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曦 《浙江社会科学》2012,(5):86-93,85,157,158
通过对浙江省新昌县双彩乡的调研,本文考察了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频发的原因。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偏差行为的性质和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两类儿童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不同,而非单纯由留守本身造成。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得到的社会支持少,受到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监管弱,因此更容易出现偏差行为。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体系中并非被动接受者,其行为选择具有自主性,而信任是影响其选择不同社会支持源的重要因素。特殊信任—普遍信任的二元分类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行为选择差异,但仍略显不足,需在先赋性—后生性关系划分的基础上,引入情感—理智因素对其信任模式及其求助行为进行细致分类与说明。依据不同信任程度,其信任类别可细化为天然信任、"自己人"信任、乡村道义信任、权威信任,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行为选择实际上是不同社会情景下情感与理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关系社会前途,儿童福利制度则是儿童生存发展的有效保障。由于家庭功能的变迁及乡村社区文化的衰落,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未能得到较好的满足,给留守儿童成长带来困扰。与此同时,由于留守儿童自身的表达能力较低或不懂得如何表达自身的需求,留守儿童的福利诉求能力低,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福利服务的建立迫在眉睫。本文以儿童福利为视角,探讨如何构建多维度的福利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保障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规范方面,政治权威覆盖一切领域,必然导致政治行为方式的泛化,呈现全民政治家化的趋势。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遵循着政治的规则,民众普遍奉行功利性、实用性价值取向,其极端者则往往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要继续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只能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切实实现权威分流。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通过对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就社会网络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了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措施,以期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城乡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城市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大量农村儿童涌入城市,从留守农村到留守城镇,为实现城市就学,成为城市的"再留守儿童".农村儿童留守城市,主要有个人独自留守、祖辈陪同留守和单亲陪同留守三种形式.再留守的发生既有微观层面个体城市化动力,也有宏观层面结构变迁的压力,其实质是为实现城市化而积累人力资本.但这些再留守儿童从农村熟人社会进入城市陌生人社会学习生活,失去传统支持,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城市政府应为其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与救助,学校为其提供关心关爱和学习帮扶,社区为其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确保留守城市的农村儿童完成就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高校"问题学生"行为失范已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立足客观实际,开辟新视角,将社会角色理论引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对"问题学生"和"行为失范"进行了重新界定,从角色转换、角色冲突、角色错位、角色失败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校"问题学生"行为失范产生的缘由,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转型期地方政府行为失范与社会冲突衍生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彬 《社会科学》2012,(8):24-29
转型时期,某些地方政府的行为动机发生了变异,出现了行为失范的现象。这些失范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冲突的"诱发剂"。冲突发生后,地方政府行为再次失范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化解社会冲突,不仅要周密地设计转型和发展的路径,进行必要的政策解说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矫正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将其建设成为贴近民众的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反思农村留守儿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云 《理论界》2010,(10):192-193
学术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构和解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反思留守儿童研究,发现已有研究过度倾向于以消极的视角研究留守儿童群体,忽视了关注能力、资源和可能性等优势的研究视角,描绘了一幅消极的留守儿童形象。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道德实现机制体系的缺陷,就是忽视了“人的行为”的双重职能,只看到其被制约、被调节的对象性,忽视了其强力制约和调节的工具(机制)性。而要充分有效地发挥道德的调控作用,就离不开由“主体行为”、“习俗行为”和“职能行为”所构成的“社会行为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以人为本社会事业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框架构建、实施保障等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社会建设的含义、核心、主体、原则、目标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观点。但是,随着国家对社会建设日益推进,如何衡量实际中社会建设的成效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这也是社会建设成败的关键。采用专家咨询法试图提出一个可行的、科学的指标体系,对社会建设概念进行操作化,用以衡量实践中社会建设成效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政策基本上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出台,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依然令人堪忧。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着碎片化、流动性欠缺、转移接续不通畅等难题。鉴于流动人口存在的现实性与长期性,应从中长期的全局性高度重新审视与流动人口相关的各种政策与制度,致力于构建覆盖流动人口的全国基本社会保障统一模式;构建能衔接城乡、区域社会保障体系的转移接续机制和异地缴付模式;有序地构建更加公平与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服务转移支付与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工程学视角出发,可将我国社会建设视为一项重要且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工程。以社会工程学的核心环节“制度设计”为分析基础,对我国社会建设中的制度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制度设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加以深入探讨,继而结合社会学社会结构的建构主义,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建设中制度设计的机制和途径:建立利益表达机制,加强制度建构和制度创新,实现制度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社会组织在民生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加强和改善民生建设,应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全面推进民生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正确认识到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是补救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良方,是特殊群体分忧解难的依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参与主体;同时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经验,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7.
调整社会结构是推进社会建设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众多社会矛盾和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社会结构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因此,必须把解决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好城乡二元化、社会阶层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失衡、利益关系不协调、社会管理不科学等矛盾。  相似文献   

18.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关系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有效整合。根据动力机制与核心结构的不同,大致可将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建设模式分为三种:以市场化运作为核心的美国模式、由政府推进的欧洲模式、依靠行业协会的日本模式。引入SCRR-E信用体系生态模型,从结构、内容、规则、功能四个维度对三种模式进行横向比较发现,三种模式各有其优劣。探讨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之路,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现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社会建设基本概念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转型是研究社会建设问题的历史大背景,从社会转型的视角研究社会建设问题是社会建设理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通过对社会转型的内涵及其复杂性、社会转型期的认识和梳理以及社会建设范围与内涵的研究分析,解读并归纳出了转型期社会建设的概念,希望借此引发人们对转型期社会建设问题的关注,并推动有志于此的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稳定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稳定压倒一切”。作为“后发型”国家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伴随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官德缺失、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是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一个最大问题。官德缺失会造成执政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破坏稳定的群众基础 ;危害经济建设 ,阻碍和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严重毒害人们的思想 ,败坏社会道德风气。保持社会稳定 ,必须坚持“教育是基础 ,法制是保证” ,强化官德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