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封建官僚是和奴隶社会的分封制有关系的。例如周天子分封诸侯,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也。这种分封制以周天子为核心,受封的各方诸侯,仅对周天子负责;这种分封制又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如受封者多为周天子的兄弟、子孙,即所谓同姓诸侯,另外还有一些有功于周室的异姓诸侯。周天子封他们当诸侯,赐给他们土地、臣民和奴隶,让他们当一个方面的官老爷,掌握生死予夺之权,可以说都是封  相似文献   

2.
武王灭商以后,在中原地区建立起一个以周族为主体的封建制国家。西周国家的最大特点是:宗法组织和国家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西周建国以后,实行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土地分封制度,形成了统一的王、诸侯、大夫三级政权,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  相似文献   

3.
周人重德,其"德"观念主要运用于政治领域.在周代,"德"乃受命开基之本,长保社稷之所系,为贵族阶级所特有;是以周天子和诸侯为中心包括整个贵族阶级在内的统治阶级向四方辐射的控制和统摄力量;是建立在宗法分封基础上,处理多层面政治关系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晁福林 《中国社会科学》2015,(2):183-201,206
先秦社会的最高权力起初以"神主"的面貌出现。夏商之"王"虽是社会最高权力的实际掌控者,却受到神灵世界的束缚。周天子挟"天命"以令诸侯,王权虽然增强,但被牢笼于宗法与分封制度之下。随着宗法分封制度颓坏,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手中的权力远胜于前,民众亦形成有影响的社会力量,"民本"理念成为当时先进思想家与有识之士的共识,各国君主亦以"民本"为君权张目。专制君权在战国后期方粗具规模。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由弱而强的演变之路,即渐次摆脱神权束缚、制度牢笼和民众舆论羁绊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一、历史渊源的比较 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家长世袭专制,周王既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又是最高宗族的宗族长,集政权、土地所有权、族权为一。这与西欧封建早期,国王仅为大贵族之一,并且其直辖地往往小于其他大贵族,是不同的。 到了战国,各诸侯国相继废除了专制不足、集权不够的再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废官吏世袭为任免,不再赐土地而改为赐禄米工资制。诸侯加强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皇族封王制度侯仰军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废除了西周时期"封诸侯,建藩国"的分封制度,在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从而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可是,在宗法血缘关系十分浓厚的时代,一个拥有四海的天子,如果不与皇族子弟共同分享天下是行不通...  相似文献   

7.
献公以后的晋国公族都是出自献公以上历代国君的后裔。由于他们与晋君的血缘关系早已疏远,因而在与公室的关系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他们被分封的主要依据已不是宗法血缘关系,而是同异姓贵族一样,依靠的是自己的才能和功绩。其次,他们被封爵赐邑后,就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来决定自己的政治取向。宗法关系已不再是联结公族与公室的坚固纽带。这些变异,使得晋国社会在春秋大变革的浪潮中,呈现出整体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8.
说“都”     
许慎《说文解字》“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左传》注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载师》注曰:“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也。”《周礼·大司徒》注曰:“都鄙者,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大宰·八则》曰:  相似文献   

9.
一、从“中国”说起中国古代亦有“国家”之词,其意义与今相去甚远。先秦社会,诸侯称国,大夫称家,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是国的“硬核”,国是一个大的宗法血缘集团。所以帝王是最高的大父家长,代表最大的血亲社团,常称作“国家”,如《晋书·陶侃传》谓成帝“国家年小,不出胸怀”;同时,“国家”又是这个大血亲社会的统称。文字学上,“国”即“國”,从戈,从口,为武装守卫的院子或栅栏或城池。所以古代“国  相似文献   

10.
在西周史研究中,“分封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由于夏、商两代也曾有过分封的先例,似乎西周不过是因袭而已,或者认为是权宜之计,所以人们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际上,西周分封诸侯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具有了不同的性质。西周的分封制度不仅仅是一项政策,而且已...  相似文献   

11.
周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当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这种严格按照宗法制的等级和亲疏关系封邦建国、分级授土的分封制,是西周奴隶社会一项根本性的政治制度,充分地显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和特点。楚国的情况与周王朝分封的姬姓诸国不尽然相同,但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却有着许多的类似之处,或者说是楚袭周制,基本相近。据此,本文试  相似文献   

12.
孙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在我国历史上正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周道凌迟”,周天子权威失落,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自为政、群雄争霸的局面。诸侯国与国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谁都想通过战争手段保存自己,消灭对方,独霸天下。战争的胜负已成为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的头等大事。因此,选准将帅就成为事关大局的重要问题。《孙子兵法》不仅对战争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王畿就是都城周围由王室直接统辖的行政区域。 周代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度。全部疆域由许多诸侯国组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是出于对周王的恭维。这首诗只表明周王是诸侯同尊的“天下共主”,他名义上对“普天之下”的全部疆域享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诸侯对周天子自称“天子之吏”,表达的是“我是您的保卫者”之意;诸侯间自称“天子之老”,表达的是“我们是天子的办事员”之意;人们称诸侯曰“君”,表达的是“您是天子最尊贵的臣子”之意。秦汉以后,君用于对一般人的称呼,表达的是对人的尊敬之意;子有尊贵之义,称他人曰“子”或“某子”“某某子”,是认为他是一个尊贵的人;国君的嗣子称为“世子”或“太子”,谓此子最为尊贵;世子太子继位为君王,若尚未除丧,自称“予小子”,是相对其尊贵的父亲的自谦之称,表达的是我虽尊贵,但还不如父亲尊贵之意;国君称诸侯曰“小子”表达的也是对诸侯的尊敬之意。  相似文献   

15.
军事制度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天子为中心的西周军事领导体制一元化,是与西周政治制度相适应的。西周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实行分封制,周天子辖有“千里”邦畿,诸侯的领地则不过“百里、七十里、五十里。”天子领地的面积是诸侯国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就使天子具有支配诸侯的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从而也就为西周建立以天子为中心的一元化军事领导体制,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西周军事领导体制一元化的标志,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6.
殷墟卜辞中有众多的邑,名号不一,位置各异,也有与"邑"相关的称呼,如望乘邑、邑戈、有邑、邑人、邑并等。邑并参与征伐、省廪、宿卫、祭祀等重要事务,并被分封。卜辞"惠在某田某示"中的"在某田"指设置在具有战略意义地区的诸侯,示读为"置","示"有农业和畜牧业,有时被商王封为官吏,封示的贵族称"有示"。  相似文献   

17.
刘邦实行赐爵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起义过程中利用赐爵办法以鼓舞义军斗志。如樊哙同秦将司马(尸一)(音夷)战,“斩首十五级,赐爵国大夫”;不久,击章邯于濮阳,“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后又“破李由军,斩首十六级,赐上闻爵”;接着又连续以杀敌有功而被“赐爵五大夫”、“赐爵卿”、“赐爵封”及“赐爵重封”。又如曹参,在起义过程中,也以军功先后被“赐爵七大夫”、“迁为五大夫”及“封参为执帛”,“迁为执珪”。此外,夏侯婴及傅宽等人,也先后以军功赐爵。这说明刘邦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史姜太公何时封于齐一种意见认为,姜太公是在西周成王时期被封为齐侯的。据《汉书·地理志》载:周成王时,蒲姑与四国共同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尚父姜太公。因为当地多姜姓氏族,太公治齐是同族统治,故能“因其俗,简其礼”。另一种意见认为,姜太公封齐是在周武王时期。此事《史记》有明文记载,不少学者宁可相信晚出的《汉书》的说法,也不相信较早的《史记》记载,究原因是片面理解“周初分封是成王时期的周公所为”而造成错觉,其实细考西周历史,周武王时期曾大规模地封建过诸侯。其次,否定姜太公封齐为周武王之时的学者所…  相似文献   

19.
西周王朝国家结构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王朝和四土诸侯通过宗法分封制和畿服之制的原则和精神 ,初步建立起颇为严格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早期模式。各封国诸侯代表天子对其他封地进行治理 ,同时向天子履行朝贡、从征等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义务。西周王朝统治者正是依靠这种逐步确立但仍具有一定原始性的中央和地方关系 ,加强西周王朝与四土诸侯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等多方面的联系 ,从而不断巩固和完善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等级秩序和发展中的国家结构  相似文献   

20.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周代宗法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一、作为中国封建宗法发展史第一阶段的周代宗法制度,提出了什么基本问题?宗法,是宗族内部的宗子法,其中包括确立宗子权,维护宗子权、行使宗子权的各种细密的规定,这是自北宋张载开始对宗法进行专题理论研究以来,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关于宗法的基本定义.我将此称为“一般宗法形态”.“一般宗法形态”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相对国家政权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