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吴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吴文化有眷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吴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吴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王伟 《兰州学刊》2009,(3):173-176
江南文化的生成与变迁。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形势、移民结构的规定和影响。江南文化有着独特的区域特征,对江南民间宗教信仰产生深刻的影响。江南地区先秦以来传承不息的迷信鬼神文化传统奠定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底蕴;江南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佛教、道教鬼神观念向民间鬼神信仰渗透,丰富了江南民间宗教信仰的内容;江南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促使多种民间宗教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3.
邱睿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129-132
清代学者李调元的故事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本身难以确考,而其间却包含丰富的传播者的态度.李调元故事多为与江南才子的戏剧冲突,体现清代科举背景下,江南和巴蜀不平衡的地域文化关系,以及民间的对抗心态.李调元本人曾倾力于巴蜀乡邦文化的建设,故而成为民间的"文化英雄",在故事中维护地域文化尊严.事实上李调元对江南文化的态度与民间不同,不是对抗,反有师慕的因素.民间态度和史实之差别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4.
一、佛教与民间宗教在佛教东来之前,中国民间几乎没有共同的、系统完整的宗教信仰。在民间流行的主要是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巫术占卜之类的迷信。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也是在佛教的影响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其思想来源——道家学说则主要是一种自然观和社会观。况且其影响也主要在士大夫阶层,在社会底层民众中间并没有多少人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类的道理感兴趣。古  相似文献   

5.
清代湖北汉水流域是民间信仰比较发达的区域,民间信仰根植于民众的万物有灵思想和鬼神崇拜,是各种思想意识的重要影响力量,形成诸多文化现象。民众的生活、政治的稳定、儒生的宗教身份、道教与民间信仰相互吸收,彼此同化,巫师对民众信仰的激发都与民间信仰密切相关。民间信仰对地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地方社会变迁,由兴盛转向衰落。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重要特征,即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宗教特质。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分析。一、中国传统文化宗教特质的界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特质是针对西方文化的科学特质而言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大的类型上可以分为鬼神文化、宗教文化和正统文化等思潮。鬼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鬼神崇拜为主题的文化思潮,包括神话、仙话、鬼话、怪话和方术五个大类,分别从五个方面展示了中国传统俗文化的五大主题,宗教文化是以宗教信仰和超现实的崇拜为主  相似文献   

7.
清代学者李调元的故事曾在民间广为流传,故事本身难以确考,而其间却包含丰富的传播者的态度。李调元故事多为与江南才子的戏剧冲突,体现清代科举背景下,江南和巴蜀不平衡的地域文化关系,以及民间的对抗心态。李调元本人曾倾力于巴蜀乡邦文化的建设。故而成为民间的“文化英雄”,在故事中维护地域文化尊严。事实上李调元对江南文化的态度与民间不同,不是对抗,反有师慕的因素。民间态度和史实之差别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8.
湘南民间一直保留着民族生活中原始遗风和古老习俗,这些现象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社会流行过的以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为形式的原始宗教.今天我们可以从湘南人民生活中发现这两者之间的文化意义,并考察出原始宗教及其信仰对湘南人民传统生活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胡火金 《学术界》2012,(2):177-185,287
吴文化孕育于古代吴越之地,在独特的内陆湖泊环境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协调的文化内核,呈现了趋水内敛、多元杂并、包容创新的文化特质。长期以来,吴文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挖掘弘扬吴文化的精神内核,将其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进行关联和整合,对于长三角区域的文化发展和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下游以太湖为中心的苏皖南部与浙北地带,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良渚文化,经夏商时期点将台、湖熟、马桥文化,到周代吴、越国家社会,其文明化进程经历了繁荣——衰弱——再繁荣的曲折过程。与此相对应,长江下游的宗教信仰也经历了从史前本地传统的发达与完善、到夏商外来占卜系统的传入与发生、再到周代民间信仰的复兴与丰富的不同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上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功能都呈现出不同特点。总体来说,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中宗教神权从与世俗王权相结合的至上地位,发展为与王权分离的实用、功利地位,其与世俗王权的相互关系不断发生着改变,社会地位呈持续下降的态势。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中宗教信仰的这一变化,事实上是华夏民族早期文明发展中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11.
江南文化对吴伟业戏剧创作的思维与表达方式深有影响.本文拟从江南水性文化与吴氏戏剧的忧柔品格、江南女性文化的盛行与吴氏戏剧对女性的推崇、江南诗性文化与吴氏戏剧的文人色彩三方面,来具体探讨吴氏戏剧创作特点.本文认为,江南文化的深刻影响成就了吴氏戏剧的高艺术水准,造就了其独特的戏剧品格.  相似文献   

12.
上博楚简《鬼神之明》的主题和讨论的核心在于鬼神的"明知能力"。从方法论看,是从鬼神赏罚论的观点论证鬼神明知的问题。关于鬼神明知论,《鬼神之明》的基本立场是兼有部分肯定、部分否定的"折衷立场"。这与今本《墨子》所见关于鬼神明知及赏罚能力的三种立场(完全肯定、完全否定、怀疑)不同,是《鬼神之明》所特有的。中期到末期的墨家世界观以天、鬼、人三层世界观为特征,即以天上世界、鬼神世界、人间世界三层结构来认识世界。三层世界观将关于天与鬼神的个人宗教信仰、三利思想、国家统治论、天人相关论全部包容在内,成为墨家思想的根基。到了墨家末期,墨家内部出现了对鬼神明知及赏罚能力深表怀疑的情况,不同的是,《鬼神之明》并非只是单纯怀疑,还鲜明地提出了"鬼神不明"这种新的学说。如果墨家内部已承认鬼神不明,个人层面上的宗教信仰、中期之后学派层面上的墨家几乎所有的理论、国家层面上基于尊天事鬼的统治论及天人相关论,就有可能从根本上发生动摇。所以《鬼神之明》虽是战国时期由墨家一派形成的文献,但今本《墨子》被编纂时,必然要排除《鬼神之明》。这样也就从理论上为墨家为何从秦汉之际的历史舞台上突然消失,提供了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封建迷信现象盛行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封建迷信现象盛行之分析尚九玉封建迷信,通常是指民间对于鬼神或神秘力量的世俗化信仰和崇拜,它既不同于宗教信仰,如基督教信仰;也不同于非宗教信仰,如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我们通常说的迷信主要指占卜、测字、看阴阳风水、相面、跳大神等。由于迷信还包括一些...  相似文献   

14.
"鬼"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反映.中国和西方文化中都有脍炙人口的鬼神作品.本文通过对蒲松龄、华盛顿·欧文、和艾伦·坡及其作品的分析,浅析了东西方鬼神文化的异同.并用弗洛伊德分析的方法阐释了鬼文化的文学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受殖民史、当地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的影响较深.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华人的宗教信仰是华人与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的缩影,与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华人宗教信仰的变迁反映了华人与土著民族族群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民初旧派言情小说具有鲜明的地缘特色,即江南文化特色.作品呈现的是充满诱惑的优美诗意而又哀伤颓废的江南.江南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及作家个人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使得民初旧派言情小说字里行间吹拂着诱人与颓废的“江南风”.考察这类小说与江南的关系,对于重新发现此类小说的价值,以及从一个侧面重现丰富的文化江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吴歌西曲为代表的南朝乐府民歌在将歌咏的重心置于男女之情的同时,却又呈现了江南山川河流、社会面貌和风俗民情.从而被认为具有了某种江南性格,并成为江南美学整体的组成部分.作为现实的江南风土民情进人民歌,作品中江南事象、歌者“情思”、民歌整体结构之间会形成一种关系,江南民间美学是从这些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本文从南朝民歌的“歌兴”方式、“内蕴灌注”与“情趣蕴含”以呈现江南民间审美经验的被发现.  相似文献   

18.
赫哲族是我国东北渔猎民族之一,它和我国其它的少数民族一样,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灵魂观念。他们崇拜自然,崇拜鬼神,相信万物有灵。对自然物、动物以及灵魂都有自己的观念,形成了赫哲族传统的宗教观,为我们今天研究赫哲族人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唐五代时期,三吴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三吴为核心的南方经济总体实力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开始转移。在此条件下,三吴的社会文化也向前迅速发展,并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宗教信仰是其表现之一。唐代杜佑的《通典》州郡十二以苏州、湖州、润州为三吴,稍后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卷25)中也以三州为三吴,说明唐人所指三吴主要为太湖流域。本文所指的三吴地区为唐代的苏州、常州、润州、杭州及湖州。此五州环绕太湖周围,中有江南运河相连。  相似文献   

20.
《村落.信仰.仪式——河湟流域藏族民间信仰文化研究》一书,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青海河湟流域藏族民间信仰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遗俗,以及灵魂观念、占卜术的产生及其类型,巫术及其展演、苯教信仰遗俗等进行了阐述,在藏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读后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