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宋时期,随着市民贫困化现象的不断加剧,江浙城市的贫困救助日趋活跃,其救助对象包括贫民、穷民、流民等不同社会群体,求助内容涉及赈饥、救寒、助医、助葬等诸多方面,救助方式包括有偿赈济、无偿赈济、集中收养等.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社会救助开始突破原来的荒政模式,由临时性的灾荒救助转向日常性的生活救助,而且城市越来越成为官方救助的重点.但此期江淅城市的贫困救助是很完备和不稳定的,许多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2.
在对相对贫困内涵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国家相对贫困的衡量标准以及中国一些发达省份相对贫困治理经验研究,提出中国2020年后相对贫困衡量标准的划定思路。基于相对贫困的多维特性和具体致贫原因,识别出相对贫困群体的四种主要类型:脱贫不稳定群体、临界贫困群体、流动型相对贫困群体及特殊困难群体,进而从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为主要抓手、以优化帮扶手段和方式为主要治理手段、以完善农民工市民化配套措施为突破点、以完善专项救助制度为核心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北京市对社会救助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如何提高救助审批程序的科学性、减少救助对象和救助额度确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据需求理论建立贫困指标评价体系,在与民政工作人员充分沟通、探讨的基础上,运用AHP方法构建了城市家庭贫困程度的判定模型,从而为社会救助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胡彬彬 《社会工作》2015,(1):46-52,125
城市贫困群体区别于农村贫困人群,具有致贫根源上的结构性、经济上的更脆弱、环境上的高风险、社会中的被排斥、心理上的边缘化等特征。起源于上个世纪末的"可持续生计"概念虽然最初立足于解决农村背景下的生计问题,但是在国外已经开始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生计分析,也为我国的城市减贫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将可持续生计分析应用于我国城市减贫工作中,需要对其资产要素、作用路径以及具体内容进行"本土化"的修正,构建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城市贫困群体生计框架。  相似文献   

5.
贫困救助是我国社会服务的永恒主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制度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贫困是一个复杂的持续性的社会问题,社会保障政策的公共性与弹性要求以及社会的不断变迁,使得贫困救助需求的差异性和变化性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社区志愿服务以其贴近居民生活的服务特点,可以有效地填补社会救助政策的漏洞。本文描述了社区贫困家庭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了当前社区服务和社会政策存在的缝隙;立足社区贫困家庭的需要,提出了社区贫困家庭志愿服务应该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寄望建设一个符合中国社会文化情境和具体家庭需求的社区贫困家庭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6.
贫困救助是我国社会服务的永恒主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制度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贫困是一个复杂的持续性的社会问题,社会保障政策的公共性与弹性要求以及社会的不断变迁,使得贫困救助需求的差异性和变化性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社区志愿服务以其贴近居民生活的服务特点,可以有效地填补社会救助政策的漏洞。本文描述了社区贫困家庭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了当前社区服务和社会政策存在的缝隙;立足社区贫困家庭的需要,提出了社区贫困家庭志愿服务应该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寄望建设一个符合中国社会文化情境和具体家庭需求的社区贫困家庭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7.
对当前城市贫困的认识问题,主要是指对于城市贫困属性的理解问题。如何认识城市贫困的属性,直接影响到扶贫政策的选择。目前关于城市贫困的认识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于强调贫困的绝对性,而对贫困的相对性重视不够;二是过于强调贫困的过渡性,而对贫困的持续性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过程中,城市居民中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城市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分析了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建议将贫富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贫困的加剧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社会问题的扩大化。  相似文献   

9.
城市贫困问题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根据浙江省的有关调查,着重对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类型和扶贫模式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目前各地普遍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型城市扶贫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长远看,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必须实现从政府直接干预下的行政主导型城市扶贫模式向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导向型城市扶贫模式转化  相似文献   

10.
健全社会求助体系 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城乡低保和受灾群众是社会救助的主要对象.目前,我国城乡低保人数共6619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数有1400多万.去冬今春还有6100多万受灾群众亟待救助.中央要求"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我们必须从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出发,加大救助力度,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徐倩 《社会工作》2013,(5):113-119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但也应清醒的认识到,现行救助制度不仅高度依赖于财政状况、面临着“低保制度养懒汉”、“福利依赖”等道德风险问题,“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依旧存在。这亟需从制度的救助理念、目标定位、救助主体以及实施方式四个逻辑层次对我国现行救助制度进行反思与重构。为了使救助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实现构建理念从消极到积极,从下游干预到上游干预的跨越,救助主体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型,救助目标取向从消除收入贫困到消除能力贫困的过渡,救助方式从款物援助到物质救助与非物质救助相结合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张威 《社会工作》2023,(6):42-53+101-103
人类思考贫困问题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维韦斯1525年创立的“贫困救助理论”标志着科学救助思想的出现,其核心是: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必须劳动并教育子女自食其力,以此摆脱贫困。这一理论思想推动了“社会工作的教育化”,对西方社会工作影响巨大,对当代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理论还提出人们真正应该给予受助者的,不是单纯的慈善和捐赠,而是能够推动其走向自立。这让救济贫民的视角发生转变:从自发无序的私人和社会行为(单方的慈善、济贫)转向有组织有计划的国家行为和科学(双方合作的)救助。尤其是“支持与要求”(既要对贫民提供救助和支持,也要对其提出一定要求)的辩证原则,也已成为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的辩证原则。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贫困群体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锦 《社会》2002,(3):6-9
贫困几乎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挑战.与农村贫困问题一样,城市贫困问题在世界各国各地同样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着,我国亦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贫困特别是城市贫困问题,仍是我国面临和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而又重大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就现阶段我国城市(含城镇,下同)贫困群体作若干解析.  相似文献   

14.
城市贫困在我国城市已经突显出来,并可能在已有的贫困者和贫困家庭中延续。本文通过贫困家庭主体成员的工作情况来分析贫困代内滞留的可能性,通过他们对子女教育的态度来分析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能性,从而了解城市贫困的代内和代际的延续性。为改变贫困家庭的现状,要注重向贫困家庭提供机会,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给予必要的救助。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济宁市近年来通过建立以“五位”一体为特征、比较规范和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使全市各个层面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及时保障和救助。不仅把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全部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必保,而且对不同类型的贫困群体采用不同的救助方式,做到了应救必救、应助尽助,初步建立起一个完备的社会大救助格局。  相似文献   

16.
"社会空间"视角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城市问题研究思路,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的"差异和不平模式",对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一视角下的实地调查表明,在居住空间、日常活动空间和购物空间三个层面,较其他群体,城市贫困居民体现出了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进一步考察主体角度的空间认同和抗争,则发现当前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在社会空间层面已经呈现出一些聚集和隔离的趋势。基于此,建议在政府主导下,在城市整体规划和改造过程中兼顾"空间正义",将"民生"和"减贫"纳入到主流日程规划中以应对未来城市社会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空间"视角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城市问题研究思路,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的"差异和不平模式",对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一视角下的实地调查表明,在居住空间、日常活动空间和购物空间三个层面,较其他群体,城市贫困居民体现出了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进一步考察主体角度的空间认同和抗争,则发现当前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在社会空间层面已经呈现出一些聚集和隔离的趋势。基于此,建议在政府主导下,在城市整体规划和改造过程中兼顾"空间正义",将"民生"和"减贫"纳入到主流日程规划中以应对未来城市社会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18.
晓东  万喜  雪峰  宝丽 《社会福利》2004,(1):46-47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党和政府对城乡特困群体的关心落实到每一个需救助的困难对象家中,切实保障城乡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山西省晋中市政府在2004年春节前对城市低保户和农村特困户救助  相似文献   

19.
贫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具有一定的内在特性:贫困是一种持续的生活困境,仅靠贫穷者本人的努力短时间内难以摆脱;贫困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政治和社会现象;贫困是贫穷者社会权利的缺失.现代社会救助制度起始于西方国家,是以救灾济贫的形式出现的.尽管世界各国在救助的内容、水平和方式上各有特点,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以对贫困的表现、本质和成因进行论述与界定为基础,认为需要以相对贫困来理解城市贫困,使用CFPS 2010-2016数据进行实证,与国内已有研究嫁接,得出中国1989-2016年城市贫困发生率和贫困深度指数。中国城市相对贫困率多年来无明显改善,远高于城市绝对贫困率。对此需要以贫困的相对性为治理着力点,以经济政策为拉力、社会政策为托力、社会化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治理城市贫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