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翼(1727——1814年)字云松,一字耘松,号瓯北,学者称瓯北先生,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清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殿试第三,授翰林院编修。后出知广西镇安府;适清廷用兵缅甸,赵氏又赴军赞画军事;终擢贵西兵备道,而以广州谳狱旧案降级,遂乞养不复出。晚年主讲安定书院。他既是诗人,又是史学家。在韩、嘉诗坛上,赵翼与袁子才、蒋心余齐名,号称三大家。钱大昕曾高度赞许赵氏:“夫惟有绝人之才,有过人之趣,有兼人之学,乃能奄有古人之长,而不袭古人之貌;然后可以卓然自成为一家。今于耘松先生见之矣。耘松天才超特,于书无所不窥,而尤好吟咏……有才子之目。”(《瓯北集序》)此评基本符合实际。赵氏  相似文献   

2.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名诗《论诗》,诗的作者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赵翼(1727—1810),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今常州),年轻时就享有文名,以“捷悟”而著称.是乾隆二十六年的进士,  相似文献   

3.
论黄庭坚诗中的典故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诗选材,用典赅博,其诗呈现与杜诗一样的“浑涵汪茫,千汇万状”的状态。仅就任渊在《山谷内集》(715首)注中所指出的典籍统计,就有四百多种,可见他的诗用典范围之广及典故符号出处之僻。难怪清人赵翼说“山谷则书卷比坡更多数倍,几乎无一字无来历。”(《瓯北...  相似文献   

4.
瓯北推重元遗山原因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赵翼,在其遴选严苛的《瓯北诗话》中,将少数民族诗人元好问纳入其中,体现出集史家、学者、文人于一身的作者独到的美学眼光,在元好问诗歌传播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瓯北推重元好问的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上:一是一直受到正统文派排斥的辽金诗文,在清代得到前所未有的普遍重视,甚至封建帝王亦厕身其中;二是交往圈的影响,瓯北朋友翁方纲对遗山诗艺术风格把握独到,恩师汪由敦亦倾心遗山诗。主观上:一是元、赵二人,对史学研究有着共同的喜好;二是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们都能避开前人套路,吸收历代诗家之长,成就个人之风格,并自觉承担起诗家之责;三是瓯北在诗歌创作主张与取材方面,与遗山颇多相似之处,且他们都有学杜之倾向。  相似文献   

5.
吴梅村是明末清初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的诗歌。这些诗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百花园中,称得上是一丛争妍竞秀的佳卉。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曾说:“梅村之后,欲举一家列唐、宋诸公之后者,实难其人。”吴梅村(名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生于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崇祯四年考取进士,曾任编修、东宫侍讲、中允谕德、左庶子等官职。弘光时授少詹事,不足两月便主动  相似文献   

6.
在叛徒、卖国贼林彪的卧室里,有他的死党陈伯达抄送给他的清代诗人赵翼的一首诗,写的是:“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见赵翼《论诗绝句》)林彪这个不读书,不看报,不看文件,  相似文献   

7.
《瓯北诗话》是赵翼的主要诗学论著,开阔的历史视野使得赵翼能站在时代的浪尖阐释诗歌的发展观,认为诗歌表现性情,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同时,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他在评论历代诗人时又表现出了一定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8.
清人赵翼《瓯北诗话》评说陆游“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游陆的创作主张和实践,都非常注重生活阅历、游观体验,从中获取诗料和灵感,从而创作出好诗来。《与杜思恭书》云:“大抵此业在道途则愈工,虽前辈负大名者,往往如此。愿舟楫鞍马间,加意勿辍,他日绝尘迈往之作,必得之此时为多。”在评价萧彦毓的诗中也说:“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题萧彦毓诗卷后》)而自谓更多:“江山好处得新句,风月佳时逢敌人”(《遣兴》);“诗思长桥蹇驴上,棋声流水古松间”(《冬晴日得闲游偶作》);“一事犹堪慰孤寂,锦囊倾佳俯新诗”(《晚兴》);  相似文献   

9.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这是清朝著名诗人、乾隆时三大家之一赵翼的《赤壁》诗,诗中描述了赤壁之战形成三国鼎立的往事,是一首怀古诗。赵翼距离赤壁之战的时间太久了,即距离司马光写成《资治通鉴》时也太久了。和司马光差不多同时的苏东坡,著有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词  相似文献   

10.
陈清云  严明 《船山学刊》2012,(2):169-173
赵翼的五首自题画像诗均作于晚年,这些诗可以看作赵翼的自传与自我评价。透视这些自题画像诗,可以发现,赵翼先后以才子好名形象、魁星形象、立言不朽形象示人。这些形象反映了赵翼人生规划与追求目标的调整与实现过程,他的这种明确追求有典范的意义,在乾隆时代也形成了一种风尚。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同志在史剧《武则天》附录中断定武则天生在四川广元(故利州),其论据主要是唐朝李义山的一首诗和利州出土的半截石碑。《李义山诗集》中有《利州江潭作》诗一首,题下自注:“感孕金轮所”五个字。郭老说:“金轮是指武则天”,这无疑问;但他又说:“感孕’是由古代的‘感天而孕来’的,诗与武后无涉”。——这两个说法,我认为很值得研究:(一)从字义上看:“感”字在诗题里常作“感怀”、“感叹”、“感想”解释,“孕”字古义和“赢”相同。  相似文献   

12.
陈增(1756——1829),字退轩。甘肃皋兰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他年十七,补博士弟子员。次年上长安参加举人考试,落第而归。后来,大概又去应过两次乡试,都未考中。“功名落拓”的遭际,无疑给他的心神以很重的创伤。此后他绝意不再走仕进这条道路了。 乾隆四十六年(1781),陈增二十五岁,经历了一场兵燹之灾。在这次战争中,他家受害惨烈。从他的诗“无物尚留兵燹后,有家都付战场中!”(《春日过旧居》)可以想见其“生计倾覆”的情景。 其后数十年间,陈增是一直闲居在家的。他因为得不到仕进的机会,才退而过闲居生活,做“隐君子”的。“早谢飞鹏志”,“潜居与性宜”,恐怕未必是心里话吧。这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常有的矛  相似文献   

13.
李庆立同志的《谢榛诗集校注》最近面世(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上下两册,70万字)。谢榛(1495——1575),字茂勤,号四溟山人,山东临清人,是明代嘉靖年间文坛“后七子”前期的代表人物。他后来虽受到李龙等人的排斥,但终归以其独到的诗论和诗作,卓然自立于明代诗坛。谢榛平生所著,除了其著名的诗话著作《诗家直说》(又名《四溟诗话》)之外,都是诗作。近来有人考证他是《金瓶梅》的作者,但证据不足,不足为信。这样,《谢榛诗集校注》与庆立同志前已出版的《诗家直说笺  相似文献   

14.
刘熙载(1813—1881)字融斋,江苏兴化人,清末著名文艺批评理论家。他著的《艺概》一书,早已蜚声文苑,为时人所推重。清代学者江顺诒许其所论“多中肯綮”,此实为文苑之公论。刘氏谈艺,范围甚广,自文、赋、诗、词曲、书法以至经义,皆有专论,都以“概”字取名,分为六编,《艺概》为其统称。其中除《经义概》为论“制艺”(即“八股文”),内容陈腐不足取  相似文献   

15.
黎简,字简民,号二樵,广东顺德县弼教村人,是清中叶一位著名的艺术家。有关他的生卒年,在解放后出版的书刊中有三种不同说法。一种是一七四八(乾隆十三年)——一七九九年(嘉庆四年),年五十二。见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624页),新《辞海》“黎简”条即用其说。一种是一七四七(乾隆十二年)——?见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1979年重印本,第四册,297页),对卒年取存疑态度。还有一种是一七四七——一七九九年,年五十三。见郭味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354页、415页)及商承祚、黄华《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上册22页)。按,第三说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清史稿》卷336《顾光旭传》云:“顾光旭……乾隆十八年(1753)进士……四十年(1775)金川平,迄病归,年未五十……。”按:此著录有三误:其一,阙载顾光旭生卒年与寿数。顾光旭,字华阳,亦作华呖、华阳山人,…字晴沙,号响泉。江苏无锡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授户部主事。三十七年(1772)随文绶调四川,署按察使。四十一年(1776)金川平,乞病归。居里遇灾,助赈一如在官时。主“东林书院”数十年,聚生徒讲论道义,工诗,尤精书法,士林仰如山斗。著有《响泉集》、《梁溪诗钞》等。考:(清)李垣《国朝耆献类征》卷211王昶撰  相似文献   

17.
方伯谦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他死于1894年9月24日,这是铁的事实。但是,关于他的生年却有不同的说法,值得探讨。 1982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词典》说:“方伯谦(?—1894)福建人。字益堂……”1988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辞典》说:“方伯谦(?—1894),字益堂,福建人……”都不知道方伯谦的生年,籍贯也不具体。1984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中有戚其章先生写的《方伯谦传》说:“方伯谦(1852——1894),字益堂,福建侯官人……”不知何据。198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百年史辞典》中“方伯谦”条可能根据戚其章先生的意见,写道:“方伯谦(1852——1894),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字益堂……”生年和籍贯都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18.
宋黄公度《知稼翁集》十二卷,旧抄本。半页十行,行十八字,连序跋共一百七十页,分装二册。首页有“翰林院印”汉满文大方印,是为清四库全书馆采进之书。又有“重光”白文小方印、“子宣”朱文小方印,知为蒋重光家抄本。 蒋重光(1708—1768)字子宣,号辛斋。江苏吴县人。增贡生。蒋文源第四子,蒋杲的从弟。兄弟俱以藏书著名。蒋杲又为诗论家,《唐宋诗醇》多引其说。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徵四方书籍,这时蒋重光已死,他儿子蒋曾莹,检出经重光审定的秘本一百种进呈。乾隆帝嘉奖蒋家,赐给《佩文韵府》一部,并作了一首  相似文献   

19.
夏中义 《学术月刊》2023,(12):122-135
自1940年以降,在“诗—史”关系论域,陈寅恪(下简称陈),钱锺书(下简称钱)相继有各自的思辨路径暨诗学建模。陈从未臧否钱的诗学观,然从1942年《谈艺录》脱稿到1984年《谈艺录》修订本,乃至2002年三联版《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所辑钱1978年的意大利演讲,钱数落陈的“诗—史”建模已逾半世纪。新世纪以来,学界介入此案之“孰是孰非”者渐多,大多数著述是判“钱是陈非”,其共同点是皆以钱著所主张的“诗—史分界”说为准绳,来径直错判陈的“诗—史”建模;却几无文献可证明错判者对陈著《隋唐制度渊源》《唐代政治史述》《元白诗笺证稿》也下苦功细读过。故错判者始终未识陈是以社会史家暨文学批评史家之“角色叠加”视角来构建其“诗—史”观,进而不解陈在唐史视域所设定的“以诗补史”(归属史学),竟异质于陈在唐传奇视域所设定的“诗俟史证”(归属诗学)。其结果,也就形同“众声喧哗”地表决,错判了在“诗—史”观一案的“钱是陈非”。本文所谓“献疑”,是愿在对钱著、陈著作一视同仁之文献细读的前提下,指出钱对陈的“错判”,根子亦在钱作为诗学巨子之“臆见矜高”,而对陈著(特别是《元白诗笺证稿》)未肯系统“...  相似文献   

20.
对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中国古已有之。迨至近代,王闿运标出“治情说”,对作家创作心理和读者审美心理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王闿运(1832—1916)是湖南湘潭人,字壬秋,一字壬父,号湘绮。他历经清末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而入民国,终年八十五岁,人称“湘绮老人”。他是当时“汉魏六朝诗派”的盟主,曾被奉为“诗坛旧首领” (《光宣诗坛点将录》)。有《湘绮楼诗集》、《湘绮楼文集》、《湘军志》等传世,其门人辑有《湘绮楼全书》、《湘绮楼说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