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陕北民歌是一幅生动的陕北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历史画卷,形象地折射出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陕北民歌所反映出的民俗文化可笼统地概括为: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三个方面。异化是保留原语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陕北民歌的民俗文化译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陕北民俗与西方民俗毕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异化不能达意或引起误解的情况下,还应适当地辅以归化或以其它方法灵活翻译。  相似文献   

2.
陕北民歌体现着陕北的方言和民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影响陕北民歌英译的因素有语言、社会文化、译者和读者等因素。在翻译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灵活采用直译、意译、增译等方法,灵活体现原文语义、意境、节奏、韵律等。  相似文献   

3.
陕北民歌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功用性差异直接影响着陕北民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陕北民歌可分为传统民歌、革命民歌、新时期民歌三个发展时期。陕北传统民歌的传唱使人们对陕北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1949年陕北民歌得到发展,革命民歌改造与融洽了传统民歌,新民歌运动拓展与发扬了陕北民歌。新中国成立后,陕北民歌得到了空前传播。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方法与陕北民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歌歌词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推进陕北民歌研究。从方言地理学角度考察,陕北方言分区与陕北民歌色彩区划基本对应;语言考释能揭示出陕北民歌形成、发展的历史线索;陕北方言的特征分析是深层把握陕北民歌艺术特质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陕北民歌研究的可喜收获——评吕政轩的《陕北民歌艺术论》何志刚出于对诗歌的偏爱,我对陕北民歌也颇为喜好。虽然五音不全,偶尔也还哼唱几句。因此,在上中学和读大学时,以至后来在师范执教之余,读了不少陕北民歌的本子。最早的、且有影响的本子要数何其芳与公木合编的《陕北民歌选》和严辰编选的《信天游选》。遗憾的是研究陕北民歌的专著未曾见到,虽然在报刊上零散的读了一些研究陕北民歌的文章,但东鳞西爪,失之浅陋。2001年11月,我去延安采风,结识了王克文先生,回榆后细读了他赠我的《陕北民歌艺术初探》,收获不小。他在该书中以七章的篇…  相似文献   

6.
陕北民歌依附于陕北方言,陕北方言于陕北民歌有着重要的作用。陕北方言中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使陕北民歌的演唱呈现出独特的魅力;而土色土香的陕北方言词汇大大增强了陕北民歌的表现力;另外陕北方言词法运用的一些特点,让陕北民歌生动而充满情趣。  相似文献   

7.
陕北人民基于自身在黄土高原上的生活体验,在民歌中创造出了许多隐喻性的语言,陕北民歌中的隐喻表达多是以具有陕北特色的事物的体验性为基础的。探讨陕北民歌歌词中的隐喻现象并分析其隐喻语言的体验性,能为认知语言学理论中隐喻的体验性假说提供更充分的汉语实证证据,更科学地解释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延安时期”特定的历史语境中,陕北民歌的搜集工作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陕北民间艺人的地位提高,对于推广陕北民歌起到了重要作用;文艺工作者利用“陕北民歌”的传统文艺形式,开展了大规模的文艺创作活动;《讲话》发表以后,陕北民歌的系统整理与研究工作得到加强。文艺工作者对于陕北民歌的采集、整理、乃至改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优美的民间文艺形式,使之成为革命的鼓动者与宣传者。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给艺术家开辟了广阔无垠的创作空间,作曲家们为陕北民歌在新时期的发展,创作改编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作品主要有:老歌新编、新歌创作、影视作品中的陕北民歌、通俗歌坛刮起"西北风"。新时期陕北民歌的研究工作大体是从以下几个步骤逐步完成的:搜集与整理、理论与研究及陕北民歌在声乐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陕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造就了陕北民俗文化,其中民俗体育活动更是陕北黄土民俗文化血缘因子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通过对陕北民俗体育的社会特征及功能价值的研究,挖掘其在全民健身,社会文化发展,经济旅游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09年9月"陕北民歌译介工程"启动,同年10月首届陕北民歌译介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音乐学院举行。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南京大学教授王宏印的《西北回响》一书出版了,该书首次对105首陕北民歌进行了英译。在翻译这些陕北民歌的过程中,在处理方言土语、保留特殊句式以及对民歌歌词的"译释并举"中,王宏印先生既大胆又灵活地运用了劳伦...  相似文献   

12.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作家,路遥长久以来都亲身感受着陕北民歌深厚的艺术魅力。陕北民歌历练了路遥的心志、陶冶了他的性灵,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在路遥小说人物塑造过程中,陕北民歌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写照人物生存境遇、映显人物内心世界、品评人物是非曲直。由于陕北民歌的运用,路遥的小说具有了鲜明的地域印记。  相似文献   

13.
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北自古以来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单元,历史的复杂性、文化的多元性,使得陕北的民风民俗特色鲜明。根据20世纪以来关于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情况,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可分为20世纪30、4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目前三个不同时期。对陕北历史民俗文化的研究成果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其研究状况在不断走向繁荣,并且学术水准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歌者的锐减、听众的大面积流失、作品缺乏超越与创新以及老一代歌唱家的相继逝去,既蕴涵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价值的陕北民歌正面临着逐渐走向消亡的艰难处境。结合陕北民歌搜集、整理与研究的现状以及陕北民歌自身的特点,对陕北民歌的抢救与保护应按照搜集与整理、理论与研究、改造与创新、开发与利用四个步骤逐步来完成,让陕北民歌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和民间文化资源在新的时期为陕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陕北民歌浩如烟海,绚丽多彩,是陕北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但由于历代文坛的文人学士看不上民歌,不屑于为之作文字记录,加之民歌都是用当地方言传唱的,也确实难以笔录,故此,陕北民歌历来未有记录;只是到“延安时期”,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活》的精神鼓午下,延安的部分文艺工作者才第一次有组织地对陕  相似文献   

16.
文化旅游是当下旅游的重要方式,陕北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样式和富有表现力的方言,是陕北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在重视文化消费的今天,以方言为载体的陕北地域民俗文化往往会带给人新奇的审美体验,方言在服务文旅的同时又产生了经济效益,推动了陕北文化的宣传与发展,让游客在文化体验中增强了文化认同。陕北方言既是文化资源,又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  相似文献   

17.
陕北民歌,作为全国民歌海洋中不可或缺的一隅,一种偏僻的地域文化,它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是从1938年以后开始的。根据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以及陕北民歌在文本搜集与理论研究上出现的不同成果,陕北民歌可划分为延安启动期、建国推动期、文革停滞期和改革开放腾飞期四个不同研究时期。对陕北民歌的文本搜集及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其研究逐渐走向科学化、学术化。  相似文献   

18.
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陕北民歌中既有近代以来民众对鸦片毒害的痛斥和西方列强侵略的控诉,也有民众对统治者残暴统治的鞭挞和灾荒中困苦生活的呐喊,也有对民风民俗的反映和描述,又有对民众朴实革命思想的表露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陕北民歌对近代陕北民众社会生活及社会变革也有深刻的写照和记录,以及陕北民歌中大量关于陕北、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及陕甘宁边区军民生活和斗争的记述和歌颂。  相似文献   

19.
作为民间文学中的一种——陕北民歌,其创作的口头性和流传的异变性决定了陕北民歌中存在着大量的一歌多词现象。文章从陕北民歌由简单到复杂的成熟过程、由复杂到简单的精炼过程、由庸俗到健康的提炼过程、由传统民歌到革命民歌的演变过程等不同角度阐述了陕北民歌的这种一歌多词及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0.
语言结构方式的自然淳朴本色、歌曲内容的真实情感体验、音声表达的悲怆苦涩质感,构成了陕北民歌语言的美学内核,这实则征示着陕北民歌乃是一种面对纵横沟壑一泄胸中块垒的艺术化了的生活仪式。基于此,陕北民歌的根本保护之途,乃是回归其存活的载体里,按民间文化发展规律回复其与社会日常生活"互渗性"的审美表达机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其重新焕发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