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女性在母亲角色的认同上出现了重大的变迁,即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她们一改传统社会婚姻和做母亲所要求的女性生活的范式,向关注个人幸福和生活质量的新型母亲角色转变。所引起的一系列变迁主要表现在母性与母性化过程变迁、母亲角色的选择权变化、母亲角色与高生活质量的冲突诸方面。这些变迁涉及到传统的社会制度、家庭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中关于母亲角色的规范与安排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卓汴丽 《理论界》2009,(10):181-182
当今中国,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传统意义上的家庭、社会双重职责在她们身上已经悄然发生了分化.其中,专职家庭知识女性群体的出现,可以说是社会转型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新群体.尽管社会对她们单一角色的定位评价不一,但她们对自身的角色模式有着富于个性的价值理解,并勇于承担相应责任.  相似文献   

3.
王蕊  张莉莉 《东岳论丛》2023,(5):104-112
先秦至隋代“主妇”一词主要出现在祭礼、婚礼、丧礼等各种仪式中,直到唐代主妇才开始由仪式中的象征角色转变为家庭角色。之后宋元明清时期主妇主要负责与衣食以及女性相关的家庭事务,其家庭决策权极为有限。进入民国,在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变革的背景下,经过国家和社会舆论的重塑,主妇角色实现第二次转变。主妇开始从家庭依附者转变为家庭的主导者和决策者,并被赋予住所选择权、家庭经济支配权以及家人的管理权等诸多家庭决策权。民国主妇角色的重塑标志着家庭性别权力关系的重建,推动了传统父权制的消解以及女性消费群体的崛起。  相似文献   

4.
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命史可划分为"从父时期"和"从夫时期".对于女性来说,步入婚姻就意味着要从"为人女"转变到"为人妻",进而再转变为"为人母",女性在这个社会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内心体验是极为深刻的,而这个过程有时甚至是颇为艰辛的.女性的这种社会角色转变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差异性较为明显.在女性实现这种角色入位的过程中,民俗的规约如影随形,当地文化理念、风俗习惯等因素潜移默化地规范、影响和制约着女性的这种角色转变,无所不在地贯穿于女性生命的整个历程,主导着她们的行为方式,最终实现角色入位.本文以福建西部的一个偏僻的传统小村落--培田为基点,以村里老年妇女为重点考察时象,围绕其步入婚姻、嫁入该村这一中心,从民俗的视野考察20世纪上半叶传统社会中培田村落的这些"外来"女性如何实现从"为人女"到"为人妻"的角色转换,逐渐融入当地村落生活,力图从中透视村落文化理念和风俗习惯等无形因素在女性实现角色入位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受城乡迁移和自身资源的影响,低收入流动女性是女性中更需关注的弱势群体,其家庭需要经历更为严峻的压力挑战。那么,低收入流动女性家庭究竟面临怎样的挑战?其家庭如何能够获得困境中的适应性发展?其间女性在家庭困境应对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文在对34例低收入流动女性质性访谈的基础上,探讨低收入流动女性家庭抗逆力的核心策略。结果发现,低收入流动女性及其家庭的压力主要表现为非正式/低保障的就业困境、家庭工作兼顾的生活困境、迷茫无奈的未来发展困境和双向支出的家庭资源分配困境。低收入流动女性家庭抗逆力表现为低水平资源流动的家庭功能维持机制、灵活重整的家庭结构协调机制、代际团结的家庭关系缓冲机制和积极传递的家庭信念免疫机制。流动女性通过敏锐识别困境以调节应对策略、角色灵活安排以重整家庭结构、双向照顾支出以促进代际团结、协调整合资源以提升凝聚力等个体与家庭的互动方式为家庭抗逆力提升作出贡献。在完成家庭抗逆力的使命中,流动女性发挥着其独立能动的主体意识,同时也造就了她们自身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乡结合部、在市区,妇女为人们提供了吃饭的便利,她们在获得生计方面继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现象是对全球化热烈张扬的场面和生产领域的商品化趋势做出的回应。本文依据对女性食品小贩的调查,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女性以非正规收入对家庭的贴补;二、为了规避经济疲软造成的贫困而采取的应对策略;三、为满足家庭生存的日常需求所付出的努力;四、对性别关系构成的影响。女性食品小贩的情况表明:大部分小贩是户主,她们在家庭和生意场所之间往返奔波,这对她们的时间、流动性、健康和劳动力造成了直接影响。她们在这些羁绊中劳作,勉强能应付家庭的基本需要。但是,随着女性小贩在家庭内部资源分配中具有的作用越来越大,她们获得的经济权利也越来越大了。沉重的赋税、不良的监管、非正式领域活动的框架,以及市政当局对小贩的不断打压,使原本菲薄的收益更加菲薄。小贩们要在创收和照顾家庭这两者间搞好协调,只能依靠家里人出力帮忙,特别是依靠女孩和支持她们做小生意的亲戚们。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3):132-136
20世纪80年代,中美两国的女性剧作家大多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进行创作,她们以女性问题为载体,以家庭作为剧本的基本框架,聚焦现代女性的生活,表达女性的欲望和诉求。中美女性话剧中所表现的女性问题,折射了当今社会在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当代女性正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她们在事业和家庭、伦理与情感矛盾冲突时的痛苦和选择。  相似文献   

8.
苗翠环  黄粹 《兰州学刊》2013,(7):114-117
我国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最早开始于近代知识女性,她们的主体意识是在近代社会男性倡导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影响下开始觉醒的。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女性的权利获得了政治上和法律上的保障,但由于女性缺乏对自身生活变化的反思,因此,导致女性主体意识的失落。当我国进入到社会转型期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利益结构的调整,为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理性自觉提供了物质基础;市场经济的特征直接刺激了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同时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冲击了传统观念,为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理性自觉在观念上创造了条件。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理性自觉主要表现在她们在工作中和家庭中地位的改变,但知识女性发展的瓶颈要求国家和社会改善女性发展的环境,切实保障女性的权力。  相似文献   

9.
阳达 《北方论丛》2016,(1):66-70
女性在科举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宋元南戏就较好地反映了女性与状元的关系。在科举考试之前,女性们为士子筹集赶考的盘缠;士子进京之后,她们又必须肩负照顾家庭的重任,以及承受分离之苦。如果士子能够高中状元,她们也能得到应有的封赠。宋元南戏明显地突出女性的作用以及状元的身份,寄托了元代知识分子试图改变社会地位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结合当前国内外学者相关领域实证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探讨现代社会性别角色观念转变及"工作——家庭"冲突下已婚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最新动向,为改善我国已婚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五四女性文学中,家庭意象的变化勾画出了五四女性追求主体实现的轨迹,她们最初将家庭作为预设的反抗对象,在抗争的过程中感受着自我觉醒后的恐慌,经过迷茫和困窘之后,又探索着回归家庭,但无论是丁玲式的将个人家庭扩大为存亡攸关的国家民族的诉说,还是冰心式的改造和维持传统家庭方式的表达,本质意义上的女性主体都无法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2.
李美玲 《阴山学刊》2008,21(2):57-59
在蒙古土默特部的发展历程中,蒙古族女性以其勤劳智慧的双手为本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她们在政治、经济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都占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她们和男子共同创造了蒙古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相似文献   

13.
回流农民工的变化——基于对返乡打工妹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于男性农民工的连续打工经历,女性农民工外出是阶段性的.她们返乡多缘于承担生育、抚育任务.打工妹返乡后承担了更为积极的社会角色,并为家庭角色注入了新的因子.她们是农村基层细胞变迁的媒介.此外,她们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的变化又是提高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的推手.返乡打工妹是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大批打工妹返乡是逆城市化现象,不是大方向.  相似文献   

14.
侯杰  秦方 《广东社会科学》2005,23(1):110-116
本文以《大公报》中的几位著名女编辑、记者为中心,探讨知识女性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如何走出传统大家庭,接受新式教育,步入社会,成为职业女性,及各自婚姻家庭的实际状况,并对其家庭角色做类型分析,进一步解读知识女性所承担的社会使命和所扮演的家庭角色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社会,女性的情感表象是有关家庭、集体与国家的社会象征;而在陌生的城市社会,都市女性在社会转型与老龄化的社会语境中的情感表达离不开对主体性问题的关注。本文借鉴个体化理论,通过对广场舞女性群体日常生活的深入阐释,探讨都市女性的情感表达与主体性建构。广场舞群体以混合的个人动机进入广场空间,并以统一的身体实践,表征为自己而活的情感呈现,成为私人情感的外化,既表现为女性群体自我情感表达与重塑女性角色的强烈意愿,又表明她们在与家庭、群体和社会的互动中主动寻求主体性建构,实现个体与社会新的联结。作为特殊的身份群体,广场舞女性仍以家庭为核心,无法摆脱母亲、妻子身份,其繁杂的生活琐事背后蕴含的情感始终融于主体性的建构行动之中。  相似文献   

16.
宋军风 《齐鲁学刊》2006,(1):110-113
唐代商人妇的家庭生活是复杂多元的。她们不仅物质生活颇有差等,而且精神生活也纷繁多样。同时,她们还有弥诚弥真的心灵寄托。唐代女性的社会生活并非总是浪漫多姿的。认清唐代商人妇多样化的角色、面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唐代家庭生活的全貌,更为确切地把握唐代社会的性别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家庭角色认知的变化看当今农村妇女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农村妇女的家庭角色认知较传统而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在其家庭角色认知从权利到义务都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的根源在于社会转型及妇女由单一的家庭角色向职业、家庭兼顾型双重角色转变,并最终实现妇女在家庭中经济地位的变化.由此带来的农村妇女地位的变迁表现在"过渡人"身份的确立,由传统的辅助劳动力向多样化、个性化角色转变,参与家庭决策的权力上升,婚姻观生育观趋向现代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在展现女性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同时,也表现了她们的诚信,特别是她们为恪守诚信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她们以自己无声的抗争和悲壮的生死之歌,诠释了体现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的诚信观念,表现了中国古代女性对传统道德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刘传霞 《江淮论坛》2005,(4):114-118
在中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程中,女性历史人物在时代话语的召唤下走进现代文学的叙事领域,成为知识分子谱写国家民族以及个人想象的符码。在20年代,她们是西方科学民主、个性解放话语的派生物,承载着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宏大目标;30、40年代,她们则是民族品格与民族气节的象征,担负着对抗西方,民族救亡的重任。此时,女性历史的重构主要由男性来完成,但是,少数女作家的参与,使女性历史获得了来自女性自我的表达,显示了性别差异对历史叙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按照传统的观念,家庭生活大抵表现为一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关系.作为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体的明代社会,家庭结构中的女性,在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参与田作、纺织及其他手工等生产活动,成为家庭经济的一种补充.家庭生活史的演变证明,明代妇女不但在家庭中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而且广泛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出现了诸如三姑六婆、女贾、女佣、苏州梢婆、插带婆、绣花娘、赶唱妇人、瞎先生之类的职业女性群体.所有这些,无不说明妇女在家庭经济生活中开始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