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周金文中表示祈求义的动词计有“祈、乞、匄、赐、襄、妥(绥)、降、求、傅、追”十个。从出现频率看,除“祈、匄、赐”较多见外,其他各词出现频率都不高。从出现时间看,“匄”多见于西中和西晚,“祈”多见于西晚和春秋,两词有一定的先后承继关系;“绥”集中于西中,“赐”、“降”则多见于西晚。出现语境上表现出高度的共性,即基本均见于“对扬……做器……动词+嘏词”形式中,祈求的内容以长寿为主。句法形式上,均以带单宾语(嘏辞)为主。从词义来源看,此类中的一些词(如“易、妥、降”)同时(且主要)为“赐予”义,但出现频率高的“祈、匄”二词则是专用于表示祈求义的,这也是二词出现频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常用祈使句“A+V+(一)点儿!”(V代表单音节动词,A代表单音节形容词)表示说话者的态度和意愿,句式中的A常为表示数量范畴的形容词“多”和“少”;而其他语义范畴的形容词只能构成“V+A+(一)点儿!”的句式,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语言现象。而且后一种格式都可以转换为前一种格式,前一种格式一般不能转换为后一种格式。从认知语言学和汉语语法化的角度去探究其动因和机制,可以发现祈使句对语境的依赖性使得表达了数量范畴的“多”“少”使用的频率高,范围广,在人们的头脑中有深刻的认知基础,祈使句与数量范畴建立关联后是无标记项,同时“A+V+(一)点儿!”的语序结构也是保留了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动词前直接作状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论先秦汉语的“有(无)+VP”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无)+VP”结构是指“有”“无”后带谓词性成分的结构。大量的先秦汉语语言事实表明,“有”“无”是动词,VP部分是宾语。“有(无)+VP”结构是动宾结构。虽然“VP”部分具有谓词性词组,尤其是动词性词组的各种结构关系,“VP”部分本身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等,但出现在“有”“无”后,这些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等已经事物化了,成为可指称的对象,可以用代词“之”替代。  相似文献   

4.
词尾“■■”与“■■■”的对比金忠实本文试图对韩国语表示方式的词尾“”和表示方式的词尾“”,从四个方面做一个大致的分析和比较,以示区别。(一)表示方式的词尾“”与表示先后的词尾“”的区别两组的表面形式是完全一样的。都是n+V1+V2。下面给A组和B组...  相似文献   

5.
在对语料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运用语法化理论从历时的角度对“V+他+数量+(……)”结构中“他”的虚化进行分析,再追溯“V+他+数量+(……)”结构的来源及其发展过程,总结出“V+他+数量+(……)”结构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6.
自然数单位“1”是人类认识最早的一个数,它在数学解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进行复数运算、分母(分子)有理化,进行化简、计算、证明等都离不开“1”.1.分母(或分子)有理化常要把分式的分子、分母乘以同一个数1.2.某些化简或计算题一旦“乘以数1”后就会引起“连锁反应”,迅速得出结果3.某些二项式习题常令某数等于1,则迎刃而解.例6证明c+CL+CZ+…+CG+…C卜2”证明设a=b=l代入二项式定理即得2”=Ct+C\+CI+…C:例7计算以下多项式展开后的系数和(Zx’+x‘-3x+l)‘“·(Zx+l)’·(-4x‘+4x+…  相似文献   

7.
“对+NP”的“对”的隐现陈信春1.1“对”这个介词在语言运用中是很活跃的,可以自由地同名词性词语(也可以同某些动词性词语)组合成介司结构充当句法成分。介词“对”多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有时也表示对待.同“对于”相当。“对于”主要用来表示对待,凡用“对...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一个十分常用的副词,它的语法意义主要有三种,一是表示相同。如:(1)你去,我也去(2)小王高兴,小李也很愉快(3)有香花,也有毒草“也”与“不但”、“虽然”、“即使”、“既然”、“宁可”、“尽管”等词配合使用时,也表示相同,如:...  相似文献   

9.
1“have+sb/sth+v-ed”结构是,在:“have+sb/sth+v-ed”结构里,“have”有三种不同意义:1)表示有意识受动行动即主请有意识请人或让人完成过去分词所表示的动作由上宾语承受某一行为。如:Hehadati-c>t;lrltakenoutyesterday。他昨天拔7一颗牙。(请大夫拔)Imusthaveanewsuit。de.我必须做一套新衣服。(让裁缝做)如果需要将过去分词所表示的动作执行者加以说明,可以用功一短语。如:Luoughttohaveherexaminedbythedoc-;Or你应该让她去看看医生。在这一用法里,‘上ave”作“使”、“止”解。翻译时有时可以在分词…  相似文献   

10.
不管是单音节方位词还是双音节方位词都能附加在其他词或短语之后构成表示方所的方位短语(即“X+方位词”结构,简称F1),这种结构和双音节方位词作中心语的偏正短语(称为“X+的+方位词”,简称F2)都是以方位词为标志的短语,都具有表示方所的意义和功能.但二者的语法地位和作用有着本质的区别。文章选取现代汉语里有代表性的一组方位词(之上、以上、上面、上边、上头、上方),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网上语料库,考察了老舍和王朔作品中F1结构和F2结构的语法分布和意义功能.探究其二者内在的机制和形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中表示事物存在的句子叫存在句(ExistentialSentence)。常用的句型是There+be+S+A(Adverbial),以下简称therebe句型。存在句型一般可用汉语的“有、在”来翻译。本文主要分析该句型的一些特点及其与其它句型相...  相似文献   

12.
某些教学参考书上有这样的一个命题及证明:“任何函数f(x)都能表示成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之和.证把函数f(x)变形为则有,即f1(x)为偶函数,f2(x)为奇函数.而f(x)=f1(x)十f2(x),得证.”表面一看,此“证”似乎没有毛病,命题为“真”.但仔细推敲,问题严重.由于命题中的函数,没有限定其定义域对称于原点,这就不能保证上述“变形”中的/(-。)有意义,从而不能保证人(X)、八(X)分别是偶函数、奇函数.也就是说,命题是假的.也可举出反例来说明:如函数人x)一/了,易知它的定义域为「0,+①」.此时,若…  相似文献   

13.
“太A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A了”云兴华一、“太”是个表程度的副词,可以同某些形容词(用A表示)组合构成“太A了”句式。即:太+A+了→太A了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进入“太A了”。经观察得知,性质形容词一般都能进入该句式。如:太硬了/太丑了/太伟大了/太粗心了状态形容词一般不...  相似文献   

14.
如何进行几何复习抓住图形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达到会解几何题之目的。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抓住图形认!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1.以图形串概念,落实“双基”每个几何定义、定理都可以由一个基本图形表示。要求学生在基本图形中,见到什么条件就可以根据定义或定理得出什么结论。例如:学生看到图(1)就可得到iC一对”,ZA+zB=90“,/+b‘=/,边。最长且a+b>。,AB是"ABC外接圆的直径,S=ah/2等结论,若LA=30”,得到LB==60”,a=。/2,著作rp上AB,则有CD·AB==AC·BC,三个直角三…  相似文献   

15.
“will/shall+be+V—ing”结构有两种主要用法:第一是表示某个动作会持续到某段时间而无确定的限制;第二种用法井无进行体的标准意义,只是表示一种理所当然的将来(a“future-as-a—matter—of—course”)。本文旨在用语法和语用学的观点对该结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无动词分句”(VERBLESSCLAUSE),顾名思义,是指没有任何形式的动词成分的结构,可以是形容词(短语)、名词(短语)或介词短语等。它通常属于SVC(主语+系动词+补足语)结构的省略式,没有动词,通常也没有主语。这种结构常见于比较正式的文体中。下面就笔者学习所得谈  相似文献   

17.
一、用“平均误差”和标准偏差评价测量结果的缺陷 过去,我校及国内各校编的物理教材中误差理论部分多是以经典误差理论为依据,把误差分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大误差三大类,数据处理局限于算术平均原则,随机误差只有正态分布和“平均误差”传递定律。因此用“平均误差”ΔN(又称平均绝对误差)表示测量结果。 “平均误差”定义为测量列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不涉及概率的意义,即没有给出测量误差处于(-ΔN~+ΔN)灌输内的可能性有多大。用“平均误差”表示的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也卞没有定量的描述,即不知识被测量真值处于…  相似文献   

18.
英语同其他语言一样,有一大批表示感觉(feelings)、感情(emotions)、态度(attitudes)和知觉(sensations)的词,我们称之为情绪词。情绪词有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各种形式。如表示“惊奇”的surprise使有下列形式:surprisevt.使……惊奇surprisingadj.令人惊奇的surprisedadj.感到惊奇的surprisen.惊奇本文试就surprise型情绪词在构词、搭配与用法诸方面作一初步探讨。先将最常见的情绪词按照分类列表如下:(见第11、12页表)我们可以观察到,上表中所列的情绪动词都是及物动词。中文释义均可用“使”开头:“使惊奇”、“使惊慌”…  相似文献   

19.
普通话的介词“在”,在汕头方言中有两种形式:“在”和“[na]”(或“放”),两种词的意义有“已然”与“使然”之别。普通话“在+Np”所表示的处所意义,由于句法位置和谓语动词类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种意义差别在汕头方言既可产生于“在+Np”上,亦可产生于“放/[na]+Np”上,可见句式与动词类别引起的语义差别是一回事,“在”和“放/[na]”的“已然”与“使然”之别是另一回事。前者是普通话和汕头方言共有的现象,后者为汕头方言所特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方位介词和体貌标记同音是汉语方言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同音现象说明了六朝以后共同语中“V+在+N(L)”逐渐取代了“V+著(着)+N(L)”,汉语方言却保留了“V+著(着)+N(L)”格式。“著(着)”从动词到介词再到体貌标记语法化的过程存在着南北差异,这种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北方话完成貌标记“了”的大量出现,阻止了动态动词后面的“著”字虚化为完成貌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