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世纪末意味着历史学需要对本世纪以来的史学史进行全面的严肃的评估和总结。在批判的立场上,我们发现20世纪历史学前后50年呈现出极大的反差。这种反差是不正常的。20世纪后50年的历史学已本质性地发生了变异,即本世纪的史学史包含有一个致命的悖论。但人们现在反思20世纪史学史时,却对此缺乏必要认识。因此本文从反思20世纪历史的角度,研究历史学的理性基础、理论缺陷、研究模式的偏差、历史学研究的政治化等几方面,对世纪末的史学进行了再反思  相似文献   

2.
王明珂先生的新作《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征分析》结合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从反思性研究视角为历史学研究提供研究方法指南,试图使读者能透过文本表象(表征),认识社会情境本相,练就"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够聆听到"历史"的弦外之音,进而有所行动,让人类生态逐渐得到良性调整。这部著作对于研究处于边缘地位的民族历史及其传统文化变迁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海德格尔看来 ,历史是此在呈现自身的过程 ,历史学是以此在的历史作为其研究对象 ,这就必须假定一个具有源始历史性的存在者作为历史学可能的主题 ,此在就是源始具有历史性的存在者 ,因此历史学的生存论基础就是此在的历史性 ;科学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科学史的生存论基础也是此在的历史性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此在的生存密切相关 ,所以从生存论—存在论意义上进行科学编史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社会文化史研究是近十几年来在中国方兴未艾的一股史学潮流,它在知识传统和研究方法上是对以马克思主义和年鉴学派为代表的传统经济社会史的继承和批判。它的引入不但为中国史研究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视野,还带来了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意义上的革新,为历史学参与反思中国历史、社会和文化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基本工具,术语则是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而史学术语在历史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历史研究得以不断深入和发展提供可能。马克·布洛赫早在上个世纪就已意识到术语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专节论述,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重新审视史学术语的相关问题,对于术语学的完善,历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和合历史哲学的追问境域是各民族多元样式在其动态不居中关于历史的生生和合,以及其所蕴含的趋势或法则,而开显为和合生存历史世界、意义历史世界和可能历史世界。和合生态历史学负载着历史演化的根基;和合形态历史学是对于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和合情态历史学是特定时期特定人物情感凝聚而成的历史生命智慧和历史演化的学说。  相似文献   

7.
作为文化史家,雅各布·布克哈特通过反思历史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知识观。一方面,他强调自然和历史的区别,反对历史研究借鉴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新康德主义对该问题的探讨形成呼应关系;另一方面,他在追求历史客观性的同时,强调历史认识的相对性和历史书写的文艺性,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历史相对主义和后现代历史哲学。从史学理论角度研究布克哈特,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布克哈特文化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还对于当下思考如何超越后现代史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历史学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历史学是从文化视角认识历史的学科。具体说,文化历史学就是对人类各个领域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所有领域,进行文化反思、文化分析和文化定位。文化历史学就是要从传统的历史编撰学和历史哲学中走出来,适应新时代文化研究的步伐,满足新世纪人类文化进程的需求,研究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文化根基、历程、特点和归宿。文化历史学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既是文化历史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史学研究追求的目标之一;既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根基之一。  相似文献   

9.
历史研究中人类学方法的利用和误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 ,历史学的学科史比人类学的要长得多 ,传统中国史学有自己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不过 ,当代历史研究完全有必要借鉴人类学的方法。然而 ,人类学传入中国以来的百年间在学科本土化过程中 ,已经演化为有别于西方定义的一门学问 ,它和历史学、民族学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学理来界定或理解中国的人类学。在学界同行中讨论人类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有必要首先明白什么是人类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哪些是可能对于历史学有借鉴意义的方法 ,两门学科又有哪些交叉领域等等。然后 ,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的研究实例 ,探讨我国学者在历史研究中对于人类学方法的利用和误用。  相似文献   

10.
在同样面对图像时,思想史与艺术史有不同侧重选择和不同研究进路。和艺术史主要关注天才的精彩的艺术品不同,思想史家可能更关注落入俗套的反复出现的图像;与艺术史要从审美的角度分析风格、布局、笔墨、技法不同,思想史家可能会更关注图像背后呈现的观念和知识。但是,由于近年来艺术史在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影响下,渐渐趋近追求“历史证据”的历史学,越来越注意讨论艺术背后的社会、政治、制度、宗教等因素,它和同样与社会生活史日益趋近的思想史越来越角色混融。因此,本文特别指出的问题是,艺术史尤其是中国艺术史,是否要有中国的和艺术的研究立场,以及诸如“风格”、“笔墨”、“气韵”之类的分析方法?同样,这些传统的艺术分析方法又如何可能在艺术史越来越趋向历史学的现代趋势下,使艺术史可以有自己的脉络和边界?  相似文献   

11.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具有必然性 ,不少社会历史理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在社会规律是否是预成规律这个问题上又存在着分歧。以往的一些社会历史理论中都内涵着预成规律的思想。而唯物史观则坚持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历史 ,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的观点 ,从而否定了社会规律是外在于和先在于人和人的活动的规律的思想。文中还分析了几种将唯物史观的社会规律理解为预成规律的做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利益集团问题是一个需要跨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三大学科领域共同研究的课题。英国的利益集团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数量已经发展到6800多个。本文就英国利益集团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类型、种类进行简要阐述与分析,进而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和认识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13.
孔子虽然很少专门论述名学,但名学却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始终。孔子是从法权的角度去谈政治实践的问题,而不是从 “名实”关系的角度去谈认识论的问题。孔子的名学思想反映了伦理共同体中语言的实践功能,而“名实”关系则反映了伦理共 同体发生分离时语言的认识论功能。在此,我们将用马克思的实践语言观去分析孔子名学思想所反映的特殊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的民国叙事抛却展现社会风貌和历史图式的固定层次,而专注于展示与传递个体的存在状态:人是被历史拨弄的无能为力的对象。这样作家就把历史感作为一种纯粹的修辞手段,纳入自己的整个艺术框架,从而使民国时代在小说中的出现变成了一个美学上的问题。但这种转变也使民国时代的社会形态和精神特质从文本中悄然隐退。  相似文献   

15.
纯经济损失近年来成为侵权法领域的焦点话题。学者们在对纯经济损失是否赔付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在产品责任这一特殊侵权领域同样如此。但是无论从历史视角、法经济学视角还是价值视角来看我国立法对产品责任中纯经济损失确立有限赔偿的规则是十分必要的。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确立合理的限制赔偿范围的工具和限制赔偿数额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语言、文化与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新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翻译被理解为语言转换的纯技术性操作,与价值判断无涉.然而细读翻译史会发现语言转换的表面性客观中立形象掩盖了翻译发起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动机.况且,语言本身也不是工具那样简单,也有历史性和意识形态因素;文学翻译是文化资本流通的重要渠道,文化资本的流向和途径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学的优劣问题,更是一个选择权力问题,因而翻译也是建构话语权力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客观真理论与相关哲学原理相冲突,不能合理地说明意识论、真理论与谬误论之间的关系,造成哲学体系内在的矛盾。真理问题具有厚重的人学意蕴和坚实的人性根据,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属人的问题。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真理,人的本质怎样,真理的本质就怎样,真理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是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大课题。教师除了积极响应新课程、实践新课程 ,更重要的是应加强教育科研工作 ,努力做到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相似文献   

19.
全面而科学地解决历史必然性的问题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思想史的一个巨大贡献。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普遍关注和探讨推动了这一论题的不断发展 ,但由于对这一理论缺乏全面的历史的研究与分析 ,因此对其基本涵义的科学诠释存在着理解上的间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思想的形成过程及科学内涵的分析与阐述 ,可以深化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论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国以来,西学东渐是一个事实,中国学人无法回避,而作为以为法律人,作者关注的是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法学研究的变迁历史。本文试图从四个部分来阐述西学东渐与法律门的变迁历史。第一个部分是解读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即近代中国的衰败是引发西学东渐的最大历史原因;第二部分是在中国衰败的大背景下,法律和法学在灾难深重的中国,无论如何,总算逐渐兴起了;第三个部分则是在整个西学东渐和近代中国的背景下,法律和法学的变迁发展;第四个部分则是分析当代法学界关于如何应对西学东渐问题中各家观点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