词源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词源研究的进展,呈现出一种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它由先秦两汉的“声训”范式,发展为中、近古的“右文”范式,又演进为清代的“语转”范式,至清末近代成系统的词源学。而这一进程的逻辑,正是由早期单字(词)间的同源系联,演进为字族的群体系联,继而又突破汉字形体的拘牵,使语源探求由厕身于训诂而蔚为独立之“大国”,成为中国古代语言学之“尖端科学”  相似文献   

4.
在东北口语中,“孪生子”一词一般说成“一对双儿(去声)”,比较文一点儿的说法是“双生子”;还有一种较土的说法,叫“双(去声)不朗儿”。“双不朗儿”起源于汉代的方言词“抱(女勉)”。扬雄《方言》卷二:“抱(女勉),耦也。”《说文》“真(女勉)”作  相似文献   

5.
兰州方言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州方言研究概述张淑敏兰州话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北次方言。有关兰州一带方言的记载,可以上溯到西汉末年扬雄所著《车酋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书中六处提到了“秦陇”、“陇冀”(晋人郭注:“冀县今在天水”)一带的方言词语:“叟、艾,长老也,……周晋秦陇谓之...  相似文献   

6.
郭珑 《学术论坛》2005,(6):151-154
《方言笺疏》训释词义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引用大量文献训诂资料考证《方言》所收各地方音语词的意义,并疏通补证前人注释;同时注重以声音贯穿训诂考释方音语词的语源流变,析假借,通语转,辨异形。《方言笺疏》注释和研究的方法体现了清代乾嘉学派重考据、重声韵训诂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犹”的作用是把非等义的字词通起来。本文考察了“犹”字的一般使用与作为训诂术语使用时不同的内涵和作用 ,论述了训诂术语“犹”最初的不规范性 ,从而从训诂之角度更深刻地理解“犹”字作为训诂术语的内涵与功用。  相似文献   

8.
糖,在上古曾有过种种称号:如“饴”、“饧”、“(饣长)(饣皇)”等。杨雄《方言》说:“饧谓之张皇,即乾饴也;饴谓之(饣亥)饧,谓之,江东皆言糖也;凡饴谓之糖,自关而东,陈、魏、宋、楚、卫之间通语。”这种糖是麦芽糖,制法是用稻麦黍粟之类,浸湿生芽暴乾,然后煎炼调化而成的。这种糖从文献记载上看,至迟在周代已开始制造了。《诗经·大雅》:“  相似文献   

9.
日许多时 《董解元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下同)卷八“中吕调·安公子赚”:“忆自伊家赴上都,日许多时,夜夜魂劳梦役。” 本书校注者对“日许多时”一语的解释是:“时间已有许多日子,也就是时间很长久的意思,有时也写作‘日许时’。”按“时间已有许多日子”一句颇拗口,看来,注释者是把“日许多时”中的“日”理解成名词“日子”的意思。其实,这里的“日” 系指示代词,它是“偌”字一声之转,“日许多时”即“偌许多时”,意思是“这么多时间”或“那么多时间”。近代汉语著作中“日”和“偌”时见通用,例如《敦煌变文集》卷二《韩擒虎话本》:“皇帝闻语,亦见衾虎一十三岁奶腥未落,有日大胸今(襟),阿奴何愁社稷!”“日大”即“偌大”(刘坚先生校,见《中国语文》1981年第6期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传统义利观的基本精神是“先义后利”、“义之与比”。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导向,它要求“笃之以仁义”,以“固其心”,“导之以礼乐”,以“和其气”。在个体道德实践中,它强调“正义而为谓之行,正利而为谓之事”(即做人和做事),并要求在两者的统一中,以“做人”为重,以德育为首。这对于今天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庄子》是散文,同时也是诗。王国维先生早就指出:《庄子》具有“诗歌的原质”,“即谓之散文诗,无不可也”(《屈子文学之精神》)。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庄子》(收入《古典新义》,见《闻一多全集》第二卷)一文中,以其诗人的敏感和体验,更把它说成“绝妙的诗”。这些论断,都是十分正确而精辟的。  相似文献   

12.
粤语是汉语族群中的独立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粤语的形式与百越民族的关系粤语被认为是汉语的一种“方言”,它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省的中部、西部和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人口大约有5000万。在粤语区的周围,南边(从雷州半岛至海南岛)讲的是闽语南部方言;西边是壮语;北边(韶关以北)是瑶语和壮语(当然也杂有某些汉语方言):东边从惠州市至汕头市的沿海地区也是闽语南部方言;东北  相似文献   

13.
有的叙事学术语,如“聚焦”(涉及视觉)或“全知叙述”(涉及意识)属于比喻性质;而有的叙事学术语,如“自由间接引语”则是从文字层面来看待文字叙事作品中的技巧。亨利·詹姆斯的《未成熟的少年时代》可用于探讨这些问题。这部小说一反詹姆斯通常的创作风格,刻意模仿舞台剧以及法国小说家吉普的创作方法。本文揭示出在这一作品中,詹姆斯如何打破了实质与形式之分。由于叙述者避免发表评论,对于小说的中心事件(范德班克拒绝跟南达结婚),可以得出两种相互矛盾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船山先生,世所公认之大哲学家,大文学家也。其煌煌巨著,衣被后世,沾溉末学,无间言矣。然其对万历间兴起之竟陵诗派,痛加挞伐,似非公允之论。如谓其诗“似妇人”、“似衲子”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创而为腐、为尖、为钝、为贱”(《明诗评选》卷四),是“青楼哑谜”、“市井局话”、“闽夷鸟语”、“洒肆拇声” (《古诗评选》卷三),是“以措大攒眉、市井附耳之情为情” (《明诗评选》  相似文献   

15.
中华书局标点本《全唐诗》卷八七二《嘲骆驼》诗云:“骆驼。项曲绿蹄。被他负物多。”(25册,9887页)此诗音韵不和谐,意义难理解。仔细辨析,原来问题出在断句上。断句失误的原因,则是对“曲绿”和“被他”两个联绵词的词义未能正确理解。“曲绿”又写作“曲录”,如《太平广记》卷二一四“贯休”引《野人闲话》:“倚松根,傍岩缝,曲录腰身长欲动。”蒋礼鸿先生《义府续貂》“曲录”条下引此例并云:“曲录为曲,讠连语也。”(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3页)又《太平广记》卷二五五“契纟戾秃”引《启颜录》:“僧曰:‘云中郡是天州,翻为偷毡,是毛贼,毛…  相似文献   

16.
“倩”读“qi劋n” ,作“美好”解 ,这是一般读者都知道的。这个意思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频率也相当高 ,如“倩女”、“倩影”、“倩魂”等等。但“倩”字还有一种读音 ,知道的人并不多。“倩”作“请 ,恳求”或解释为“女婿”时 ,读“q尙ng”?端滴慕庾帧と瞬俊方馐汀百弧痹?:“倩 ,人美字也 ,从人青声。东齐婿谓之倩。”段玉裁注 :“方言曰青齐之间婿谓之倩。按此盖亦以美称加之耳。郭云 :言可借倩也。借倩读七政七见二切。盖方俗语谓请人为之。”又《广韵》 :“倩 ,七政切 ,去劲清。耕部。”“倩”解释为女婿时 ,主要在青齐方言中出现 ,…  相似文献   

17.
清儒段玉裁编著的《说文解字注》是研究“说文学”的权威之作。段氏作注不拘泥于字形,从大量琐碎的训诂实践中系统地总结提出了诸多“因声求义”的声训条例。本文通过归纳、分析《说文解字注》的声训条例,阐述了段氏音义相贯的训诂思想。  相似文献   

18.
“山西”源流新探——兼考辽金时期山西路安介生清代率先对“山西”之名进行考定的是考据名家顾炎武,《日知录》卷31“河东山西”条云:“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  相似文献   

19.
《尔雅音训》是由民国著名训诂学家黄侃笺识、其侄黄焯教授编次出版的一部训诂《尔雅》的著作。是书多以声音贯穿训诂,在古汉语植物释名中多有创获。但需要指出的是,作者过于注重声音而轻视意义,更无视植物性征的描写,故植物释名每每出现讹说曲解之误。在以古音通训诂进行植物释名时存在曲解名称词义、滥用声转、失考或误考源义素等错误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说“通语”——扬雄《方言》术语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玉宏 《兰州学刊》2007,(5):155-156
"通语"现在在语言学界被广泛使用着,语言学界使用这一术语时,一般是相对于"方言"来说的,即作为共同语的等义词."通语"第一次出现是在汉代扬雄的《方言》里,沈兼士等一批学者认为"通语"是指无地域限制的普通语词,论文通过对《方言》里提到"通语"字眼的29个例子的分析,指出扬雄《方言》里的"通语"并不是指共同语,当指一种"通行的说法",它可以是共同语的词语,也可以是某地的方言语词.而"通语"只是说明了某个词语是某个地区或几个地区之间最通行的说法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