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文化活动地域系统的学科,研究的主题是文化扩散与汇聚、文化生态、文化综合、文化地域差异和文化景观;文化地理学部门研究的内容按照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分别展开,研究要素的扩散与汇聚、要素生态、要素综合、要素地域差异和要素景观。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洋文化景观分类及其系统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文化景观是新的遗产类型--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借鉴文化景观分类的基础上,基于海洋历史文化的空间和地域特征,将中国海洋文化景观分为海洋遗址遗迹景观、海洋历史场所景观、海洋乡土景观、海洋聚落景观、海洋关联性文化景观和海洋文化线路景观等6种类型.并通过自然和人文因素对海洋文化景观形成的作用分析,将海洋文化景观的系统构成划分为自然地理基底、具象质料和非具象质料三大部分.  相似文献   

3.
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多元民族文化的特点是在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和青海特殊的区位条件、多元化的民族来源、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不同时期的中央政权的治边政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因素对青海多元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青海多民族文化的发展特点是"和美共荣",其模式表现为:一元主导、多元共生,自我认知、相互尊重,互动交流、团结进步,和美发展、共同繁荣。青海多民族共荣发展现状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现状场景的微缩景观,是凸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成果的重要展示区和先进区。  相似文献   

5.
广府古城文化景观作为邯郸旅游形象的名片之一,以文化资源的视角开发利用,既是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本身的内涵的要求,亦符合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加快产业转型提升的有效路径,对广府古城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广府古城景观文化资源特点评价的基础上,研究了广府古城景观作为文化资源当前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广府古城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景观被集中生产并展示于主题公园,它集中体现了当下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云南民族村的个案表明,其村寨文化景观、民族歌舞艺术景观、民族节日景观、民族手工艺景观四方面都体现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较好保护。因此,在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次生文化生境下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文化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唯一标准,只能是"激活民族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民族文化遗产真实性判定及诠释的权力,还在于少数民族文化持有者自身。  相似文献   

7.
左鹏 《江汉论坛》2024,(1):130-135
地方文脉蕴含于地方标识性文化景观之中,景观书写与文脉建构多见录于方志等地方文献。唯亭曾因“潮过夷亭出状元”谶语而闻名,在明末清初成镇以后,地方文士即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借用邻邑的文化要素,命名、创作了“唯亭八景”,以此打造唯亭人文丰厚的文化大镇形象。建造阜民霖雨桥并得到督抚两院题名,则显示了唯亭人善于利用政治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本地的文化资源。这些标志性文化景观,发明并继承了地方传统,共构并续写了地方文脉。  相似文献   

8.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是和谐共生、繁荣共进,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强国的根本,也是地方文化寻求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本文探讨了不同民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与互动的方式和途径,试图从中总结出互敬、互补、借鉴、整合、共享等几种方式是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和谐共生的最基本构建模式,以期以青海经验作为典型个案,为探寻中国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做一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河湟地区是青海乃至全国多民族共生、多元文化共融的典型区域。据文献史料,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纵轴五个节点,耙梳青海河湟地区道教信仰历史脉络,并以微观个案为基点,立足多元文化视角研究河湟地区道教与多元宗教文化互融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0.
青海地域辽阔、资源富集,自然景观、地理地貌、民族文化、人文风情等都具有原生态、多样性和不可替代的特点。用国家公园的模式,以昆仑山为精神载体,将青海部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整合、提升和包装,建设以昆仑命名的国家公园,对于青海实现绿色发展、不断改善民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个多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对昆仑神话进行了不懈探索,而青海地方学界对昆仑神话尤为关注。进入新世纪后,青海民俗文化学界提出了"以昆仑文化为青海多元文化的标志性文化"的观点,进而促成政府对青海文化做出了"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的定位。这是一次把民俗学研究成果转化提升为政府文化建设方略的有效尝试,在中国也是地方民俗学为地方文化服务的成功案例。事实证明,民俗文化学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可以大有作为。任何一种学术的兴衰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对政府文化战略和文化发展来说,民俗文化有着独一无二的资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原真性是旅游商业化过程中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因为文化旅游景观往往会打上原真性标志再出售。如何商业化的问题,实际也就是如何保留原真性的问题。旅游研究中商业化常常遭受批评,被认为是文化景观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商业化又同时被认为是旅游地发展、活化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建构主义立场出发,在原真性视域下开展文化旅游景观商业化评价研究,探索商业化“度”的具体界限。以江南古镇为案例,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构建“艺术强化”“文化创新”“虚假臆造”“修旧如旧”“现代标志”“科技服务”“不良商业氛围”“商业经营”等原真性视域下的商业化评价维度,明确了古镇商业化的“度”的界限:文化景观可以进行艺术强化和文化创新,但不能臆造和欺骗;文化景观可以运用科技等手段修缮维护和提高表现力,但前台表面上要与传统风格协调;文化景观可以活化用于商业经营,但不能出现负面商业氛围。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文化景观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文化景观作为传统乡村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存方式的体现,对其价值的衡量与重塑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十九大以来的乡村振兴战略,促使乡村文化景观被重新识别、讨论.价值论反映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借助价值论,从关系价值、本体价值两个角度,分别研究社会关系对乡村文化景观的积极影响及其价值的核心属性要素,利用价值论指引乡村文化景观的发展,找到适合当代乡村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整个乡村文化的振兴.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全球文化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越来越在文化领域显示出它的特殊效应 ,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特有的文化景观。本文认为 ,全球文化体系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现实 ,但“单一同质性”全球文化体系的说法是错误的。在全球化进程中所呈现出来并将长期存在的全球文化 ,实际上是一个多元共存的全球文化系统 ,既内含着与人类共同命运相关的普遍性的文化价值观 ,同时也内含着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当今全球文化的复杂结构意味着全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和相互冲突 ,它内含分离和整合两种文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多元和谐是青海文化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究其形成原因有民族、地理、经济、宗教、政治和文化等六方面。今后应保持和弘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睦共处的社会风尚;走合作共赢的路子,实现文化共享与共责;增进接触和交往,增强文化认同;调解矛盾和冲突,实现和而不同;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维护青海文化多元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文化景观作为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已经得到国际学术界和世界遗产保护组织的认可。文化景观的保护、开发、利用日渐被社会关注。尤其是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强自然环境和农业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势在必行。本文以青海门源县自然环境和农业文化景观作为典型案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生动地展现出在特定的农村地域、对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文化景观开展遗产保护的宝贵探索。  相似文献   

17.
青海民族文化的多元共融,既是民族发展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基础。本文依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就青海民族文化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个人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系统有形的文化景观和无形的文化基质及其相互关系,同时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文化地理学理论,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原则,归纳了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系统的构成要素,并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为实例,具体的分析了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结构、特色要素.  相似文献   

19.
青海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过长期的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是用中华民族意识凝聚青海各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条件。但在现阶段仍存在着阻碍青海各民族中华民族意识生长的因素,据此,提出青海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辑刊》2007,(4):42-45
多元文化的共生并存已成为我们时代的文化景观。这种现象既使时代文化充满了活力,又有可能将其引向相对主义的泥潭。作为文化应对策略,"文化和解论"应运而生。理念上,文化和解意味着认可文化的多元性、异质性和各文化样式的合理性,认可各文化样式的共生价值,反对相互间的僭越;实践上,文化和解意味着反思判断力的培育、文化监控机制和和解的社会环境的构建。唯其如此,才能既释放文化的活力,又避免文化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