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吐蕃王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也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渠道传入吐蕃,并对后来的西藏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而论,吐蕃时期的佛教艺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来自受到印度、汉地、中亚三方面的影响,最终形成吐蕃自身的佛教艺术风格与特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汉地佛教艺术的影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遗留下来一些弥足珍贵的文物考古遗存。本文通过对西藏地区现存吐蕃王朝时期(公元7-9世纪)佛寺遗存的考察,对其中来自汉地文化影响的因素加以梳理,并对四川地区可能存在的影响也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2.
班班多杰 《中国社会科学》2012,(12):157-178,209
由于汉、藏本土文化的内容结构使然,传入两地的大乘佛教在与本地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中出现"由苯入佛,融苯归佛,反客为主"和"由儒入佛,融佛归儒,客随主便"的不同结果。藏传佛教强调佛教的出世关切,经历了从苯教安乐地界、苦难地界、天神境界到佛教密宗的即身成佛再到显宗的三士道的转换过程,可概括为素朴的神秘境域与精巧的超验形上学。汉地佛教则注重佛教的现实关怀,经历了从禅宗到宋明道学再到人间佛教以至居士化佛教的演变轨迹,可称为祛魅化过程和脱脂化现象。深刻反思和认真总结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对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并为中国文化所吸收、整合,以至于最后形成东亚佛教文化圈,是佛教发展史上的重大现象之一。过去人们对佛教中国化过程的理解往往偏重在佛教与汉地中原文化的冲突、融合上,而忽视了佛教的中国化还应当涵括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对佛教的接受和信仰,忽视了对中国佛教三个并列的亚型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傣语系小乘佛教的整体研究。而这些少数民族对佛教的信仰又采取了与汉地不同的途径与方式,并有其独特的信仰根源。本文正是试图从宗教文化学的角度来探索这些少数民族为什么又是如何接受佛教的。  相似文献   

4.
律藏为佛教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地流传时间漫长,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概述律藏的形成及在汉地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印度僧伽服饰传到中国汉地后,历经朝代更替,在汉地自然因素和本土文化的多重影响下,僧伽常服的制式与穿着方式,与印度僧衣相比较,出现明显的改变。汉地僧伽常服作为佛教服装的一个类别,已不只是僧伽区别于普通人的身份标志,也是人类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从藏王松赞干布时起,汉地僧人就通过不同的渠道不断进入吐蕃社会,致使汉地的佛教思想在吐蕃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直至以摩诃衍为代表的汉地佛教禅宗顿门派传入时,使这一影响达到鼎盛。虽然在“顿渐之诤”中摩诃衍失败,但汉地禅宗教法对吐蕃社会的影响并没有断绝,并一直影响到后弘期形成的一些宗派体系和思想  相似文献   

7.
敦煌吐鲁番回鹘佛教文献与回鹘语大藏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敦煌藏经洞和吐鲁番等地发现大量回鹘语佛教写本和印本残件,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简要探讨了回鹘佛教的四个来源粟特佛教、吐火罗佛教、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其中汉地佛教影响最大.其次,介绍了回鹘佛教文献的书籍形式、佛典翻译家,如胜光萨里都统、Prujnarksita、安藏、昆尊萨里都统、笨雅失里、桑伽失里、迦鲁纳答思、阿利雅·阿恰利雅等.第三,对已经整理刊布过的90余种回鹘佛教文献按非大乘文献、大乘文献、论藏文献、汉文疑伪佛经、秘宗文献和其它佛教著作等进行了分类并给出佛教文献名称及其对应的梵文或回鹘语形式等.第四,从回鹘语佛教的来源、回鹘语佛教文献的形式、回鹘语佛典的结构体系和形成过程等方面探讨了回鹘语大藏经存在的客观性及其提法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略论西藏佛教在云南的传播及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西藏佛教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融合印度佛教、汉地佛教和本教内容,而形成有自己特点的喇嘛教。西藏佛教在云南主要分布在藏、川、滇三省区交界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的丽江、宁蒗等县,为藏族、纳西族(摩梭人)和普米族所信仰。西藏佛教传入之始,就与这些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联系,与他们的原始宗教相融合,从而形成一系列独特点。  相似文献   

9.
汉地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与此相应的伦理观念背景,小乘佛教在汉地无法形成气候.但是,笔者认为,小乘佛学,尤其是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摩"即"毗昙"之学对中国佛学、佛教的影响至为深远,有必要对小乘佛学对中土大乘佛学的潜隐的作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以东晋道安的般若思想与"毗昙"的关系作初步考察,指出毗昙对道安的般若思想的影响,以此为个案,作为理解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鲁立智 《学术论坛》2012,35(4):10-13
唐宋时代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时期,也是曲子词创作、演唱的繁荣时期,在当时的佛教仪式上,使用着大量的、与俗世曲子词相同或相似的曲调-法曲子,这些曲调是佛教仪式歌曲中国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体现了世俗的音乐文学对佛教仪式的巨大影响。文章以佛教仪式歌曲的中国化为脉络,整理出自佛教传入汉地直至宋末这一漫长岁月中的中国佛事歌曲的发展过程,重点分析了唐宋时期法曲子作品的曲式、调名、内容、应用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汉字传入日本,使大和民族文明开化,汉文化融化为大和民族之魂.儒释道文化,化为了日本民族精神.日本军国主义是儒家文化养育的大和民族的"基因变异",是把儒学多跨出一步,转为荒谬,是对文明的扼杀;反省历史,复兴儒家文化的辉煌,仍是大和民族的自豪.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始于清代,经民国、伪满、解放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后成为我国公民。在这一过程中,朝鲜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道,在开发东北边疆和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患难与共,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和不可分割的关系。朝鲜族人民不断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我国56个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3.
台湾和香港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在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20世纪下半叶台湾人类学与民族学界研究的分期、高山族及平埔族的社会与文化研究、台湾汉人的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海外华人研究、社会科学中国化研究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论历史上的新疆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的地形地貌特点,使其在古代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东来西往的诸多民族,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历史上,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不同的,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从汉代开始到宋辽金时期,新疆的民族关系主要受中央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矛盾斗争的影响。宋辽金时期,在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诸因素中,又增加了宗教的因素。历史发展到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仅影响着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影响着新疆各民族与全国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但是,不管历史发展多么曲折,互相依存、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在共同开发、建设和保卫西北边疆的过程中,逐步地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始终是历史上新疆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初期中国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下,梁启超开始了中国民族史研究。其目的是想激活中国人的自觉意识、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精神,但客观上却在民族概念、民族源流、民族关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学术成果,为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最早提出中国民族史的学科概念,把民族史作为中国史研究的核心,认为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6.
黄桂华 《理论界》2014,(7):18-21
研究中国民族关系的演变与发展应当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共存历史和现实的自觉认同为基础和前提。在这一前提下,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落脚点在于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7.
王鹏 《学术探索》2013,(5):30-35
从民族国家、苏联民族问题以及中国民族问题的性质与特点等几个方面,阐述中国国家构建应避免陷入民族国家的泥沼。借鉴欧美社会的民主共和思想,凭借中国多民族共处的传统经验,以及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框架,从民族个体和民族群体两个角度考虑,提出中国是构建多民族共和的国家。  相似文献   

18.
吴凤霞 《河北学刊》2007,27(6):97-99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秦汉起进而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史学记录着这一伟大文明的发展历史,其中,少数民族史学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认同的客观趋势。这个客观趋势是历史上的任何矛盾、斗争都阻止不了的。因此,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和撰述,应当不断丰富、充实少数民族史学的内容,以加深我们对多民族统一国家之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在这方面,史学界已经作了许多努力,产生了一些成果,但发展的空间仍然是恢宏广阔的。2007年9月21—23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了全国性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提供论文四十余篇,就会议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河北学刊》对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十分关注,乃设立专题进行讨论,以期推进相关研究的发展。这组论文,正是反映了作者、编者的这一共识。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史学的发展与多民族统一国家观念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林东 《河北学刊》2007,27(6):91-94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秦汉起进而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史学记录着这一伟大文明的发展历史,其中,少数民族史学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认同的客观趋势。这个客观趋势是历史上的任何矛盾、斗争都阻止不了的。因此,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和撰述,应当不断丰富、充实少数民族史学的内容,以加深我们对多民族统一国家之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在这方面,史学界已经作了许多努力,产生了一些成果,但发展的空间仍然是恢宏广阔的。2007年9月21—23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了全国性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提供论文四十余篇,就会议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河北学刊》对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十分关注,乃设立专题进行讨论,以期推进相关研究的发展。这组论文,正是反映了作者、编者的这一共识。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史撰述与民族一统、同祖同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文武 《河北学刊》2007,27(6):94-97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秦汉起进而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史学记录着这一伟大文明的发展历史,其中,少数民族史学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认同的客观趋势。这个客观趋势是历史上的任何矛盾、斗争都阻止不了的。因此,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和撰述,应当不断丰富、充实少数民族史学的内容,以加深我们对多民族统一国家之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在这方面,史学界已经作了许多努力,产生了一些成果,但发展的空间仍然是恢宏广阔的。2007年9月21—23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了全国性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提供论文四十余篇,就会议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河北学刊》对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十分关注,乃设立专题进行讨论,以期推进相关研究的发展。这组论文,正是反映了作者、编者的这一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