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漫谈书法艺术李国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是典型的东方艺术的代表,是以象征写意为特点的中国古典文学美学思想的浓缩,是线条的空间艺术,是无声的音乐和语言,是人际联系和交流的工具,是中国之瑰宝。一书法以汉字为载体,字体的变化,经过大篆、小篆...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旨内涵和实践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涉多元族群在交融生活实践中所逐渐内生且不断聚合的共识性价值与共鸣性情感,是中华民族历史形塑的精神引领与民族国家价值诉求的社会表达。在民族共同体给定框架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族际互动的社会关系演绎,固基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构成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论域;在新时代场景中,文化传承价值意蕴的民族基因以共生的价值追求阐发,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成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论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五个认同"根基性表达的利益性诠释以情感共通的利益自觉,提升民族成员共享的价值意旨,构成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论域。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中华民族整体观念有三种基本类型:一为"单一国族"论,承认中国境内各民族并存的现状,但致力于将"各个"融合为"一个",将现有各民族同化为中华民族,以孙中山、李大钊为代表;二为"多元一体"论,承认中国境内各民族并存的现状,主张维护中华民族多民族并存的局面,致力于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学界以费孝通为代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中华民族观趋于定型;三为"一元一体"论,强调中国版图上只有一个民族,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一体、本来就是"一个",学界以傅斯年、顾颉刚为代表,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等文献中实际上采纳了这种主张。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华民族整体观之间进行过相互的讨论、批评,但在维护中华民族一体性、整体性上,三者是相通的、一致的。在如何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上,三者有着不尽一致的路径选择:主张"中华民族是一个"的"一元一体"论着重从血缘、血统上论证中华民族的"同源"、"混合";主张融合国内各族为一大中华民族的"单一国族"论,其思路是"努力于文化及精神的调洽",使少数民族接受中华文化,从而"使藏、蒙、回、满,同化于我汉族"并进而融合为一个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人"多元一体"论的中华民族整体观,则注重以政治统一为手段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即通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整体的大团结、大联合。  相似文献   

4.
我们正处在一个空前变革的时代,艺术已经进入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文化融合的氛围之中,传统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意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现代装饰设计带来了新的冲击.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遗产的思潮日益高涨,回到传统装饰,借鉴历史传统,强调城市文脉和民族地方主义,以表达"怀旧"的心理.是中国装饰设计领域的后现代性体现.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神,它代表该民族对宇宙人生的最基本态度,它决定着该民族的精神现象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精神的终极依托是道。道不仅表达出中华民族对宇宙人生的最基本态度,亦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成为历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因此,关于道的学问向来是中国最高的学问,原道从来就是中国学人最高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6.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主要工具,是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的自源文字;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历程中记载着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其自身发展变化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汉字文化课程包括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构造、汉字形体的演变和表意、汉字的改革、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汉字与文化、汉字的信息化处理等内容。基于对这些内容的细致分析,挖掘、梳理和列举其间蕴含诸多的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汉字文化课程的构建打下必要前提和基础,推进该课程思政建设,使其育人价值得以充分展现,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7.
李文焘 《理论界》2007,(12):162-163
汉字的重要作用在于它以形表意,同时还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日前,频现于中国各地的“和谐”一词,便是汉字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和谐”一词进行剖析,揭示了“和谐”所蕴藏的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8.
艺术精神是人类基于对自我生命精神的尊重,而以情意表达的方式应和其运化节律的自觉意识和自调节机制。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艺术精神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基于农耕文化确立起来的主体意向性的认知方式及其文化理念,决定了他们不仅重视对自我关系、自我与环境关系的探寻,而且倾向于以体悟的方式把握和表达其对生命精神的理解,并以"游心于艺术"的方式协调自我内部以及自我与生存环境的矛盾。祖先文化对生命精神的尊重与实践智慧对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飞 《理论界》2012,(6):191-193
教育是人类传播和积累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手段,它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民族的文化传统紧密联系。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从词源学角度出发,通过汉字的形音义构形组合探求蕴藏于其中的上古汉民族教育文化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0.
正如怀特所说:“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人就仅仅是动物而不是人类。”①符号在这里就是指人类的语言文字。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是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因而也无不体现出该民族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无不打上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印记。汉语汉字在中华民族这块文化土壤上产生,透过汉语汉字的表层结构,应当可以窥见蕴藏于其底层的汉民族文化心态。汉语汉字的特点汉语汉字,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一)完整性:一个汉字,…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重要保障。上海戏剧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末创办第一届西藏表演班开始,六十余年来持续为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输送高层次少数民族戏剧艺术人才,以民族戏剧共建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叙事,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传播、守护、培植、建构的意义,演绎着民族大家庭共同的精神记忆、文化认同这一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昭示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的精神支撑、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表演等艺术塑造,为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伏羲以个人的卓越功德,不只代表着一个强盛的氏族,而是代表着华夏文明的开启时代。不论是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开端的伏羲八卦,还是作为中华民族性格基因的伏羲"盛德大业"的人生目的论,都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弘扬伏羲文化精神,无疑会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过程中,花卉画科从萌生到发展,始终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相对应。中国花卉画的特殊面貌正是民族性与国度性的标志,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和人本主义的传统精神;它的线条勾勒和墨分五色的技法体现了我们民族刚健有为的创造性追求;它的不偏不倚的三平法则表现了中华民族贵和尚中、融汇贯通的宏伟气魄。中国花卉画就是在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神滋润哺育下蓬勃茁长而馥郁芬芳的  相似文献   

14.
陈华 《东岳论丛》2004,25(4):159-162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艺术 ,在世界上 ,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因此 ,认识和学习书法艺术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中华民族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而历久弥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文化基因。而中国"前轴心时代"和"轴心时代"的先秦元典为中华文明的进步与繁荣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之渊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的社会意识,中国梦认同的民族意蕴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统一在复兴伟业的对象性活动里。在现实性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梦内涵同构的共生关系,指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梦价值共意的系统生成、文化链接的价值之轴、目标向度的逻辑契合;相互依存、彼此交织的情感、规范、目标,构成了民族框架体系作用的制约性因素,它所链接的共同体意识和国族梦想,以"历史和思想积淀的"共同体表达,指向了民族身份、民族关系、民族凝聚阐发的共同性规约;"认知—评价—建构"的结构性活动、"根基性情感—工具性利益—价值性自觉"的结构性关系,具象在"共建—共享—共担"意识铸牢中的"情感—利益—价值"认同,则构成了中国梦认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的演进模式和演进向度。  相似文献   

17.
伏羲文化精神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存在着中华文明肇启的伏羲时代.伏羲以个人的卓越事功,不只代表着一个强盛的氏族,而是代表着华夏文明的开启时代.不论是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开端的伏羲八卦,还是作为中华民族性格基因的伏羲"盛德大业"的人生目的论,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形态,自然有其极高的文化价值.如果说"画八卦"创立了符号系统,成为华夏文明的源头,代表认识论与知识论体系,那么"盛德大业"是实践论与人生价值的高度统一.弘扬伏羲文化精神,就是对文明和进步的礼赞,对劳动和创造的肯定,对无私奉献者的感恩,这与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富强和谐国家的时代精神是相一致的,无疑会对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琴棋书画作为汉族文化印象的代表,通过文学与历史对话的互文性文化表达,其作为汉族的文化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9.
刘明武 《中州学刊》2004,(3):151-157
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科玄论战,至今还没有结论.论战双方的一个共同点被众多的研究者忽略了,这就是双方都认为一个"玄"字可以代表中华文化.笔者认为,正如一个"科"字不能代表西方文化一样,一个"玄"字无论如何也代表不了完整的中华文化.道生万物,道玄物不玄.形上之道对应形下之器,道玄器不玄.玄妙之道,一是体现万物之中,二是体现在道器转化之中.在天地起源问题,中华先贤没有造神,而是创建了一个阴阳之道.在如何生活问题上,中华先贤没有依赖神的恩赐,而是用发明创造先进的器具来创造幸福.在中华民族开端之处,贤屯哲们的丰功伟绩大都体现在他们创造的器具之中.道在中华元文化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器具之"器"可以与"道"字相并列,从源头上说,中华文化应该是道器并重的文化.道器并重的文化孕育出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先进的文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失传与变质,应该是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遗憾的是,科玄论战的双方均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正如大树不能没有根一样,一个民族也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为了中华民族的重新辉煌,对中华文化有重新认识之必要.  相似文献   

20.
民族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关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艺术,保护本土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艺术传承,就是艺术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必然受到艺术发展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影响。故而传承成为民族艺术自身特色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前提。传承不是传统艺术的临摹和单纯的复制,而是传统艺术的不断更新和重建,使中国文化及艺术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同时,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和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