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对材料肌理——种心灵的艺术语言,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分析。重新界定了材料肌理作为艺术表达媒介的概念,重点阐述了情感体验与材料肌理的关系,并对艺术作品中的材料肌理给予了适当程度的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得出:材料肌理已经不是一般形式上的视觉语言,它以其传统绘画无法比拟的众多优势为艺术家和观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性空间,成为一种能够用来描述心灵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2.
艺术是一种传达活动。艺术传达包含情感传达与美的传达 ,又分为内传达与外传达。传达的始点是内传达 ,其发生源于审美感知与体验 ;外传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创造主体的传达期待。在艺术传达过程中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不是简单的谁决定谁。在内传达时内容呼唤形式 ,在外传达时形式展现、生成内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心理学一直非常重视人的情感因素.对于主体情感需要和态度的思考、抒发以及掌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因此,反映在造物艺术审美方式和态度中,也因不同时代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趋向而有所差异并各有特色.本文主要从人的情感的自发和人对情感的自我控制与平衡两方面,着力分析中国古代造物艺术中"动感"形式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即:情感的自发与"动感"表现形式的一致性;情感的控制与平衡塑造"动感"形式的适度与和谐.由此增强对当代造物艺术中"动感"意识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在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五四"作家从外国小说里看到了有别于传统的审美品格和崭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新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基于表现内心真实情感的内在要求,"五四"作家大胆探索,创作了一大批突破传统的抒情小说。库普林小说对"五四"时期中国抒情小说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数字媒体艺术是典型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产物,在作品形式上表现为多种艺术形式、多种艺术媒介、多种艺术手段的融合,呈现出跨媒体、跨形式的特点。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数字媒体艺术观念的逐渐深入,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将会呈现出更多新的面貌和特点,诸如:远程遥控性及跨地区分布合作创作的数字作品、即时性艺术作品、实时性的艺术作品、“接力性消费”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及小众数字作品等。  相似文献   

6.
周来祥 《文史哲》2004,(3):20-22
文艺美学是传统美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和谐论"文艺美学体系弘扬、发展了古今中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它对艺术审美本质的界定吸收了康德的思想,又超越了康德把美归于形式的倾向,将美与艺术统一起来。"和谐论"文艺美学对美和艺术既有总体的把握,又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作具体探索。文艺美学的方法论与其理论体系运用以辩证思维为统帅的多元综合一体化的方法,构筑了一个纵横结合、网络式、圆圈型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7.
关于如何达到艺术内容的真实,鲁迅主张,艺术家必须表现自身所体验过的生活,择取主体有过真切的审美感受的题材。 题材,是被作家艺术家反映在作品中的客体,这种被选入描绘范围的客观对象,加上作家艺术家的理解因素——主体对题材的审美判断,便构成艺术作品的内容。因此,题材尽管不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全部,却是构成艺术内容的一个重要肌体。那么,如何确定题材对象?这种确定与题材本身的潜在价值有什么关系?而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客体,它与艺术的主体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鲁迅的见解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西方艺术和美学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形式观念:一种是内容一形式模型,认为形式只是现象,是艺术作品的感性外观,在根本上是由内容所决定的;另一种是形式一质料模型,认为艺术作品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体,而形式则是作品的本体.从古希腊到19世纪,前一种模型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从19世纪中叶开始,后一种模型取代了前一种模型,西方艺术由此走向了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发生这种转换的原因,是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模仿性的难题,导致现代艺术彻底抛弃了对于具体事物的模仿和再现,转向对于抽象意义的直接表达.这种转向使得现代艺术变得十分晦涩和抽象,从而引起了"艺术终结论"的喧嚣.但我们认为,现代艺术的抽象性乃是一种直观的抽象性而不是思辨的抽象性,仍旧保持了艺术的直观本性,而这种本质直观能力乃是一切真理之源,因此不会导致艺术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音乐作品在艺术的表达上突出"以情感人",情感表现的主要美学与艺术学特征是1."乐中之情"源于"心中之情".音乐艺术源于生活,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改造世界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所产生和发展而来的.音乐艺术是针对心情的艺术,用音乐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状态,如鱼得水.2."乐中之情"是"心中之情"水中倒影.就情而言,"乐中之情"与"心中之情"是一致的又是相互依托的."心中之情"存在于现实生活人的心中,而"乐中之情"存在于音乐作品的音响织体中.同时,"乐中之情"是通过音乐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模仿、对人的情感心态的模仿来表达作者的"心中之情".3."乐中之情"较"心中之情"更高、更美、更强烈、更震人心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乐中之情"是"心中之情"的提炼、概括、升华和结晶,"乐中之情"更高于"心中之情",前者较后者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更撼人心魄.  相似文献   

10.
晚期尼采重拾艺术作品之艺术的美学价值,在艺术的双重内涵之融通中阐发艺术"形变",在艺术作品的艺术层面,艺术"形变"定义了艺术作品的性质,强调艺术乃是性冲动的精神化表达,显示出力的充盈之感,能够达到对事物的理想化和完满化的精神升华。同时,艺术"形变"传达出了新酒神精神,在激发主体意志力中走向了对生命的双重肯定,由此为克服此在之悲剧性真理提供了新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戏剧是相对于现代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而言的,因此,我们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认识和把握后现代主义戏剧。在现实主义那里,重要的是模仿和再现现实;在现代主义那里,重要的是对情感思想的表现;而在后现代主义那里,重要的则是戏剧表演本身。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戏剧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本体怀疑论、模糊界限、混杂拼贴和语言革命。后现代主义戏剧不仅标志着艺术形式脱胎换骨的改造和革新,而且也意味着戏剧创作和表演方式的极大混乱与无政府状态。  相似文献   

12.
史修永 《齐鲁学刊》2012,(4):157-160
在20世纪人文科学思想的不断震荡转型中,图像理论研究突破了语言和话语的研究模式,成为当代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知识图景。语言与图像的关系问题给现存的文艺理论注入了新的结构成分,它不仅引发我们对现存文艺理论研究范式的反思,同时警惕自己应保持一种建立在学术立场上的理论自反性。文学理论不是思辨、玄想的知识生产场,也不是停留在责难层面上的集体"围观"场景,而是踏踏实实地解决问题的文学现实。  相似文献   

13.
刘荣林 《云梦学刊》2003,24(6):60-62
中华民族任何时候都需要英雄主义激情与精神,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具有史诗意义的御侮抗倭的英雄主义激情与精神的优秀之作,新时期来似乎吉光片羽,文学艺术家应该不忘自己的天职,不断警醒中华民族浓浓蕴蓄的英雄主义激情与精神。具有英雄主义激情与精神的形象不是“神”,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它需要戏剧性激情、情节和可能的悲剧性情节的智慧去进行艺术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余锐 《云梦学刊》2007,28(2):114-117
黑格尔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音乐显现绝对精神的方式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因此音乐属于浪漫型艺术的一种,这是音乐的一般性质;第二,音乐作为一个特殊概念在逻辑上在先,自然的声响在时间上在先,旋律在精神目标上在先,这“三个在先”共同构成了音乐显现绝对精神的具体过程,这是音乐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趣味”是梁启超用以界定艺术审美特性及其功能价值的范畴。梁启超指出。艺术是一种基于“情”与“美”的独特的自主性审美活动,它以情感性打动人心,以审美性愉悦人心,从而有益于人生,并与社会发生微妙联系。通过“趣味”范畴,达成艺术本质论与艺术价值论的合一,并在“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之间求得了统一。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女诗人.她的古典诗词创作实际上是一种身份的证明,"根"意识的体现.本文从"飘泊之苦"、"故国之思"、"报国之情"三方面解读叶嘉莹诗词中浓厚的"中国情结",这种情结与她深厚的古典文学的修养一脉相承.叶的诗词是她在异域文化中的心声,也代表了大多数海外赤子的心声,既是她个人人生和心灵的写照,也是海外华侨人生飘泊和心灵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沈杰 《云南社会科学》2003,13(4):104-107
冯梦龙“三言”中涉及道教神仙的作品有40多篇。作为出身于理学名家的冯梦龙,这些故事不仅寄寓了他“抚心世道”的理性,也反映了他仕途落寞、“每出于名教之外”的名士情结。  相似文献   

18.
从比较文论的视野来看,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是穷苦人生的产物的“苦难诗学”,一直有普遍影响。虽然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深入地追究起来便不难发现,诸多的诠释往往显得似是而非。问题不在于艺术是否擅长于表现苦难,而在于如何表现。优秀的艺术尽管与苦难体验密切相关,但与其说这是对穷困的咏叹,不如讲是对苦难的超越。在根本上讲,真正的艺术杰作尽管远离消费主义的“欢乐诗学”,但却属于为人生祝福的“幸福美学”。  相似文献   

19.
民族的文学艺术,既贵于个性张扬,又离不开普世价值的恪守。满族作家在充满情感地状写本民族题材的同时,也通过作品极大地弘扬着时代的普世价值,并取得了世间公认的成就。该民族的作家文学长期养成了高度包容的性格。不愿收缩自己一向拥有的外向型视野。行进在世纪旅途的满族作家,因应于这样一个前所未觏的铿锵时代,精神意识领受着人类优秀思想的洗礼,更乐于以开放的文化胸怀、进取的人生眼光,全方位地观察发现生活.将融会着现代理念的艺术思考.注入笔端。  相似文献   

20.
孔子论乐本于情性,强调情感的安顿,侧重于个体的生命关怀与真实情感,即音乐既是情感的唱响,又可节制情感。在孔子的视域中,音乐情感包括艺术情感、道德情感和自由情感。其所谓“成于乐”,即道德人格的实现与艺术情感、道德情感和自由情感的逐层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