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周玉红 《兰州学刊》2000,(4):16-17,,5,
现实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实践的产物,在有过辉煌的令人瞩目的时期以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却在实践中陷入困境,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在崇高理想和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感到很困惑,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效率低下、动力不足、缺乏活力、浪费严重几乎成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通病。如何看待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巨大反差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社会主义出现反差的原因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当…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理论在其恢宏、博大的理论体系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却极为重要,尤其是对于当代有着不容忽视的启示意义。“社会”不同于只在人类特定历史阶段上才有的“国家”,它是人类永恒的伴生物且决定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方面,因此,应树立“社会”本位的思想。在“国家”占据着人类历史舞台中心地位的当下,需要警醒,“社会”依然发挥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应自觉地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的科学理论,积极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国家”和整个社会更好地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3.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主建党的理论和实践几乎成为后来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建党治党的理论蓝本和实践典范.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的活动中,在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帮助德、法、英、美等欧美国家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艰难实践中,在与党内外形形色色派系的革命斗争中,探索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建党的组织原则、组织形式和制度框架,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制度的基本范式,为无产阶级政党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成为共产党人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视阈下,"社会公仆"并不是个孤立的政治概念。在他们看来,社会公仆是借以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作为社会公仆的政治权力应当按照合乎规律的经济发展的精神和方向去起作用,社会公仆建设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工业化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工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技术创新是工业化发展的革命性条件,劳动者能动性的发挥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保障,城市化是推动工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当前中国工业化模式还面临着资源的供求矛盾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度有待提高、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仍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等困难和问题。为促进中国工业化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工人作为企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加快城市化进程以促进工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和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与逻辑的演进过程,从原著文本上可约略地划分为从<莱茵报>时期到<共产党宣言>时期的五个阶段.分析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思维逻辑,追溯理论生发的客观历史过程,探究不同语境下马克思市民社会观点的内在关联,才能领会马克思从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层面以及理论的不同维度上阐述市民社会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启蒙主义构成了教育方法论的物质前提和理论基础。科学原则作为元方法论推动教育实践塑造出与社会化大生产相匹配的主体,一方面唯物主义地推动着摆脱封建迷信、解构等级制度和改造自然界的启蒙任务,另一方面则历史唯心主义地力求将教育转化为巩固资产阶级价值规范和政治秩序的重要环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近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及其方法论的批判,既是对以启蒙主义为表征的近代教育方法论的反思和总结,也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分析。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以科学为名的启蒙主义教育方法论的抽象普遍性和虚假客观性,更积极探索了将教育方法论推向更为彻底的科学原则也就是人本原则的革命方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系统的国家观.尽管他们对于国家问题的理论阐述散见于他们的各种著述之中,但是这并不能破坏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完整性.他们在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对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作出了深入的解析,并且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王勇 《学术论坛》2006,3(10):1-3
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曾对经济周期理论进行深入研究,阐述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对于他们的理论,后人有不同的阐释。长期以来,一些对该理论的错误认识和曲解的观点广为流行,若以此来指导实践,必将造成危害。因此,文章重新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周期理论,力图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公正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公正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他们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公正的要求和阐述层出不穷,但实际上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公正;所有以往哲学家、政治家的正义观念,无一不是社会生产和交往方式的反映,无一不是阶级利益的代言。他们指出社会公正正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所在,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实现人人自由而平等。他们还论证了社会公正的实现是渐进的,指出资本主义是社会公正历史前进的重要阶段;强调即便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不可能存在“不折不扣的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指导。而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 ,首先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观。马克思、恩格斯民主观的核心内容是 :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 ;民主是手段也是目的 ;民主与专政、法制、权威是辩证的统一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 ,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并不把自己的理论视为永恒不变的教条 ,而是继续对之加以丰富、完善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改正过自己的一些不够准确的提法。例如用“劳动力的价格”的科学提法代替了“劳动的价格”这一含混不清的概念 ;用革命的多种方式的正确提法代替了“只有用暴力推翻……”这种过分绝对的判断 ,等等  相似文献   

13.
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系统地论述文明问题.但散布于其著作各处的论述,还是能使我们较为明晰地勾勒出他的文明理论.从文明的本质、文明演进的动力、文明体的结构层次、文明演进的历史阶段以及文明体交汇走向世界大同的趋势等方面,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文明的阐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几点区别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何中华 《东岳论丛》2004,25(3):10-20
正视马克思同恩格斯在思想上尤其在哲学思想上的区别 ,对于恢复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思想的本来面目 ,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 “超验”视野与“经验”视野的分别 ;2 “存在决定意识”与“物质决定精神”的不同 ;3 大写的“真理”与小写的“真理”的距离 ;4 “彼岸”的“自由王国”与“此岸”的“自由王国”的差异 ;5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个性分野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文章在界定发展中地(市)区概念基础上,强调工业化是指工业发展的过程,不仅包含工业本身的发展,而且也包含工业化的农业发展。并应用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论述了先进生产力是发展中地(市)区工业化进程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杰出的报刊活动家。报刊活动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报刊活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他们在报刊活动中表现出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值得报刊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光大,也是做好报刊工作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思想之间的差异 ,是近年来“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话题。不管是“马克思哲学”还是后来《反杜林论》中的恩格斯哲学思想 ,都是马恩共同研究的成果。前者主要体现了批判性 ,后者主要体现了建设性 (同一性 )。它们共同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其中首要的一点 ,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维和其它理论研究 ,都是服从于、服务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的。今天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也应当从真正的“现实生活”出发 ,而不能抽象地谈论“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奠定了唯物史观学说的基础。然而,在马克思去世后,唯物史观在各国工人运动中得到一定的传播和发展,同时许多庸俗唯物主义者、经济决定论者和机会主义者不断歪曲和攻击唯物史观。对此,恩格斯自觉地承担起保卫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历史责任,他在批判资产阶级学者严重误解和歪曲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诸多命题,使唯物史观成为更加完整、丰富和明晰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晚年的恩格斯是马克思哲学的最权威的解释者。从总体上看 ,晚年恩格斯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 ,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丰富和发展。从具体看 ,晚年恩格斯在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哲学的研究领域、实践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等问题上 ,与马克思的思想有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面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