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对当代小说《秦腔》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们的精神意蕴是相通的:以家庭的兴衰变迁折射时代变化。在叙事手法上是相似的:运用了灵活多样的叙事手法。《红楼梦》文备众体的特点在《秦腔》中也有体现。从《红楼梦》对《秦腔》直接深远的影响中可以看出,《红楼梦》与当代小说之间并没有古今时代的隔阂,同时当代作家应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代文学遗产转化为文学创作的能量,在吸收和借鉴《红楼梦》的基础上超越红楼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2.
支宇 《天府新论》2011,(3):137-142
郭严隶的长篇小说《锁沙》通过传奇化的小说人物、理想化的生活世界和多元化的叙述策略,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塞北草原三代"浪漫英雄",描绘了诸多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天真意象",从而成功地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克服草原沙漠化和人性荒野化的时代颂歌。从弗莱的"原型批评"角度看,《锁沙》在中国当代文学界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它超越了传统的革命现实主义写作,也超越了1990年代以来的欲望现实主义写作和反讽美学,是一部当代小说"传奇现实主义"的代表性文本。  相似文献   

3.
毛宣国  王璐 《云梦学刊》2010,31(4):95-101
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美学史上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梁启超在多个学科和领域都有开拓,《诗经》研究也不例外,这具体表现在:第一,提出《诗经》的读法问题,对《诗经》作文学、历史、应用的多重解读;第二,以《诗经》为范例,探讨中国古代诗歌情感表现方法;第三,从时代、心理、审美趣味的变迁出发,探讨《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另外,梁启超的《诗经》考证,由于注重材料搜集和归纳方法的运用,也取得一些值得重视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文化负载词作为一个民族特有的词汇,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随着中国当代小说英译数量愈来愈多,文化负载词成了翻译的重点和难点。论文以《狼图腾》英译本为例,将《狼图腾》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为四类,即蒙古民族特色词汇、"文革"词汇、中国历史词汇及成语,并进一步分析译者葛浩文在翻译这些词汇过程中所采取的直译、音译、意译、厚译及删译等翻译方法与技巧,为中国当代小说英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疑古派倡导的经传分观原则将易学强势带入了分立断裂的研究误区。在此背景之下,《周易》经传美学通论研究者提出经传通观的观点,主张将《经》、《传》作为一个发展和接受中的整体来看。经传美学通论首先将《易经》美学意蕴定位于含章之美;在此基础之上,从《传》对《经》的动态接受之美、含章从自然美到人格美的过渡、以悲为美、明美、《周易》与象思维五个向度对《经》、《传》美学之关联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进一步对《周易》美学在中国艺术思想史上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作出阐析。  相似文献   

6.
《洛阳伽蓝记》是研究北朝美学的重要历史文献。作为写景文,它是城市文学丘墟审美的经典;作为美学史料,它对北魏时期民族与文化大融合背景下城市、艺术与文化等维度的多元审美观念融合有着充分的展现,进而在整体上呈现了北魏洛都的生存状态。但因城市审美研究视角的阙如,《洛阳伽蓝记》在城市丘墟审美类型与城市美学史中的价值被遮蔽;因美学理论史研究范式强调美学史料具有相当的理论品格,它由于自身不属于理论著述而没有被纳入中国美学理论史的研究视域。可这并不意味着对《洛阳伽蓝记》美学史价值的否定,若从城市美学史考察,便会呈现它凸显城市丘墟审美类型的价值;若从审美观念史研究范式重新提问,便会呈现它对研究北朝审美观念融合的美学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体大而虑周"的中国古代文论巨著,其蕴含的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文学、美学、逻辑学内涵根植于中国文学悠久的历史土壤中。以西方现代文学阐释学理论(对话论、阅读论、意义论、空白论)为整体参照系,具体运用视域融合、效果历史、阐释范式等理论要点,绘制《文心雕龙》的阐释路线图,将西方现代阐释学思想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论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探析有关《文心雕龙》研究走过的足迹,是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方法的有益实践,为《文心雕龙》的阐释研究开启了新的视阈。  相似文献   

8.
邓声国 《学术界》2002,(4):146-153
2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各家通论性训诂学著作 ,学科体系往往比较粗疏 ,行文重点也略有差异。最近 ,有人对冯浩菲先生《中国训诂学》一书的学科体系提出了质疑。实际上 ,冯书的学科体系有其合理的因素并有鲜明的特色 ,不必妄加指责  相似文献   

9.
明代以前,除了《考工记》之外,鲜有系统书写传统手工艺历史变迁的著作,更罕见研究传统手工艺美学的著作.《阳羡茗壶系》不仅明确提出"系"的概念,以此阐述宜兴紫砂壶的历史谱系,而且提出"制"的概念,以此讨论宜兴紫砂壶的手工技艺,并明确指出,大家之作"不务妍媚,朴雅坚栗".很显然,这体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研究范式的自觉意识.而《阳羡名陶录》不仅承袭了这种书写体例,并且进一步指出,紫砂壶之美在于"制度精而取法古",推进了对紫砂壶工艺美学的认知.《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形成的"制系"论,是那个时代书写、研究传统手工艺最有体系性与理论性的一种研究范式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鲍国华 《东岳论丛》2024,(3):42-47+191
作为鲁迅的第一部创作小说集,《呐喊》收录于迄今出版的不同版本《鲁迅全集》之中,但各版本《鲁迅全集》对《呐喊》的文本进行了相异的处理,体现在校勘、标点和注释之上。在《鲁迅全集》的编校过程中,《呐喊》的文本和注释形态既受到不同编辑理念的影响,又遭遇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该书的编校注释彰显出中国现当代出版史的若干问题。各版本《鲁迅全集》对《呐喊》的不同处理,折射出鲁迅作品出版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11.
周维山 《东岳论丛》2012,33(6):45-4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美学开始了研究的转型.在转型中形成了三种影响较大的学术探索取向,即后实践美学研究、审美文化研究和生态美学研究.虽然他们对实践美学都持反思的态度,但对实践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不一味持排斥的态度,而是对之进行了重新解读.比如,后实践美学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读到了人的生存、存在和生命;审美文化研究看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美学阐释了其中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12.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公共性的集体生活便开始干预我们的个体记忆,而有关传统生活话语的记忆并未隐退,三者一直存在着一种复杂纠缠关系。《河岸》与《少年王》都是不久前文坛关于“文革”历史或者后“文革”历史书写的新作,两部作品都突破了先前文坛的“文革”叙事范式,更侧重于对历史掩映下的个体记忆、传统记忆以及集体记忆三者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13.
吴煜  宛小平 《学术研究》2023,(5):180-186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在1949年后有一个较大的转变,即从主观唯心主义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但朱光潜在思想转变完成之后,其美学思想并未停滞不前,而是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不断演进。通过朱光潜在20世纪60年代应邀编著的《西方美学史》与20世纪80年代译介的《新科学》中对维柯不同评介的比较,分析其作出评介的因素以及评介时朱光潜自身的美学思想,同时阐释其美学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发展脉络,可以释明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美学进行研究。之所以出现对维柯两次不同的评介,是因为其美学思想在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的演进。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重新构建了历史,重构历史是一种阐释行为,阐释者的阐释无一例外带有自己所处环境的烙印,体现着当代评论者的兴趣和关注。"回归历史"、"重构历史"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当代小说的一大特点。作为美国当代最重要的一位小说家,唐·德里罗一向关注美国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危机。他在小说中一再对美国当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反思和重新审视。他最具代表性的后现代历史小说《天秤星座》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鼎盛时期。通过对奥斯瓦尔德这个历史人物的重塑,德里罗重构了不同于官方版本的肯尼迪遇刺历史,批判了身处其中的以影像消费为主导的后现代社会。唐·德里罗的文学创作实践表明,在后现代状况下,艺术家仍然有可能进行类似现代主义先辈们所从事的那种政治性和批判性的严肃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15.
美学史视野中的《美学四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开亮 《中州学刊》2007,(1):249-25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在美学原理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丰富的内容。如何理解中国美学原理的演进,更好地总结其学术经验,对于中国美学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在此组织了一组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当代美学概论的书写与学术思想演变的关系,呈现出新时期以来美学原理演进的基本面貌。张法对新时期以来美学原理演进的总体态势,做了自己的一种概括。章辉、余开亮、曾军分别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部重要的美学原理著作——王朝闻的《美学概论》、李泽厚的《美学四讲》、杨春时的《美学》进行个案研究。希望这些一己之见可以引起学界这一重要学术问题的关注,从而使这一问题的研究得到更好的深入。  相似文献   

16.
英敛之、《大公报》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大公报》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创办人英敛之及其后继者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和王芸生等大公报人的历史考察 ,探讨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关系。认为《大公报》的出现与持续发展 ,本身就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作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报纸 ,《大公报》不仅记录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历程 ,而且参与和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之后 ,藏族女作家梅卓以凝重而幽邃的情怀、唯美而灵异的风格在文化寻根和美学创造领域构筑了一道醒目而奇绝的风景 ,她的长篇小说《太阳部落》和《月亮营地》传递了青海藏族部落历史行进的足音。一对历史的追思自始至终是文化寻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梅卓创作的《太阳部落》和《月亮营地》这两部小说涵盖了从民国初年到解放前 4 0多年中 ,在反动政府的多重压迫和欺凌下 ,藏族部落从最初的沉沦麻木到逐渐觉醒、从自相残杀到最终团结一致、为保卫家园而战的艰难历程 ,展现了藏族部落面临内忧外患的生存困境 :在部落内部 …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以台湾学者吕正惠的研究为中心,透过其"中国抒情传统"论述视域,重新观照《古诗十九首》的美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吕正惠认为《古诗十九首》中交织着"物色"与"缘情"两种美学倾向,论证了其为中国抒情美学的真正源头之意义。通过论析吕正惠对《古诗十九首》美学特质的阐释,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古诗十九首》的整体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体认"中国抒情传统"这一"学术型态"的多副面相。  相似文献   

19.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对于新时期中国小说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传播与接受心理的角度,<百年孤独>在"寻根文学"、"先锋小说"、90年代"新历史主义小说"、"家族小说"中都能找到诸多影响因子.从某种意义上说,<百年孤独>为中国当代小说确立了一种文本典范.这一带有明显"契合"和"创化"的历史进程,体现了<百年孤独>与中国当代小说之间的"历史会通"关系.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资源,它所确立的文本典范意义,还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掘空间.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证《左传》文本形式的史诗性。《左传》文本在内视线索、选材和结构中心点上达到了史诗所要求的整一。《左传》记录了春秋二百五十多年间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其全部叙事的最终思维指向是“天人合德”的历史观。四类题材都从不同角度反映“礼崩乐坏”的现实,向着“天人合德”的主题辐辏凝聚,呈现比较严密的主题构思。《左传》蕴含了中华民族后世文化的基本因子,是中华民族文化“元”精神的第一次形象记录和阐释,称得上是一部史诗性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