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海外人类学的乡土中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庆忠 《社会科学》2005,(9):122-128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封闭的中国大陆使海外学者无法到内地来研究中国,而只能通过对台湾和香港的田野调查来研究汉人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人类学对大陆乡村社区的研究蓬勃展开。这些立足于村落的田野实践,阐释了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解析了乡村发展的道路与方向,也浸透了学者们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理解和对民生民情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张闻天及其率领的"延安农村调查团"所进行的晋陕农村调查,乃是中共历史上继毛泽东20年代湖南农民运动考察之后又一次相当重要的社会调查,其不仅在中共党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亦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这次调查所获取的大量资料,有的已整理出版并为研究者充分利用,有的则被怀疑散失于战火或其他社会动荡之中.尤其是此次调查历时最久的晋西北14村调查,除张闻天自己整理完成的极少量资料公开发表外,其余绝大部分至今没有人能够说明它们的下落,而实际上其原始资料仍然较完整地分布于晋省或晋西北的相关地方,这些资料的发现与利用将非常有助于理解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中西部结合带或中共晋西北根据地区域农村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演变历史,同时亦对大致同一时期的其他华北农村社会调查做了最重要的补充,甚至可能会改变先前有关华北农村研究的某些结果.该项新发现的资料,内容丰富、数量浩大,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党在不同时期调查研究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2 0世纪 2 0年代起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了自强发展的道路 ,而这一切又离不开对于中国社会的研究。可以说 ,党的 80年 ,也就是不断认识中国社会的 80年 ,也就是不断调查研究的 80年。党对中国社会的调查研究 ,不仅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行 ,而且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路径。从 1 9世纪社会学传入中国开始 ,中国早期的社会学家就针对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大量社会调查研究。从这些调查研究的取向来看 ,主要包括一些早期的社会学家如费孝通、严景耀、李景汉等对中国社会具体问题的研究 ,以及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社会学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潮。这个学术思潮在当时不仅完全改变了人们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角度,也对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唯物史观社会学作为当时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学派,积极参加了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三大论争,这些论争虽然都是以学术争辩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都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紧密相关。所以说,在唯物史观社会学者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学,是一种"新社会学"和"现代社会学"。唯物史观社会学的发展,为解读中国社会开辟了一条新路,深化了中国社会学方法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涉猎范围和问题非常广泛,本文侧重总结的是贯穿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共通性问题,如基层政权、阶级划分与阶级斗争、集体化经济、日常生活等。该研究主要成就表现在:对有的问题做了较为深刻的解释,对有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还有的学者提出了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分析性概念。但也必须承认,许多成果只是下了事实描述的功夫,很少个人的思考,更缺乏理论性的提炼,从而也就很难产生相互间的争鸣。在研究方法上,总体说来还缺乏方法论意识。另外需要指出的一个现象是:集体化时代这样一个原本应作为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但历史学学者参与并不多,或者说即使有所涉足,也未能取得令人预期的成就。在此领域一展身手的主要有人类学学者、社会学学者、政治学学者和经济学学者。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是基于社会现实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近10多年的每年中央1号文件就表明中国农村问题是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与实施都伴随着相应的调查研究,没有经过充分调研而出台的政策无异于空中楼阁,在实施的过程中多半会水土不服。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1—2009年中国农村问题研究论文的有关数据,结合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农村政策的发展与变化,对中国农村政策的发展、变化与农村问题研究的发展、变化的相关性及其程度进行的考察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政策也不断的丰富与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农村研究。政府部门越来越借助学者的智力资源完善农村政策,学者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递交给政府部门作为政策实施绩效的参考,政府部门与学术机构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而且是从起点就开始合作并贯穿整个政策实施过程。因此,农村政策的架构和学术研究的重点都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当然,两张皮的状况也并非个别现象。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学派在学术界独树一帜,其经验主义取向也丰富了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芝加哥学派经验主义研究有着深厚的欧洲社会调查的传统,它的出现满足了当时芝加哥城市发展的需要,并通过帕克、托马斯等学者的研究在美国本土得到蓬勃发展。以托马斯对波兰农民的经验研究为例,可以抽象出芝加哥学派经验主义研究的若干显著特征,这些特征的合理反思可以为中国当前的城市社会研究所用。  相似文献   

8.
持续三十多年的大规模性别化人口流动,对农村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农业的女性化和农村家庭的离散化,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家庭的幸福指数,而且还引发了一系列诸如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既影响到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也影响到城乡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现实热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改革首先从土地占有与使用权利的逐步放开入手,近三十多年来演变为众多新惯例和新规范,不仅使土地利用本身发生了改变,而且也深刻改变了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其中所发生的劳动分工、迁徙、家庭聚散以及身份、利益冲突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这些变革的社会历史意义迄今未有充分揭示。土地使用权利的变革推动了农民与土地、农村社区、国家的整体性变革,期间所发育出来的意愿、诉求与行动正完成现代社会的构建,目前的研究对这种整体性变革的认知是缺乏自觉的,而这些新惯例与新规范所重新整合的社会生活恰是实践的社会理论产生的渊薮。  相似文献   

10.
农村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一直高度重视,并对农村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全国各地也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了有益的探索。为全面了解当前农村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建议,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单位组织了一批相关的专家和学者在湖南、湖北八县(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撰写出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该报告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前瞻性,更具有直接的现实针对性。报告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和湖南省主要领导的批示和充分肯定。现将报告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